王萌森 陈俊江 顾雯婷
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与高水平智库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方法/过程]本文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智库建设为例,梳理了该机构以智库影响力提升、智库研究能力提升为牵引的“双轮驱动”智库建设思路、方法、实践与成效,为同类智库建设提供了参考。[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发展定位做好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认识到合作是促进智库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智库内部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积极探索创新、接续发展动能。
关键词:智库建设 地方特色新型智库 智库影响力 新型城市智库
分类号:C93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3.1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库是彰显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为全国各地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组织形式及管理方式做出了总体部署,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方向指引[2]。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构建目标与任务,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装上了“指南针”。
近年来,在促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对智库建设发展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显著提升,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决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本地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部分地方智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来看,仍存在智库特色不明显、体制机制待完善、发展提升受制约、研究方法缺创新等问题,与高水平的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尤其是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持续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
2 新时代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特征与发展
2.1 新时代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科学决策支撑、助力国家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作用的机构[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咨询机构、科研院所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一批极具特色的地方新型智库,已成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地方承载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学者辛刚国等[4]在《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将地方新型智库定义为“以服务地方党政决策为主要目的,从事应用对策研究,为党政决策提供思想产品的社会组织”。陈振明等[5]认为,地方新型智库是以专业化为本质特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重要内容,以思想市场为培育发展必然选择的决策咨询机构。李北伟等[6]则以区域创新发展为切入点,论述了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特征,认为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发展目标的新型研究组织。综合学者的研究和发展背景,本文对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新时代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是指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基本属性,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以服务所在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为主要目的,从事综合性、应用性研究,具有灵活体制机制和鲜明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其中,“新型”,即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咨询机构,积极探索創新方法、模式、领域和策略,具备独立、灵活、开放、多元的机制体制,采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地方特色”,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把握好国情与所在地区之间的关系,扎根所在地区,着力解决地方发展问题,同时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专业特色[7]。
从地属关系来看,与中央部委机构和国家特色新型智库相比较,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立足于所在地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其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通常蕴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从智库属性来看,相较于党政智库,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更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创造性,通常采用开放、多元、灵活的运行模式和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受传统行政体制管理约束相对较少,在研究实施和专业探索中更具创新精神;相较于高校智库,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更加注重综合性、政策性、战略性和实用性,成果着重于应用转化,且善于运用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等手段,深入实际开展研究。依据近年来中央印发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相关文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应具备时代性、地方性、前瞻性、服务性、独立性、专业性、公共性等特征(表1)。
2.2 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对地方智库建设进行了积极引导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动能、新亮点。
2.2.1 规模显著扩大,发展位势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地方智库规模提升显著。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地方党政和科研院所智库已达311家,占比为31.7%[8]。其中,包括近100家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位势和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2022年7月,在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发布的《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院、浙江省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多家地方特色新型智库进入该报告的中国智库榜单TOP100[9]。
2.2.2 研究领域丰富,决策服务效果显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智库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广,不同智库的特色与优势不断凸显[10]。中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通常是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例如,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深圳市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地方发展提供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生态文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支持。同时,部分智库聚焦专业领域,如: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等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宁波市数字化改革研究院、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等聚焦科技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等则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等。
各地方特色新型智库也通过发布决策咨询报告、组织举办会议论坛、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等方式,积极发挥智库的决策服务功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例如,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每年承担100余项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委托的研究课题,涉及深圳的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市更新、公共服务、国企改革、重点片区发展等诸多领域,编制有《综研快参》《综研报告》等多种决策参考载体,以及拥有畅通的上报渠道,对服务深圳地方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管理体制多样,创新发展动力持续 地方特色新型智库通过向上争取、自我革新和对外合作等方式,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在业务、科研、人才、财务、资源等方面促进形成更加独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为智库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例如,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采用更加市场化的运行模式,构建“研究+数据+技术”融合发展、核心突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业务体系;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建立了以“理事会+研究会+基金会”为基础的一套创新运行机制,实现既独立运行又多方共建的创新、高效、持续的发展。
2.2.4 智库建设仍存在短板,有待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短板,部分地方智库距离“特色新型”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突破创新、加快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色优势不够明显。部分智库专业领域纵深不足、研究成果特色不强,品牌塑造效果不优,缺乏特色新型智库应该具备的专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目前,大部分地方智库仍在行政体制内,沿用或参照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针对智库发展的选人用人、绩效考核、项目合作、经费管理等受到较大制约,尚未实现独立、开放、灵活、自主的运行。三是研究领域和方法不够创新。部分地方智库仍使用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借助新方法、新技术提升研究成果质量的能力相对不足;部分智库的研究领域未能突破与拓展,针对新时代、新要求、新局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方向关注不够,应对不足,研究不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11]。
3 新时代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探索实践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库。例如,实践地方社会智库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建立开放性的平台型运行模式的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采用“政媒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探索“研究+数据+技术”融合发展促进智库转型的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市经研院”)等。其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成都市经研院于2019年启动智库建设工作,通过外联合作与创新实践,在业务质量、品牌影响力、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态勢持续向好。该机构在智库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以及自身具有的扎根服务地方发展、多种业务体系融合和市场化运行等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创新性和代表性,可为同类智库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3.1 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目标设计
3.1.1 智库建设历史背景 成都市经研院成立于1986年,是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政府决策咨询和信息技术服务。2016年,成都市经研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四川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了初步的智库建设调研与筹备;2017年7月,时任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督导时对成都市经研院明确提出了建设成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智库建设规划筹备加速推进;2019年年初,成都市经研院编制出台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成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智库方案》),正式启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该《智库方案》明确了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主要措施和保障方式等,提出了智库建设的总体遵循与方向;2019年年底,成都市经研院发布了7个“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提出了成都市经研院建设成都特色新型智库的前三年分项目标、具体任务和责任分工等,明确了智库建设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方向。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成都市经研院后续顺利推进成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1.2 智库建设目标定位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特色”与“新型”,并由此激发智库的内生动力。成都市经研院立足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规划与自身实际,按照“四定”原则制定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目标。“四定”的具体内容是“定型研究”“定位规划”“定标设计”“定策实施”:首先着眼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态势,明确成都市经研院的智库类型、序列;其次,确定智库建设的模式路径、发展规划,明确特色新型智库阶段性目标;再次,设计可全面监测评估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时掌握智库发展程度和建设效果;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短板,找寻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与实践策略。
在具体目标上,《智库方案》提出“立足成都,服务政府,突出应用型研究,提供高品质决策咨询服务的新型特色智库”的总体发展定位;提出“立足成都,专注高水平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供给;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机制创新,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去行政化管理、促品牌化发展的路径;以提升应用研究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构建‘研究+数据+技术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业务体系;以员工发展为主旨,塑造行业专家,打造专业团队,不断提升员工发展能力;探索‘平台+网络模式,整合国内外资源,持续打造机构品牌;经过3~5年努力,把院(中心)建设成为成都最权威、业内有品牌、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后续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中,将成都市经研院的智库发展类型定位为“新型城市智库”,并以建设新型城市智库作为未来发展的主线。
3.2 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思路方法
3.2.1 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总体思路 在智库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加强智库合作交流,有利于整合利用科研资源,突破智库发展瓶颈,从而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12]。成都市经研院在开展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初期,因缺乏智库理论研究基础、专业研究人员、对标参考对象和发展评价体系等,智库建设总体进展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成都市经研院及时调整了智库建设方式方法,把“外联合作”定为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探索与智库研究机构、相关特色新型智库和专家学者对接联动,借智借力,通过合作促进智库建设落地。
2020年年初,成都市经研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启动了智库研究与监测评价合作,搭建了参与智库研究与学习的平台,打通了链接智库圈的通道,寻找到解决智库建设发展问题的“外脑”,促进了智库建设逐渐步入正轨。近年来,成都市经研院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等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家高端智库开展对话交流与项目协作,建立起系统化的智库交流协作模式。
3.2.2 成都市經研院智库建设方法路径 “外联合作”的总体思路实现了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破题”,由思路转化为落地,还需要相适配的方法路径予以支撑。结合智库研究合作成果和外部调研借鉴,成都市经研院探索通过“提升智库影响力”和“提升智库研究能力”两个路径开展智库建设。其中,以“智库影响力提升为牵引”的智库建设路径,主要参照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成果,借鉴其研创的智库评价“五力”模型,在全院推动实施智库影响力提升重点专项工作,以智库成果带动智库影响力提升;以智库研究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智库建设,主要借鉴国内先进智库发展经验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专家提出的“智库双螺旋法”等智库研究方法范式,以计划任务要求等方式推动能力提升和体制完善,推动智库建设。第一个方法路径采用“正向激励”方式,聚焦智库建设的“外在”表现,推动品牌影响力提升,着重智库研究成果产出,引导员工参与;第二个方法采用“任务考核”方式,聚焦智库建设的“内在”能力以及智库研究能力发展、研究支撑基础建设和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两个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3.3 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实践做法
3.3.1 以智库影响力提升为牵引的智库建设 “以智库影响力提升为牵引的智库建设”方法主要借鉴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创的“五力”模型,是成都市经研院开展“定标设计”工作的具体体现。该方法的实施方式是开展覆盖全院的提升智库影响力重点专项工作,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以“积分制”的正向激励方式,引导员工参与智库建设。
2023年指标体系共设决策、学术、社会和国际影响力4个一级指标,共17个二级指标和46个评价细项(图1),每一个评价细项都有细致、明确的认定说明和积分原则,指标分值依据工作的实际影响力(50%)、工作量(30%)和相关性(20%)设定,分值为1分至85分不等。评价流程:员工完成某项提升智库影响力工作后,在线上平台进行申报,经过资料审核和综合评价,授予其相应积分,积分对应奖励在年终统一发放至员工,并成为该员工和所在部门年度评优的参考。提升智库影响力重点专项工作采用“以评促建”的思路推进工作,得到了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工作成效已逐步得到显现。2020年为开展第一年,共有71位员工参与,积分2,303.5;2021年提升至85位员工,积分3,417,得到所有部门和70%以上员工参与;2022年因一些客观原因影响和指标分值调整等,积分较上年有一定下降,但仍有近3,000分积分和70%以上员工参与。
基于该项工作的促进作用,成都市经研院各部门和员工在提升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开展了多项探索创新。在提升决策影响力方面,主动对接各级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探索联办内参,拓展研究成果的上报通道,提升成果在各级领导和相关决策部门的显示度;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举办的论证会、研讨会、评价会等决策咨询活动,向决策部门传递对相关政策与重要问题的思考,提升其对智库观点的感知与关注。在提升社会影响力方面,开通新媒体平台——“成经智库”微信公众号,有别于大部分智库微信公众号,“成经智库”采用自写、自编、自创的“全原创”模式,所发文章100%为智库研究人员的原创文章,充分体现了智库视角与专业特色;广泛开展媒体合作,策划“联名款”IP产品,如与《成都日报》共同主办《成都经济观察》专刊,与“城市进化论”联办《城市谈谈“碳”》专栏,与成都电视台联办《特约观察看“两会”》专题等,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组织举办线下“成都经济发展研讨会”和线上“成经智库系列研讨会”,打造独立学术交流品牌“成经讲堂”等,为着力解决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也为院内研究人员传递学术观点搭建了平台;每年编制发布研究成都产业、区域、投资、人口、社会信用、营商环境等发展状况的近20本年度皮书报告,出版《改革开放40年·成都经济发展道路》和《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等系列学术专著,在行业内传递智库研究成果。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探索“借船出海”方式,通过与国内知名智库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协调合作,与国外智库和专家开展对接交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在2022年实现了国际影响力领域的成果产出与突破。
3.3.2 以智库研究能力提升为牵引的智库建设 研究能力是以人为核心的智库发展之源、立业之本,智库研究方法、规律乃至范式对有效发挥其职能和提升决策支持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初期,存在着研究基础支撑不足、综合研究能力较弱、研究人员发展受限、内部制度体系不清晰等问题,影响了智库建设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成都市经研院借鉴国内外先进智库的发展经验以及学者潘教峰提出的“智库双螺旋法”等智库研究范式,采用“工作计划任务”和专项工作安排等方式,把提升智库研究能力和完善配套保障机制等要求纳入年度考核的“工作计划任务”中与绩效挂钩,以硬性考核倒逼能力建设。具体包括:智库研究能力提升、研究基础支撑建设和内部机制优化完善。
(1)研究能力提升方面。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要求各部门注重研究能力提升,适应智库建设对研究水平的新要求。例如,在部分业务部门的2021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出提升研究能力的“四个一”工作,即围绕部门业务方向,选取重點领域,建立一个数据库,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完成一个研究报告,提炼一个方法论,并在工作中实现成果转化,在工作完成后组织开展了评价完成质量的“四个一”工作汇报路演。当年年度“四个一”工作促成了“碳中和碳达峰”研究范式等方法论建设和“成都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建立,促进了各部门研究积累和能力提升。2022年度工作计划延续了对研究能力提升的要求,对全院所有部门提出调查研究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各部门围绕重点业务领域和重要工作开展专业、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形成调研报告,并参与全院“调查研究路演PK”综合评价,在全院兴起调查研究之风,取得良好效果。
(2)研究基础支撑建设方面。将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中的资源体系建设的专项计划、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具体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工作计划之中,进行推进和落实。基于资源体系建设工作要求,成都市经研院定制开发了供全院使用的资源管理平台,把原本在线下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资源、交换资源、专家资源、数据资源、自主研究成果等进行汇聚统一,把通过外部采购和交换的中国知网、超星、读秀、国研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各类数据库资源,以及外部咨询报告和内参资料、统计数据、专项报告等进行集成,基于平台实现统一搜索、查询和下载。成都市经研院通过资源体系建设,实现了知识资源共建、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员工收集信息资源,为研究实施提供了支撑。此外,成都市经研院启动实施了由多个部门共同开展的“数据基座”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拟通过梳理全院数据资源,开发建设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各部门自主产生、外部购买、网络采集的各类数据资源的统一归集和调用,为研究工作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数据支撑。
(3)内部机制优化完善方面。将智库建设工作深入到内部制度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计划任务方式推进办公、人力、科研和项目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例如,编制形成《成都市经研院制度体系框架设计方案》,形成了一套规范、简明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截至2023年5月底,共更新或发布了41个管理办法,涉及工作规则、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并同步开展管理办法宣贯工作,切实让管理理念、工作方式以及制度要求入脑入心。又如,成都市经研院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构建了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出台了《项目质量管理制度》《项目质量管理程序标准》《项目质量管理手册》等配套制度措施,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模式,实现项目过程与结果考核评价,为各项目提供全面、精准、有效的质量管理。项目登记阶段,项目管理部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明确项目质量的主体责任人和相关人员职责;项目实施阶段,各项目组按照客户要求,在线上项目管理平台制定项目各里程碑实施计划,项目管理部在初步成果提交、项目结项等关键环节,组织内外部专家开展线下内部过程成果质量评审以及最终成果质量评价和质量抽查工作。从项目登记到项目结项,对所有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对延时、成果文档不全、成果质量不合格的项目实行扣分制,对获得批示、发表、方法创新等高质量完成的项目实行加分制,最终分值统一纳入部所项目质量考核体系。
3.4 成都市经研院智库建设的主要成效
成都市经研院经过三年来的智库建设探索与实践,成果丰富,成效明显,进一步坚定了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成都市经研院开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评估结果显示,各项行动计划三年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主要目标基本达到预期,重点任务完成率达85%以上,各类成果数量显著提高,实现了“新型城市智库”建设的良好开局,较好地推动了成都市经研院持续向好发展,呈现了业务发展稳中提质、品牌塑造成势见效、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智库文化氛围初建的良好效果,可为同类智库提供参考和借鉴。
3.4.1 智库建设 明确了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目标和“新型城市智库”的发展类型,研究确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智库影响力和智库研究能力提升路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顶层设计。促进了智库建设由虚到实,由浅入深的转变,各项工作通过激励性指标体系和考核性工作计划任务进行落地实践。基于“外联合作”的总体思路具体实践,也在多个领域实现“破圈”,取得共建、共享、共赢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智库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4.2 业务发展 围绕业务需求和特色新型智库特质,对业务重心、工作方法和内部管理等进行优化调整,部分业务体系成功实现转型拓展,优势业务逐渐凸显,为智库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其中,在城市战略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广泛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城市战略的研究工作中,并在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营商环境、社会信用等领域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信息化服务业务板块构建形成了价格领域研究体系,探索形成了大数据应用与软件开发框架。
3.4.3 品牌塑造 以“成经智库”为总品牌塑造效果明显,实现了传播矩阵初步建成、专家品牌不断拓展、品牌成果持续推出、品牌识别体系建立完善的效果,显著提升了行业和区域品牌影响力。在智库影响力提升工作的带动下,获得领导批示以及参与文件起草、规划编制、重大文稿编写、内参编报等数量明显提高,“专注决策服务”的智库品牌力逐步显现;基于论文撰写、专著出版、课题项目申报立项、高级别学术交流会议参与等,学术影响力得到提升;基于新媒体发文、媒体采访报道等,社会影响力提升,行业和专家品牌影响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3.4.4 智库文化 重塑了智库文化理念,形成“心系城市发展,专注决策服务”的智库使命和“忠诚、精研、创新、共享”的智库价值观。围绕文化理念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各样、主题丰富的各类活动,进一步提升团队认同感、凝聚力。同时,基于智库影响力重点专项工作和人才培养晋升等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积分制也具象化了智库建设和影响力提升工作内容,直接反映了员工对智库发展的贡献度,提升了员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热情与动力,厚植智库情怀的文化氛围初步建立。
4 结论和展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明确智库发展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做好智库建设顶层设计,这是开展智库建设的重要基础;要认识到合作是促进智库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勿闭门造车,要积极发挥智库的平台优势,敢于“破圈”合作,拓展“朋友圈”形成发展合力;要在智库内部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塑造独特的智库文化,做好智库建设工作的宣传与指引,形成集体“共识”,切勿因盲目行动而损害部门和员工利益;创新是智库的发展之本,也是推动智库持续发展的重要动能,智库建设需要拓展思维,积极探索业务、方法和制度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每家智库都具有自身的禀赋与特色,尤其是地方特色新型智库,需要立足于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塑造其专业优势和鲜明特色,“量体裁衣”地打造智库发展路径。
从客观来看,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的党委、政府对智库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地方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推进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前进道路上,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地方新型智库由数量式向内涵式跨越,由运动式、超常规发展向理性化、规范化发展转变[14],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新型智库试点建设与孵化培育,建立智库梯次发展队伍,为地方智库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制度创新,营造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力提升智库影响力;搭建发展平台,促进资源集约与交流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可以预见,在新时代、新征程,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下,按照《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各类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各层次、各类别、各领域智库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目标蓝图,我国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地方特色新型智库也将在服务地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樊欣, 孙浩进. 聚力高水平地方智库建设[N]. 中國社会科学报, 2022-06-02(002). FAN X, SUN H J. Building high-level local think tanks[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06-02(002).
[2] 李曜坤. 建设现代化智库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方略[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9: 1. LI Y K. Buil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think tank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M].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2019: 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5-01-21(001).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print and distribut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 Peoples Daily, 2015-01-21(001).
[4] 辛刚国, 陈新专. 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25. XIN G G, CHEN X Z. The buil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cal new type think tanks[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25.
[5] 陈振明, 黄元灿. 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1): 43-49. CHEN Z M, HUANG Y C. Promot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local new think-tanks to serv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policy-making[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7(11): 43-49.
[6] 李北伟, 路天浩, 李瑞. 区域创新发展视角下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模式研究[J]. 情报杂志, 2021(12): 105-111, 119. LI B W, LU T H, LI R.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1(12): 105-111, 119.
[7] 张伟, 赖先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概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18. ZHANG W, LAI X J. A survey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 Publishing House, 2017: 18.
[8] 上海社會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中国智库报告(2020—2021):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 上海: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 2021: 22-23. Center for Think Tank Studies.. Chinese think tanks report (2020-2021): Towards a new stage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R]. Shanghai: Center for Think Tank Studies, 2021: 22-23.
[9]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 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1[R]. 北京: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2022: 12-16. China Knowledge Centre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alysis & Appli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Global think tanks impact: 2021 evaluation report[R]. Beijing: China Knowledge Centre 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12-16.
[10] 阮启祥. 地方智库的“特”“新”之道[N]. 江西日报, 2019-03-06(009). RUAN Q X. The “special” and “new” way of local think tanks[N]. Jiangxi Daily, 2019-03-06(009).
[11] 吴秋贵. 对加快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若干建议[J].新西部, 2022(7): 92-93, 97. WU Q G. 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new type think tanks[J]. New West, 2022(7): 92-93, 97.
[12] 张述存, 杨金卫, 崔树义. 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76. ZHANG S C, YANG J W, CUI S Y. The research of local top think tank constructio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176.
[13] 潘教峰, 鲁晓, 刘慧晖. 智库双螺旋法的十个关键问题[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2): 141-152. PAN J F, LU X, LIU H H. “Ten key issues” of think tank double helix methodology[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2): 141-152.
[14] 刘西忠. 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449. LIU X Z.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ment[M].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1: 449.
作者贡献说明:
王萌森:选题与框架策划,论文撰写与修改定稿;
陈俊江:论文撰写与修改;
顾雯婷:资料收集。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Take Chengdu Economic Development Academy (Chengdu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Wang Mengsen Chen Junjiang Gu Wenting
Chengdu Economic Development Academy (Chengdu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Chengdu 61007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hink tank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it and thus a certain gap with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ink tanks. To bett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we still need continuous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pract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Method/process]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y means of taking Chengdu Economic Development Academy(Chengdu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deas, methods, practic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institution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which are called “two-wheel drive” in terms of enhancing the think tank influence and enhancing the think tank research ability,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think tanks. [Result/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ecessary to surrou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ake top-level desig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to realize that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to create a good officer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o actively explore innovation and continue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Keyword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nk tank influence new types of urban think t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