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润颖 张加华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群众组织力的时代性。文章以江苏为切入点,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组织群众的实践活动,展现了中共在革命时期探索群众组织力的历程。革命年代群众组织力的成熟,为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力是其组織动员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力。回顾过去百年,党的群众组织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不断提升,并呈现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本文以江苏地区的相关党史档案为依据,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群众组织力的探索历程。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初步探索
20世纪20年代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经历了漫长腐朽的晚清统治后,呈现出一片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景象,军阀混战持续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当时中共虽然力量尚弱,但已明确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并带领广大群众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22年春,徐州建立了江苏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铁路铜山站支部。同年秋,中共浦镇小组建立。中共党组织在江苏建立后,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工作,主要体现在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和对群众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领导工人罢工运动。中共自成立起,就确立了建立产业工会、组织工人的目标。1923年2月,中共浦口小组领导了浦口、浦镇铁路工人罢工。主要领袖王荷波带领几百名工人横卧铁轨,迫使破坏罢工的列车停开,换取了谈判资格;1925年五卅运动中,中共南京支部通过成立南京学界上海惨案后援会下关办事处、开展募捐活动等方式,成功发动了南京和记洋行的工人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26年无锡丝厂工人罢工运动中,共产党员秦起向工人们传播新思想,从而发动了全城的同盟罢工。
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共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意识到农民与工人阶级同等重要,农民斗争与工人斗争密不可分。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1925年秋季,共产党员周水平在江阴成立了“佃农合作自救会” [1]。他教佃户政治知识,对他们进行政治启蒙、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号召农民与地主阶级斗争。在周水平的动员教育下,江阴、无锡、常熟三县的农民被广泛发动。一个月后,军阀孙传芳以“宣传赤化、鼓吹共产”的罪名将周水平逮捕入狱。当时正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的毛泽东撰文《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热情赞扬了周水平组织动员群众的英勇斗争事迹。
对群众进行思想启蒙。1923年12月中共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南京地委”)建立后,党组织积极利用人脉,成立了各行各业相关的社会团体,如妇女问题研究会、新海军社南京支社、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目的是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南京市科学界的团体采用读书报告、演讲辩论等方式鼓励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研究“怎样救中国”的问题。同时,党组织还积极发动党员在党报党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党的纲领。从1923年到1924年,时任中共南京地委负责人的谢远定在《向导》《学生杂志》《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54篇通讯、杂文和诗歌,号召人民行动起来,砸碎旧中国的枷锁,建立新中华。
二、 土地革命时期:曲折前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苏的共产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秘密行动,许多基层党组织被打散,大量的工会、农会等革命群众组织被查禁。这一时期,江苏省委虽然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下,犯了一些“左”的错误,但是后期在领导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群众组织力的认识,密切了党群关系。
纠正革命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八七会议的指示,江苏省委相继制订了三次农民运动工作计划,“号召农民暴动杀豪绅官吏” [2]。当时江苏一些干部对农民运动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暴动观念上,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领导群众,导致宜兴、无锡等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体现出“左”倾盲动主义色彩。1928年起,江苏省委开始逐步纠正“左”的错误,意识到要把重点转向工人运动,提出了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新方针是“运用部分问题、小的斗争引导部分群众或全厂工人发展斗争”“建立与群众实际的共同的利害关系” [3],并以此发展和建立组织,如弟兄团、游艺会、储蓄会、俱乐部、堆金会等。
确定了职工、农民、士兵运动的工作方针。1929年3月,江苏省委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士兵运动的工作方针。职工运动要加紧“发展日常斗争,鼓动革命情绪”“联系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 [4],注意女工和童工工作。在农村,要加紧对贫雇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的思想宣传。同年,秋季粮食歉收,加之反动政府苛捐杂税,广大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秋收快到了,这是发动秋收减租斗争与组织群众的一个最好时机。” [5]中共泰兴县委抓住时机,发放《告佃农书》《农民心》等传单,各个基层支部积极到农民中进行抗租、抗捐的宣传,建立农委会小组,最终带动扬州、泰兴等地农民成功进行“三抗”斗争。党组织还吸收了斗争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并组建了农民赤卫队。
加强了红军的群众活动。1928年7月,江苏省委在对江阴县委的指示信中,特别提出了“红军的生活农民化”问题,要求挑选好的红军战士“到各村去工作”“组织农民”“组织党”。[6]此外,省委对如泰、通海红军的性质、任务、编制和活动方式都作出过指示,要求红军“时时刻刻领导群众斗争”,一切斗争“为着群众利益”;红军“要成为群众的宣传员和组织员”,“以雇农、贫农为基础”[7]。这些建议有利于加强红军的群众组织力。
三、 抗日战争时期:逐渐增强
在抗日战争前期,江苏党组织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开展隐蔽化、秘密化、意识形态化的群众工作,在各行各业开创了抗日救亡的群众工作阵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江苏党组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领导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开创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阵地。1935年初,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遭到破坏,被迫停止活动。团省委继续斗争,但改变了群众工作的形式,不再搞飞行集会、游行示威等冒险行动。在工厂,以开展日常经济斗争为主;在学生和职员中,以读书会、时政评议会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在文化领域,以共产党员为先锋的大批左翼文化人士深入群众,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冲破了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密网。193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重要指示:“共產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8]在重建后的江苏省委领导下,各地党组织迅速调整工作队伍,转变工作方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的工厂、企业、学校和难民收容所,利用合法手段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阵地。工人运动委员会教工人文化,加之宣传抗日思想,创办劳工夜校、厂校和识字班;在难民收容所建立了一些秘密党组织,党员人数快速增长。
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江苏各个根据地进行了普遍的基层政权改造工作,确立“三三制”政权;经济方面,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1942年5月,盐阜区行政公署进行了划设小区、实行乡选的试点工作,主要方法是召开座谈会和民众动员大会、张贴字报、排练文娱节目等。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改造大大推动了人民参政运动,也是党的群众组织力基本成形的标志。在苏中根据地,1942年夏秋两季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成立了苏中临时农抗会,抽调了一批干部,组成民运工作队,深入乡村宣传和组织群众,召开说理大会,对地主进行说理斗争。苏中抗日根据地还积极开展三冬运动——冬防、冬耕、冬学,团结了中上层人士,“使中上层人士同我基本群众在武装斗争、社会教育、生产建设中结合起来” [9],人民武装自卫运动空前发展。同年,华中局先后两次下达了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今后华中群众运动与改善民生工作应当以发展生产为中心” [10],“真正把大多数人民组织到各种群众团体中去” [11],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各地党组织领导人民广泛开展兴修水利、发展纺织业、恢复盐业生产、推广劳动互助组织等一系列活动。
四、 解放战争时期:整体发展
解放战争阶段,江苏党组织紧紧依靠全省广大人民群众,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建立起了配合军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泛动员群众支前,打赢了人民战争。党的群众组织力构建了万众一心的“人山人海”,形成了一股对抗反动势力的强大洪流。
发起爱国民主运动,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1946年,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在南京建立,负责与国民党的谈判事宜,并领导国统区党的工作。在南京的十个多月里,中共代表团利用新闻媒体等多个阵地,向人民宣传中共坚持和平民主、坚持政协协议的一贯立场,引导群众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这一系列增强群众组织力的措施推动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也加速了人民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从1946年5月到1948年底,苏皖解放区以及华中各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土改运动中,中共注重培养积极分子,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吸收贫雇农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大胆提拔地方干部;扩大充实了民兵、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四大群众团体;分配土改果实时,交给农会统一安排,并发动群众一起动手,实现土地和浮财的合理分配。方式上,“先由复查委员把预算造好,再开村民会,在村民会上通过,拿哪家田,共拿多少田,哪家还应得多少田,分段研究,哪家应得哪块为宜,然后再清丈”[12] 。通过土地改革,中共提升了自身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参军参战热情大涨,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人力基础。
广泛动员群众支援正面战场。在淮海战役筹备阶段,党进行了广泛的战争动员,大批支前组织建立起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之中,体察民情,用科学方法开展动员工作。华中工委要求党员做动员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务必向老百姓讲清楚目前形势。如,中共如东县委1948年12月发布《支援前线教育提纲》,强调战前动员的要求是“深入动员、逢人必告”。通过深入细致的基层政治动员,华中解放区组织了百万民工,筹集了大量物资,全力支援前线。陈毅总结胜利经验时指出,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是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
五、 结语
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不竭源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苏党组织始终带领人民群众为自身的解放、为民族的利益而战斗。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江苏党组织发动和领导了多次群众斗争和工农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党组织执行统一战线更加得心应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江苏党组织坚持巩固农村革命阵地,发动了爱国民主运动并形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共在实践中积累了增强群众组织力的丰富经验,认识到只有加强组织群众的能力,才能顺利进行思想引领和社会号召。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增强群众组织力研究”(项目编号:18ADJ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江苏历史大事记(1921—2021)》,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
[2][3][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江苏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06、109、129页。
[5]《组织群众的秋收问题 邓仲铭同志于八月六日在苏南民运工作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42年8月6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号:2021-001-005。
[6]《江苏省委对江阴目前工作问题给中共江阴县委的指示》(1928年7月21日),中央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编:《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1985年编印,第581页。
[7]《江苏省委给泰兴、如皋两县同志指示信》(1930年1月20日),中央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编:《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1985年编印,第217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72页。
[9]《三冬工作总结报告》(1943年6月15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号:2003-001-0060。
[10]《华中局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1943年9月30日),中共盱眙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11]《关于进一步发动群众的指示》(1945年11月29日),江苏省档案馆藏,档号:2002-001-0124。
[12]《平分土地中的几个问题》(1948年1月10日),江苏省档案馆编:《红色记忆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报刊资料选编 1918—1949》,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