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个走向”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途径,科学回答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理论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现档案事业自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档案事业现代化是法治的现代化、开放的现代化、全面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三个走向”作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档案事业;现代化;“三个走向”;档案法治;档案开放
分类号:G279.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3年2月,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强调,“档案工作要紧紧跟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步伐,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加快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以档案工作自身现代化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浙江省档案局(馆)时提出档案工作正在“走向依法治理、走向開放、走向现代化”(以下简称“三个走向”)。“三个走向”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同志在主动把握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和档案工作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刻阐明了档案事业走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根本动力,明确了档案事业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在省域层面的先行探索。实践证明,“三个走向”的重要论述闪耀着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推动了新时代档案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指引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1 档案事业现代化是法治的现代化
“走向依法治理”深刻阐明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重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现代化与法治内在联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现代化进程会带来巨大变革和利益调整,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协调现代化进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题,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法治单列进行论述和部署,凸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一个国家如此,一项事业更是如此。
1.1 法治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从档案工作视角看,将法治融入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进程的各个环节,激活档案工作“法治细胞”,是档案事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首要的是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法治正是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要求和重要支撑。档案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包括档案治理体系、档案治理能力、档案治理制度、档案治理机制、档案治理工具等的现代化。[4]这就要求我们把档案法治作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法治的轨道上完善档案治理制度,健全档案治理机制,优化档案治理工具,持续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修订的《档案法》是国家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立法目的之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制度的引领作用,必将对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2 法治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同样离不开法治在档案领域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一要运用法治手段巩固档案事业的立业之本。收、管、存、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业务,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档案接收征集、安全保存、高效利用和监督管理都离不开法律依据,都需要依托法治的手段,要以“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方式为档案核心业务提供治理运行轨道。二要运用法治手段保障档案事业的稳定发展。有了法治,档案事业发展就有了保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档案工作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维护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稳定。比如通过执法监督,强化问责追责,推动档案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让法治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保驾护航。三要运用法治手段促进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档案工作法治化,是解决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进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档案事业现代化是一个长远目标,有一个长期建设过程。全面推进档案领域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档案法治在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稳定器”和“推进器”作用,促进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 法治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分两步走的目标。档案事业现代化通常是指从传统档案工作向现代档案工作转变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状态。就过程而言,法治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结果状态来看,法治也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指出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与之相对应,建设更加完善的档案法治体系也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要形成更加完备的档案法律规范体系。国家要制订档案法实施条例和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加强档案工作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各地各部门也要根据新修订的档案法,做好相关法规、规章的修改完善工作;还要制定和实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档案标准体系方案,加大对不同业务领域的档案标准供给。二要形成更加有力的档案法治实施体系。各级档案主管部门要强化档案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各级各类档案馆要依法健全档案资源应收尽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的科学管理机制,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要依法健全档案应归尽归、安全保管和依法移交的可靠工作机制。[6]三要形成更加有效的档案法治监督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党统一领导,人大、司法机关、档案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多元一体、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档案执法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让档案法治更公正、更高效。四要形成更加完备的档案法治保障体系。要坚持党对档案法治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档案法治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协调工作机制;要加大档案法治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档案法治教育,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2 档案事业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
“走向开放”深刻阐明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动力之源。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只有坚定不移扩大档案领域的开放,构建档案事业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有效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
档案事业的开放包括档案的开放、档案馆的开放和档案工作格局的开放。
2.1 档案的开放
在信息时代,档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其中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可以被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进而推动创新与发展。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收藏的档案有较高的开放率,公众能够更便利、更充分地利用档案。18世纪末,法国档案事业改革首创的档案开放原则,被誉为“档案的人权宣言”。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各国普遍接受了这一原则。档案开放原则的实施“不仅彻底改变了档案馆的封闭性质,而且使利用档案从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普通公民的权利”[7]。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从此在我国档案学术语中也增加了“档案开放”这一名词,1987年我国又将开放档案的内容正式列入《档案法》的条款之中,从而使这一现行政策法规化。[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档案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为我们点明了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档案开放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档案开放审核难、开放率低的问题。新《档案法》将档案开放前的封闭期由30年改为25年,对开放档案公布形式、利用方式以及档案开放审核等作出新的规定,从法律的高度彰显了国家加大档案开放力度的鲜明导向。近年来,我国档案开放数量逐年增加,但与馆藏档案总量相比,档案开放率仍然偏低。截至2020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整体开放率为15.89%。[9]究其原因,各档案馆主要归结于开放审核工作量大、专业人才缺乏、标准不好掌握、法规标准指导性不强、开放审核涉及主体职责不明、审核组织机制不健全等。[10]《“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完善檔案馆开放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国家档案局令第 19 号)强调,“推进和规范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促进档案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档案开放的问题,重点要完善档案开放的体制机制,推进档案开放的常态化开展;要优化细化档案开放审核的范围和标准,提高档案开放审核工作规范化水平;要协调好档案开放与档案解密的关系,破解涉密档案开放难的问题;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档案开放工作,提升开放审核工作效率;要加强开放审核专业化培训,为档案开放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要着力优化档案利用工作,构建高水平开放共享的格局。新《档案法》对档案馆开放档案、改进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作出了新的规定,旨在进一步促进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改善与提升。随着档案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公众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利用需求不断增长,利用档案的人次和频次不断提高。这就迫使档案馆应重点在创新档案服务形式上下功夫,为档案利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要聚力打破数据壁垒,着力推进档案数字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共建共享;要推动查档服务由低标准的“查得到”向更高标准的“查得全、查得准、查得快、查得便捷”转变[11],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公众享受到更均等、更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2022年建成运行的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接入近1200家档案馆,当年接受查档申请5.2万件,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12]
2.2 档案馆的开放
冯惠玲认为,档案与民众的亲近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民主化程度的一种映射。历史证明,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国家越民主,民众就越有可能接近档案,档案馆的公共性就越强。[13]显然,让档案馆“亲民”的前提是档案馆的开放,档案馆需要打开大门,让公众更多地走进档案馆。档案馆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开放,除档案开放这一基本内涵外,它还具有多重含义和多维路径。
首先,档案馆建筑要体现开放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档案法》的颁布,档案馆性质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曾经的机要保密单位转变为对外开放的文化事业机构。在档案馆规划选址上,开始“走出”高深封闭的机关大院,更多出现在文化中心、市民中心等开放的公共服务场所;在档案馆功能布局设计上,从主要考虑档案保管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档案展厅、报告厅、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活动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甚至休闲书吧、茶吧等公共服务空间;在档案馆建筑的文化特征上,着力营造开放、亲民的公共档案馆形象。“刻板、单调、以库房为主导风格的档案馆建筑隐含的是一种内向的封闭文化,而将历史厚重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集保管、利用、展示、传播档案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档案馆建筑彰显的则是融入社会、面向公众的开放文化。”[14]
其次,档案馆功能要体现开放性。档案馆的功能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内部管理功能,另一类是对外服务功能。新《档案法》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这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档案馆的对外服务功能和职责。档案馆应在履行好收、管、存、用等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成就展示、政治宣传、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凸显档案馆开放性、文化性、公共性的特质。
其三,档案馆运作要体现开放性。现代化的进程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每个行业、单位、个体都被越来越紧密地编织进关联复杂的社会网络,在互联互动中生存、发展并确定自身的新位置。近年来,习惯于关起门来自己做事的档案馆开始尝试打开大门,与外行业、外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多方位的跨界合作,以外脑、外力之长补档案馆之短,在社会化运作方面做一些探索,方式有结盟式、吸纳式、外包式等。[16]如201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签署合作共建战略框架协议、2020年浙江省档案馆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沪苏浙皖档案部门联合举办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等,这些案例正是档案馆开放运作模式的有益探索。
2.3 档案工作格局的开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也需要构建档案事业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档案工作格局由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档案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档案工作不是孤立封闭的,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档案工作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关联度、融合度越来越高,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中约有30多部法律、70多部行政法规对建档或归档作出了规定。[17]这就需要我们有系统观念和开放格局,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个大系统中来思考和谋划,站在全局高度谋划开展档案工作,自觉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以及建设法治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其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新《档案法》首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18],这为重塑档案事业发展格局,构建开放包容的档案事业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博物馆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应急救助等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基础。从本质上看,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体现的是档案事业发展体系的开放性,就是通过增加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参与权和影响力来消减档案事业发展体系结构的封闭性。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要将社会力量参与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全过程,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的具体内容、参与范围、参与模式、法律保障、制度安排等法规体系,增加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机会,培育社会力量参与能力,拓宽参与档案事务的渠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保障参与的效率和水平。
其三,深化档案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拓宽参与国际档案治理的渠道,提升参与国际档案治理能力,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高水平开放。制定参与全球档案治理的重大政策,建立档案事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档案政策标准制定,参加国际档案领域职业守则、工作指南、业务规范、技术标准等的制定,依托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开展档案领域多边、双边交流,参与或主導国际档案合作项目,推动中国档案治理经验和优秀档案文化成果走向世界。如积极参加国际档案大会、国际档案理事会,开展“一带一路”国家间档案合作,申报“世界记忆项目”“亚太记忆项目”等。
3 档案事业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走向现代化”深刻阐明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整体性文明”逻辑,不是单维度的现代化,而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档案事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对此同样适用。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3.1 完善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也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其次,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档案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注重从政治上考量,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档案工作各项业务中把牢政治标准,坚决防范化解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政治风险。最后,要落实党管档案工作的政治要求。全面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档案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进一步理顺机构改革后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推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厅(室)切实履行档案主管部门职责、局馆既分工负责又协同配合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的全新构建,[19]做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
3.2 构建现代化的档案事业发展体系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20]对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全面性、系统性要求。第一,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运用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手段,加强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科学高效的档案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档案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第二,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现代化,创新档案建档理念和方式,丰富记录手段,拓宽收集渠道,努力构建起更加全面立体、有重点有标识度、更加重视电子记录和数据资源的档案资源体系;第三,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现代化,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运用资政报告、举办展览、档案编研、数据挖掘、查档服务等方式和数据共享、网上查档、电子证明等手段,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第四,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现代化,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压紧压实档案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有效防范化解档案领域的安全风险,把档案安全、政治安全、保密安全真正落到实处;第五,推进档案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构建档案主管部门、档案管理机构、高校、服务企业和学术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实施好档案信息化强基工程、科技兴档工程,以档案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档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3.3 促进档案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
全面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除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外,还要在打造适应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干部人才队伍上下功夫。一是思想的现代化。“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关键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也就是用现代化的思想来加强管理档案工作。”[21]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强化适应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战略意识、法治意识、系统观念以及标准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思维等现代化理念。二是能力的现代化。要着眼档案事业长远发展,实施人才强档工程,在加强干部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培育干部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三是结构的现代化。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既要有理论造诣高深的学者、热心档案教育的老师,也要有破解难题的专家、执法检查的行家、各行各业的里手,更需要千千万万埋头业务的档案工匠,要立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之需,不断优化档案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建成一支梯次合理、素质过硬、青蓝相继的现代化档案干部人才队伍。
檔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势在必行。“三个走向”深刻揭示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途径,科学回答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理论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现档案事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牢牢把握“三个走向”,自觉践行“三个走向”,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与参考文献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40.
[2][12][19]陆国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书写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档案,2023(2):14-20.
[3]冯果.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N].人民日报,2023-02-13(09).
[4]赵杰.档案治理现代化的表征与进路[J].档案管理,2022(1):54-55.
[6]郑金月.习近平7·6重要批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J].档案与建设,2021(8):11-15.
[7]黄霄羽.国际档案大会关于档案开放和利用的研讨[J].中国档案,1996(8):37-38.
[8]冯惠玲.开放档案的理论基础[J].档案工作,1988(10):41-42.
[9]黄新荣,梁钰唯.我国档案开放的制度完善及机制构建探究[J].档案与建设,2022(6):9-12.
[10]闫静,谢鹏鑫,张臻.新修订《档案法》背景下的档案开放利用:问题与对策——基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J].山西档案,2022(2):125-137.
[11][17]郑金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彰显档案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若干思考[J].档案与建设,2022(11):10-15.
[13]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2005(1):10-13.
[14][16]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10-14.
[15][18]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3-04-23].http://www.gov.cn/xinwen/2020-06/21/content_5520875.htm.
[20]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蓝图绘就奋向前 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谱新篇——《“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读[J].中国档案 .2021(6):24-26.
[21]陈智为.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山西档案.1986(1):1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