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 庞博
休闲是城市生活的刚需,也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休闲竞争力是对一个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提升这一竞争力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起,笔者便开始关注休闲城市这一话题,并尝试构建了城市休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聚焦城市休闲竞争力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转化,积于今已十余年。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休闲化发展日渐成为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其发展水平业已成为衡量城市转型升级质效的重要参照。《“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意味着休闲功能的完善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既是对城市休闲竞争力的肯定,同时也提出新要求。诸多学者聚焦城市休闲竞争力研究,在理论观点、价值构建、成果产出、引导实践等方面形成同异共生、多元并存的学术争鸣之势。面对这样的背景,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领域的心得体会,尝试回顾中国城市休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分析异同,评议发展,以期为深化研究提供思路。
一、城市休闲竞争力评价体系纵览
城市休闲化,体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空间矩阵等多个方面,是城市多个系统相辅相成、协同联动,使其呈现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特质的过程。城市休闲竞争力,是对城市在提供休闲服务设施、营造休闲娱乐氛围、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的比较和突出能力的体现,是若干分力凝聚而成的合力。因此,针对该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也是在分析竞争力特征的基础上由若干维度构成。
整体来看,学者们构建了众多评价模型,如休闲城市评估体系1、城市休闲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体系3……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差异,但本质都是对城市休闲竞争力的测度。
具体来说,在竞争力的构成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城市的经济实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娱氛围,以及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休闲需求等维度展开。如刘德谦关注基本要素驱动板块、效率增强驱动板块、创新与成熟度驱动板块三大板块4;郑胜华关注城市休闲发展实力系统、城市休闲发展动力系统、城市休闲发展能力系统、城市休闲发展魅力系统四大系统5。楼嘉军聚焦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安全五大维度6;吕宁聚焦城市形象与美誉、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设施与服务、休闲经济与产业、休闲生活与消费五大领域⑦;韩振华聚焦休闲资源、休闲产品、休闲产业、休闲空间、休闲教育、休闲政策六大层面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在评价维度上有较为一致的共识:在城市休闲竞争力的打造过程中,经济基础是先决条件,举足轻重;空间环境是重要因素,不可或缺;配套设施是中心环节,构建保障;文娱氛围是核心支撑,润物无声;消费需求是直观体现,见微知著……上述休闲要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由此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实现休闲体验,一个城市的休闲竞争力也因而得以体现。7
纵观全局,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休闲化进程的加速,评价模型也处于动态更新的过程之中。早期的研究注重评价体系的解释力、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推广性,因此,模型搭建相对简洁,表征指标涉及面较窄,数据来源相对单一,样本城市的选取数量大多不超过50个。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各类评价模型不断完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特征。除了综合性的休闲竞争力评价外,也有部分学者专注于某一分力的研究,如城市休闲文化竞争力⑨、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⑩、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扩展了竞争力的研究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媒体与社会组织周期性地发布诸如“十大休闲城市”“十佳休闲城市”等榜单,宣传价值高于其学术贡献。8910
值得一提的是,刘德谦、楼嘉军、吕宁等学者已连续多年将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发布出版,形成了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系列报告。如刘德谦课题组开创了将城市休闲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并行研究的先河,并以绿皮书的形式进行出版;楼嘉军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于2011年起连续发布,是延续时间最长、最权威的研究报告之一;吕宁课题组的系列报告始于2009年,并于2011年将其评价样本由初期的39座典型城市扩展至全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评价范围最为广泛。上述周期性发布、出版的研究成果,为不同课题组之间横向学习、优化完善城市休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筑了平台,为不同城市之间纵向比较、提升自身休闲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对于洞悉把握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归纳总结休闲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构建发展休闲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休闲竞争力评价结果评述
城市休闲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反映了城市在休闲化发展水平上的竞争优势,现有研究成果均以建立指数评价体系的形式对其进行量化呈现。在不同评价体系中,不同学者在休闲城市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基础指标的选取和所附权重的设定不尽相同,窥之各类排名榜单,评价结果的共性与个性并行不悖。
共性体现在排名榜单上,位次靠前的城市在区位和发展水平上享有类似的特征。纵观各类榜单的前十名,皆是社會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突出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且绝大多数位居我国东部地区,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征明显。如前所述,经济基础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休闲竞争力的评价中自然占据了核心地位,因而经济发达的城市优势更加凸显。
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同一时间节点下,横向比较参评城市在不同评价体系内的表现结果,不尽相同;不同时间节点下,纵向比较参评城市在不同评价体系内表现结果的变动情况,幅度不一。两者皆是因为不同评价体系的内部差异:前者是不同评价体系本质区别的直观体现,同一时期同一城市的表现在不同评价体系内必然不尽相同;后者则是不同评价体系结构内涵的间接反映,当某一基础指标的数值发生变动时,对整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会因其权重高低而被放大或缩小,并在指数得分上有所体现,致使同一城市在不同评价体系内的纵向表现存在波动。
三、城市休闲竞争力研究拓展
1. 侧重休闲主体的体验感受
人是城市得以运行的根本,也是城市休闲系统的主体,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参与感受是城市休闲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由于涉及休闲体验的构念,如满意度、关注度、参与度等需要使用微观数据去衡量,受主观性强、数据可得性弱、科学性和解释力难以达成共识等因素影响,较难将主观数据纳入评价体系。现时对城市休闲竞争力的评价仍旧聚焦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有关休闲主体的指标仅以消费水平为主,城市居民的休闲感受难以捕捉,致使部分城市的排名结果会与社会的普遍认知产生偏差。如扬州是有口皆碑的宜居城市,城市生活舒适惬意,城市气质安逸悠闲,休闲文化声名远播,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城市。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扬州市在各大评价体系中所展现的休闲竞争力并不凸显,与人们所感知的休闲吸引力不相符。鉴于此,未来可以通过开展专项调查、挖掘网络数据等方式,丰富评价体系的观察视角,完善关于休闲主体主观感受的测度,从多维、互补、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城市休闲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 推进评价体系迭代更新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休闲功能愈发完善,社会休闲氛围更加浓厚,城市的休闲竞争力也正处于加速变化的过程之中。正因如此,城市休闲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也需要常变常新。
一方面,要紧跟国家对城市休闲化的规划与要求,如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城市更新与微改造等政策,及时调整竞争力维度的指标构成和所占权重(如增加“夜光指数”指标,表征夜经济活跃程度),体现政策导向在宏观层面对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因科技创新而涌现的新兴休闲消费热点,洞察城市休闲市场的变化趋势,聚焦智慧旅游、元宇宙、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城市居民休闲消费新增长极,展现科技赋能城市休闲竞争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实现评价体系的更新迭代。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数据选择上,现时使用宏观层面的统计指标,数据来源多以官方渠道发布的各类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名单名录为主,辅以个别一手数据(多为网络采集大数据)。相对单一的数据获取渠道虽能确保结果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但限制了指标构成的多样性,致使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城市休闲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考虑使用多源数据,如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注重对大数据的使用分析等,以豐富评价维度,实现对竞争力更加精准的测度。
共同推进休闲城市评价的理论构建,共同助力城市休闲竞争力的提升,为全民休闲共建可推广和可复制的城市休闲发展环境,是该研究领域学者研究的初衷,同时也是长期保持关注的动力源泉。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院长,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