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摄影师田相和在早上和晚上各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视频,一条是“六一儿童节成都又见雪山”,另一条则是“雪山下的童话世界”。这一天雨后的龙门山脉云山相环,清晰可见,成都再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作为一名用镜头将成都与雪山同框呈现的摄影师,田相和至今依然对拍摄雪山乐此不疲。现在不仅有几千人的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在成都遥望雪山”,而且全体市民也都参与进来并享受这一场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
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成都将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行,按照“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成都举办大运会将丰富绿色生态场景供给,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同时,成都也将通过大运会向全世界展示公园城市的优美形态和特色风貌。
6月5日至9日,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人居署总部召开,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典型案例”亮相本届联合国人居大会。联合国人居署全球解决方案司城市实践局局长Shipra Narang Suri说,“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以及公园城市指数研究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城乡和住房建设部联合印发《方案》。《方案》确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个定位,即“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方案》提出,厚植綠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眼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对标《方案》,成都编制出台了五年《行动计划》,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维度提出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69项具体工作举措。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谋划布局24个先行示范片区,策划包装重点片区项目集群841个,引领带动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
从“ 首提地”到“ 示范区”,经过5年的建设,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累计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新增绿地面积1150 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 0. 5%、5年增加1. 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累计建成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110个。
5年来,成都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为生态骨架,规划建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心、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绿肺、1.69万公里长的天府绿道绿脉、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绿环,和33.8平方公里的锦江公园绿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谐的公园城市形态逐步呈现。
天府绿道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引领性工程,其中尤以环城生态区绿道为代表。2022年1月1日,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全环贯通。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由100公里一级绿道连贯而成,78座绿道桥梁相接,121个特色园逐步串珠成链,是目前全国最长的城市环城绿道。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表示,此番建成了悦动彩林、萌宠乐园以及熊猫基地新区等特色园区19个,保护并合理种植各类乔木24万株,累计生态修复面积5.8万亩,植被碳储备量均值达到每公顷117.25吨。环城生态区是成都最大的绿色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了雏形。
不仅如此,成都环城生态区已经通过评估形成了1092吨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采用环城生态区部分碳汇植物群进行评估,实现了四川省首笔生态保护的碳排放权交易,并且实现了全国首单碳权质押融资。康瑛表示,对环城绿道未来的经济价值体现是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方面,成都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城市第5位,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同时,成都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低碳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十三五”期间,成都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累计降低14.24%、21%,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
“我们认为公园城市是对工业文明城市发展理念的反思和超越,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理念和思想的深化和完善,是对国内外先进代表城市发展经验模式的凝练和提升。”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表示。
2022年6月,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对公众开放,这是大运会的主会场。开放之后,碧波荡漾的美景迅速让东安湖体育公园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新地标。数据显示,2022年,东安湖公园总人流量约为439万,平均每天有1.2万人,节假日日均人流量高达5.8万人。
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依托,成都又规划建设了东安湖活力城片区,其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面积8.9平方公里,是成都市24个重点功能片区之一,肩负着“示范引领”全区其他五大功能片区开发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将成为成公园城市示范区中的“示范区”。
如果说公园城市是成都的幸福底色,那体育公园就是美丽蓉城的活力点缀。根据大运场馆惠民计划,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双流体育中心、川投国际网球中心、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大运场馆相继宣布场馆部分区域免费开放。
除了这些大型体育公园,近两年,成都还通过城市“金角银边”改造,在街旁空间、桥下空间、滨河空间、老旧厂房等区域开辟家门口的运动空间。其中,府青运动空间、梧桐健身广场、T立方·社区篮球公园这些桥下运动空间最受欢迎。
成都公交集团就利用金沙公交枢纽站停车楼楼顶空间,推出了全国首个城市公交天空森林体育公园项目,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目前,公园共建成两个标准篮球场、两个五人制足球场、一个街舞场馆、一座综合运动馆、400米全民健身步道以及200米专业级跑道,接下来还将陆续配套运动康复等社区便民服务,逐步形成智慧体育样板区。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副局长谢玉常表示,“科学系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完善绿色生态空间内的运动休闲设施配备,可以满足附近市民运动休闲游憩等多元化需求,营造花重锦官、绿满蓉城的迎大运浓厚氛围。”
不仅如此,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党组成员、专职副主任曹雪峰介绍,自大运会筹办以来,新增城市绿地36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长效花境30万平方米,有效增加城市绿量、提升景观品质。
截至2022年年底,成都共推出60个特色街区,实施101個片区的风貌整治,2023年计划统筹塑造20个特色街区,实施15个片区风貌整治,突出改善老旧院落、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场所环境。同时,完善市域内公园运动休闲设施,提升配套服务能力,让公园露营、龙泉山观日出成为市民新的生活潮流。
在城市增绿和风貌整治上,推进公共设施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增花筑景,实施桥体立体绿化、营造花卉氛围、设置生态雕塑,提升重要道路绿化景观,做优了城市生态、提升了城市颜值、展示了城市形象。
谢玉常表示,成都还积极响应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在全市公园绿道植入更多体育设施,发布绿道公园精品游览线路50条,创新开展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试点,成功举办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和成都花展等活动,营造花繁叶茂、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环城绿道骑行、龙泉山观日出、公园露营成为成都“新铁人三项”网红打卡项目。
目前,大运会孕育出来的“文旅+”“体育+”等众多消费新场景,在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天府绿道不断上演,大运会正用运动的活力激荡起赛事经济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