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 蒋红斌 赵妍 谭纳川
独居养宠、轻微“社恐”、断网独处等生活方式逐渐成为Z世代人群的主流居家行为,促使家居产品与系统设计转向对青年心智模型的关注,并探索泛家居系统通过情绪疗愈与用户形成更为紧密的黏结关系。从社会层面和市场趋势分析,具有轻疗愈功能的家居产品将成为未来设计创新的突破点。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真实情境观察和角色扮演,收集用户对居家产品的心理偏好并形成数据化参考;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与实验模型,为轻疗愈设计策略提供文献参考与支撑,其中包括色彩疗愈、亲近生命效应和曲线偏见等。使用专题分析法来量化调研结果,以推测锁定设计趋势对未来泛家居领域的影响效能以及受益人群数量总和。融合情感与功能、实体与虚拟多重因素的疗愈系家居产品设计,为泛家居系统心理功能开发提供服务方案。
社会竞争与经济压力造成Z世代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凸显自身价值的机会不断减少,生活压力骤然加大。受到网络信息、娱乐媒体等影响,未来青年群体还将产生“信息茧房”、共情能力缺失、过度娱乐导致低欲望等问题,如何引导和进行青年心理建设将成为问题的关键[1]。泛居家环境提供更多用户触点,利用家居产品即时疗愈的功能,可以对青年人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将成为未来应对城市心理健康风险的可行性策略[2]。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至成熟,家居系统内的产品之间实现万物互联已经在更多城市家庭中得以普及[3]。这为家居产品系统相互配合形成生态服务架构进行情绪疗愈提供有效契机,以认知心理学实验模型与理论架构为支撑的轻疗愈家居产品系统,将心理疗愈从表象向深层次功能有效性验证推进,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疗愈方案和虚实结合的产品系统,将用于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居民心理问题。
轻疗愈即情绪释放疗法(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是美国心理工作者盖瑞.奎格(Gary Craig)牧师提出的一种心绪释放方式,在北美洲、欧洲及澳洲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通过洞察发现情绪疗愈背后投射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群体行为转变,即迅速的社会流动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情绪紧张压抑、心灵孤独疲惫[4]。图1中展示中国城市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数据。由此推断,情感疗愈类产品的兴起并非偶然,此类产品的功能包括: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缓解压力、引导宣泄情绪、产生心理依赖以及释放负面情绪。其中许多设计者重点刻画产品的形象以打造共情,并产生趣味、轻松、愉悦等心理体验[5]。居家环境作为组成城市生活的单元体可以有效回应年轻人对个人空间的真实需求与内心渴望,其中对自由、自然、社交、减压的需求日益增加[3]。情感疗愈家居系统可以通过多视角、多感官、多维度的心理效应对Z世代人群的需求作出回应,达到轻疗愈的目的。
↑图1 中国城市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数据
从心理引导角度进行装置设计与展览的案例众多,它们以不同的交互方式和氛围营造激发观者的情绪共鸣,进行艺术疗愈。
感官维度的心理效能。融合多维度情境叙事与感官体验的家居产品可以营造立体、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增加用户触点,提供仿真、拟人的心理安抚和娱乐互动模式,成为缓解情绪的有效渠道。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的多模态理念是将多感官融合,模态是生物凭借感知器官与经验来接收信息的通道,例如人类的五感模态[6]。多模态交互通过声音、肢体语言、信息载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环境等多个通道与AI互动,模拟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交互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设计之中。图2中展示的设计案例Social Sound-machine是一款互动游戏桌面,用户模拟演奏音乐进行游戏互动,多点触控屏幕提供用户移动不同部件以产生不同的声音或特效,同时,麦克风可以记录演奏声音。这款家居交互产品的硬件部分包括:FireWire相机、笔记本、数字视频投影仪、内部投影表面、红外照明器和附在游戏棋子底部的识别装置。软件部分利用MR、VR等技术,提供远程多用户创作与交流。此外,量身定制的音频内容以确保音乐输出多样化。
从心理功能开发角度分析,这款产品所具备的疗愈功能在于促使用户自发性地进行社交,通过创造性的多用户合作,产生心理成就感与满足感,与此同时,多模态提供用户视觉、听觉和触觉层面上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提升心理专注度、促使情绪释放,起到缓解焦虑和压力等作用。
↑图2 Social Sound-machine互动游戏桌面设计案例
环境维度的心理效能。通过家居环境所呈现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模态来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缓解焦虑、紧张、疲劳等负面情绪[6]。家庭环境隐含着多种用户信息交互需求,环境气氛营造影响人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度,用户能够从中获得舒适、自然、愉悦的体验。同时,利用智能感应元件收集用户与环境的相关信息,以提供自然、友好的人机交互体验[7]。图3的案例是名为“共振(Resonance)”的大型沉浸式展览。参观者通过探索一个类似迷宫空间,一方面与空间形成自然互动,另一方面空间收集人们的互动体验并以此作为营造新的交互模式的依据,以考察智能技术如何融入家居环境。展览共分为五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蒲公英(Dandelion)”与呼吸产生共振,互动装置会随着参观者呼吸产生的微妙节奏而扩张和收缩。第二个主题为“旋风(Whirlwind)”与内心声音呼应,互动装置随着参观者发声的不同频率而产生振动。第三个主题为“悬浮(Aloft)”与观众存在产生共振,装置上成千上万的颗粒会对每一次触摸产生呼应。第四个主题为“涟漪(Ripple)”与来访者产生反应与共振,由实体层和投影层共同创造出来的双层水面涟漪伴随着持续循环的回音。最后一个主题为“棱镜(Prism)”与空间形成沉浸式体验,装置将参观者的光影反射到墙面上,形成共鸣的引语[8]。
从心理引导角度进行装置设计与展览的案例众多,它们以不同的交互方式和氛围营造激发观者的情绪共鸣,进行艺术疗愈。技术的革新会推动交互装置从公用转向私用,艺术疗愈在私人场地将显示出更多个性化的特征,并将设计的创造性、感染性和多维性加以展现,提升使用者生理与心理健康程度[9]。届时,家居环境中的交互装置将以更隐蔽、便携、智能的形式融合到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之中,以打造泛家居轻疗愈空间。
↑图3 “共振(Resonance)”的大型沉浸式展览
无意识维度的心理效能。无意识(Without Thought)设计的目标在于寻找人们内心的设计原型,符合人的自然欲望,并将其转化为可见之物以满足用户[10],无意识层面的认知对用户关于产品的整体认知有着更深刻且不易察觉的影响。从市场竞争层面分析,借鉴KANO分析法,家居产品设计仅凭实用性(无差异需求)已经无法刺激用户的购买欲,而心理、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用户期待需求、魅力需求)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10]。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中发现,人们平时的意识往往在决策时被忽略,而被认为不重要的因素却成了重要决策标准。由此可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与用户无意识行为间的交流是建立用户心智模型的核心[11]。图4中的设计案例HUMAN FRIENDLY概念电梯“HF-1”基于深泽直人提出的无意识设计理念,将用户乘梯的动作细节和行为习惯加以转化,再注入契合电梯情境的设计元素,从而降低压迫感,提供舒适的乘梯体验。首先,电梯厢内的扶手、按钮采用圆润的倒角与人体曲线相呼应,为确保良好的辨别性,按钮采用黑白对比的简洁数字与凹陷触感,乘客可以通过触感判断操控。其次,厢内的灯光可以转变色温,与不同时段相呼;此外,电梯设置悦耳的提示音,提升感官舒适度。最后,利用数据管理调配分流乘梯人群、缩短乘坐时间,避免停站次数过多。综上所述,深泽直人的产品设计为人们提供的一个“无需思考”“不用多想”的生活空间,从静态设计思维向动态设计转化,全维度分析人的潜在需求并补充设计的更多细节。
无意识情感接近用户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以用户的行为习惯呈现产品的功能、造型、CMF等信息,以触发用户的情绪共鸣,使产品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增强情感交流[12]。相较于主动交互类的家居产品来说,无意识家居产品设计给人无形的温暖感和温柔感,因此,将其作为轻疗愈家居产品的重要设计参照。
↑图4 无意识设计系列案例
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的转变造就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轻疗愈家居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示着生活与生产中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度不断升高。相较于专业心理疗愈方案,轻疗愈融合了心理学的认知效应原型与泛家居系统,以实体与虚拟家居产品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建议性、引导式心理安抚和功能预设,将决策权、互动方式以自由的形式加以提供,让用户可以放松身心,沉浸于与产品交互、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身心舒缓。所谓设计洞察是透过表面找到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设计重心从物理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成了疗愈类产品出现、衍生、拓展、进化的内生逻辑,因此,轻疗愈产品对社会精神价值构建和心理需求拓展具有深远影响。此外,轻疗愈家居产品的目标对象不局限于青年人,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受众面[13]。围绕以上观点将轻疗愈家居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洞察。
第一,虚实融合的交互产品架构释放积极情绪疗愈效能。以虚拟现实与实体产品融合模式建立的居家陪伴类产品为例,图5 Soft Chair是一把可以与用户产生情绪互动的座椅设计,通过扶手的感应元件收集用户的心率、体温等信息,进而通过VR系统为用户提供光效、音乐、投影等安抚情绪的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借助科技支撑治疗的安全性,以艺术的特性为患者增添沉浸感,为心理治疗缩短疗程,提升效果[14]。因此,虚实融合交互技术在疗愈产品中有巨大潜力,其可控性、多触点、高沉浸度等特点较以往疗愈产品均得以优化。
↑图5 交互座椅设计案例
第二,可持续生态材料传递正向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生态材料引入家居产品设计,不但可以缓解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给社会造成的压力,而且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美学属性将对用户的身心健康带来持续性的促进作用(如图6所示),例如,“自然助益假说”“注意力恢复理论”等心理研究均涉及自然环境,可以降低压力、提高创造力以及促进正向情感传递[15]。因此,生态材料与自然元素在家居环境中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的情绪疗愈,而且其本身具备的环保属性,也可以对自然进行疗愈。
第三,参与式心理治疗配合疗愈产品建立服务生态系统。万物互联成为泛家居系统发展的重要契机,也为线上心理疗愈提供多渠道推广途径和应用场域,未来用户可以选择在家居环境配合交互产品,进行一对一、沉浸式的心理疗愈,产品所提供的监护、监测功能,实时更新用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结合线上真人医生的疗愈建议,将居家心理治疗服务提升至专业维度。
第四,共享式居家疗愈系统提供灵活自由的社交平台。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需要同伴(“搭子”),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16]。另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恐惧”,大部分青年对群体性社交比较抗拒,但倾向于小群体社交[16]。因此,疗愈类家居产品在青年社交层面具有巨大市场空间,以共享模式打开用户的社交范围,将疗愈功能与正向社交相结合,将提升家居产品的心理效能。
轻疗愈家居生态系统紧密围绕Z世代不断衍生的生活新趋势,并将机遇转化为设计创新。生活方式和工作生产模式转变,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重新定义和多维度扫描,以建立符合目标群体心智模型的家居产品设计定位。从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的转化、从物理功能向心理功能的重心转移,通过家居产品系统的心理功能的相互串联和不断辐射,逐渐触发大众对青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因此,具有轻疗愈功能的家居产品更贴近青年群体的生活需求。此外,VR等新兴技术、生态材料、共享模式也将促使疗愈类家居产品不断焕发生机。面向未来,轻疗愈类家居产品将继续促进相关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自然、资源、科技、设计、人文、艺术之间形成可持续、和谐共生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