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曹丽燕
为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教育共富,浙江省教育厅持续推进由省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领衔负责的名师网络工作室。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具有跨区带徒、在线直播等诸多优势,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由省名师网络工作室“1位名师+10位学科带头人+100位骨干学员+位网络学员”的建设与培养模式可知,深化名优教师共同体建设与培养未来名师是工作室的应有之义。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浙江省张强名师网络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提出了依托“三课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为青年教师“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以此促进工作室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真实呈现“三课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本文以工作室成员L老师的成长案例加以说明。
一、“三课联动”促进教師专业成长的内涵
“三课联动”找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契合点,通过设计上课(线下课堂展示)、课后反思(撰写课例论文)与分享交流(线上专题讲座),消除课堂实践与论文写作的壁垒,构建“做—思—写”专业成长框架(如图1)。
“三课联动”专业成长过程重在将课堂实践、教学反思与论文写作有机融合,以解决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立足“三课联动”的专业成长思路,教师的成长从实践出发,最终又反哺实践,打通了做、思、写的专业成长回路。
二、“三课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理路
阅读、实践、反思与写作是提升中学教师教学品质的重要路径,对于激活教师精神原动力、夯实教学基础力与提升专业学习力具有促进作用。“三课联动”聚焦教学实践,以问题为导向,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炼、写作分享,也为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降低了门槛。
首先,“三课联动”契合教师发展的实际,将教师成长的原点置于课堂。课堂是教师最为熟悉的场所,也是教师发现问题的起点和解决问题的终点。教师的研究从课堂开始,能够降低科研门槛,有效克服教师对科研的畏难心理。课堂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材料,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其次,“三课联动”背后的逻辑暗合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研究进行的科研写作往往始于教学问题的发现,进而针对问题生成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提炼形成解决问题的观点与策略。教学中的真问题是教师进行总结继而开展论文创作的实践基础。换句话说,教师由问题产生课题,再在课题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教研论文成果。
最后,“三课联动”蕴含了教科研的常用方法。在“做—思—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到文献查阅、课堂行动、教育叙事、课堂反思等教育科研方法。经过这个过程的历练,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在备课磨课上课、观课议课评课后,教师在集体智慧的支持下,必然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再用讲座的形式将其在备课上课、论文写作中的所思所想分享出来,也会影响和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
三、“三课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
L老师任教于一所县级重点中学,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学成绩显著,是工作室一名业务优秀的英语教坛新秀。工作以来,她上过不少公开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鲜有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对L老师而言,论文写作成了其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L老师也尝试过论文投稿和小课题申请,但均被拒,因此她有些信心不足。工作室通过“三课联动”的教科研方式,有效助推了其专业成长。
(一)基于兴趣的课堂实践
针对一线教师注重实践的工作特点,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增进他们在业务切磋中的相互了解,工作室每学期都会围绕教育研究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不定期的学习研讨活动。每次的教学专题研讨,都会引发学员的研究热情,他们会基于各自的研究兴趣跟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L老师虽然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积极性不高,但对文学和文学理论颇感兴趣。此外,L老师能勤于反思教学,乐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也愿意上公开课。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L老师反复研读教学语篇、熟悉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相关文学理论的影响下,L老师开始思考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并结合当下自主阅读的议题,决定放弃思路缜密的教学设计,开设一堂侧重于读者反应的阅读课。经过反复打磨,L老师在公开课上为大家呈现了这堂课。尽管这种全然开放、课堂产出难以预料的上课形式很考验教师的现场把控能力,但从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以及在场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这次全新的阅读教学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结合理论的课堂反思
美国学者约翰·杜威指出,反思是教师回答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整体方式,是教师更加符合逻辑和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室注重发掘教师一堂好课的延时价值,鼓励教师由好课产生好文。为此,工作室一方面要求工作室成员在开课后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并在网页上定期推送专题文章,鼓励他们认真研读和学习相关教学文献;另一方面,工作室还携手其他教研平台定期组织在线专题研讨活动,使工作室成员通过听讲座、在线研讨等方式,快速提高理论素养。
圆满完成公开课后,L老师便觉得万事大吉了,她的日常教学也往往止步于此。但由于本次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引起了工作室成员对于阅读教学的积极探讨,在工作室导师张强老师的鼓励下,L老师产生了将课后反思撰写成论文的意愿。在撰写课后反思的过程中,L老师却遭遇了困难。她觉得自己写出来的课例有些像教学流水账,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叙述一些教学环节。于是,她将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作为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再次检索文献,并进行大量的中外文献阅读。在深入学习该理论之后,L老师发现它与自己先前基于“文学圈”理论的教学实践惊人地契合,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这次的文献学习让L老师从理论层面更清晰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是有前人研究理论做支撑的,这让她信心倍增。以前只关注期刊文章中实践部分内容的L教师,第一次发现文章中的理论部分如此引人入胜。文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更是进一步激发了L老师的兴趣和探索欲。于是,L老师引用了该文章的理论去阐释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篇教学实践类论文,并尝试投稿到《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专业编辑一次次地提出修改建议和补充信息后,L老师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反思。尽管过程十分艰辛,但这也促使她对理论与教学实践如何更好地结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L老师成功发表了该文章。
(三)依托平台的课例分享
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方式,总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体现。发表论文和专题讲座(如图2)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向他人推广教学经验,倒逼教师缜密思考,提升专业水平。工作室充分利用之江汇、腾讯会议等网络学习平台,要求每个学科带头人每学年在之江汇进行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在线直播,促使教师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精耕细作,培养研究型教师。
这次也不例外。L老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经历,不仅让她在论文写作方面收获了自信心,不少同行看到L老师的文章后,还追着向L老师讨教自主阅读方面的研究心得。同行的问题引发了L老师的进一步思考。恰好此时,工作室导师张强老师也联系L老师,让其在之江汇直播平台上分享撰写这篇文章的心路与思考。于是,L老师认真梳理回顾了自己从上课到写作再到发表的经历,以“读者反应理论指导下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为主题开展了40分鐘的线上直播。由于直播话题和内容聚焦当前研究热点,本次直播活动受到了一万多人次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直播,L老师掌握了讲座这项新技能,教科研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然而,她的教科研探索之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这是因为讲座之后,L老师的大学同学找她探讨“读者反应”是否也适用于非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公开课教学材料为叙事性文本)。L老师认为,读者反应的内核也适用于该类文本,因为她曾进行过相关的教学实践。为进一步探索,L老师申报了题为“基于读者反应论的非叙事性英语文本阅读策略探究”的县市级微型课题,打算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兴趣和教学问题的驱动下,L老师开启了课堂实践之旅。为了让课堂出彩,L教师在文献阅读与讲座聆听中获得养分,设计出满意的课堂。在撰写课后反思中,二次的文献学习,催生出实践性教学论文。将课堂设计与论文发表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分享,使L老师的专业水平、自信心以及职业幸福感都得到了提升。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扶放进阶:指向高中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新样态探索”(课题编号:2019SC109)、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专项课题“主题意义引领下的‘人工智能+’单元词汇教学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22ETC024)与浙江省张强名师网络工作室重点专项课题(特色项目)“三共向生:依托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ZQ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张强.阅读·实践·反思·写作:中学教师教学品质提升的路径选择[R].杭州:浙江大学,2018.
[3]费杉杉.实践反思型教师培养论析[J].教学与管理,2018(36):51-53.
[4]陈玉松.实践反思型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9):22-27.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