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玲,洪 宇,旷开金,3,刘金福,邱雯婷,阙 翔
(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不断增加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政策目标[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发展模式变革,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讨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关联及异同特征可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为创造高品质人民生活寻找突破口,促进福建省高质量协同发展。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保障“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实见效,各地区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措施,主要以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医疗教育服务等为抓手。我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棚户区改造工程,提升居住环境品质;2015年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2017年开展城乡医保并轨政策,摒除居民身份限制;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上再次强调必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生活品质研究对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涉及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反映政策对市场和社会的引导效应,值得深入探讨。
目前,关于生活水平的研究主要围绕特定背景展开。(1)经济实力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如宋伟轩等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协同关系,发现上海市具有良好耦合协调度,其余城市相对较弱[2];封思贤等从数字金融新业态出发,认为数字金融对居民生活质量有显著促进作用[3];Gou等以住房环境为切入点研究香港居民生活质量,认为住房环境是影响低收入人群整体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4]。(2)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Malinowski研究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与欧盟居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正向中度相关性[5];Borys认为产消者能源模式的发展能带来诸多好处,包括影响家庭生活水平[6]。(3)非物质需求可以反映居民精神层面需求。如Halam等从教育和收入两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教育水平低的群众更容易陷入贫困[7];Migala-Warchol等利用教育和创新水平对居民生活进行评估,证实两个因素对居民生活具有积极影响[8];Ouyang等基于旅游业角度,考察体育赛事、娱乐活动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关联,发现赛事活动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并且生活质量水平决定居民对于赛事活动的支持程度[9]; Diener等提出用客观的社会指标测度主观满足感[10]。基于该观点,学界也将焦点从关注某一特定领域转移至构建多元指标体系[11-12]; 申云等采用基尼系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反映农村内部及城乡之间贫富差距,通过低保覆盖率和人均医疗床位数衡量农村居民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程度[13]。从区域尺度来看,部分学者以省级、市级、乡级为研究对象[14-19],部分学者则探讨城市群、黄河流域等特殊地域[20-21]。
综上,多数研究仅限于分析各领域与居民生活品质的相关性,较少关注其演变趋势。福建省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其居民生活品质对于吸引台商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居民生活品质为研究对象,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其区域差异与来源,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动态演化趋势,旨在促进福建省各市发展从非均衡模式转向均衡模式,推动优势互补,对福建省高质量、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分析福建省居民生活水平,需构建居民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参考联合国专家委员会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定义,基于个人物质需求、非物质需求及社会环境选取相关二级指标,构建居民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物质需求反映居民收入与消费,非物质需求反映居民精神生活,社会环境体现客观条件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福建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到早期各市相关数据缺失以及近期部分数据未发布,本研究选取2015—2020年的相关数据。
表1 居民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s′life quality
熵权法根据信息熵值与信息效用值确定权重,能够准确、客观地反应各指标的重要程度[22]。由于所使用面板数据涉及时间维度,在熵权法中加入时间变量[23-24],从而实现不同年份之间的对比。改进后的熵权法:
(1)
传统基尼系数存在无法分区及样本交叉重叠的问题,Dagum基于此提出了Dagum基尼系数[25],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在充分考虑子样本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区域差异,突破传统区域差异测度的局限。具体计算公式为:
(2)
Gn=Gn,w+Gn,nb+Gn,t
(3)
核密度估计是一种用于衡量随机变量概率密度的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点样本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检验样本的动态演化趋势[26]。假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x1,x2,…,xn)为一组连续观测样本值,则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f(x)=f(x1,x2,…,xn),点x处f(x)的概率密度估计可以定义为:
(4)
其中,K表示核密度,n表示样本数量,h表示带宽,xi表示独立同分布的样本值,x表示均值。为了提高核密度估计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高斯核函数K(x)进行估计,计算公式如下:
(5)
其中,若n→∞,则h=h(n)→∞,说明带宽对核密度函数估计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带宽越窄,曲线越不光滑,则估计越准确[27]。
采用熵权法测算2015—2020年福建省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变化趋势及得分排名(图1)。从整体得分来看,福建省9个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得分排名前三的城市为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排名较低的是漳州市、南平市和宁德市。各年排名前三的城市主要有泉州市、三明市、福州市、厦门市和莆田市。其中,三明市和莆田市整体排名未排入前三,结合变化趋势可知,2个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得分不稳定。其中,莆田市于2020年得分较低,主要是由于莆田市该年医疗保健支出较高;三明市于2019年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是三明市该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较低且失业率较高。研究期内,泉州市有5年排名前三,三明市、福州市和厦门市为4年,莆田市为1年。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小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更高,原因是良好的经济发展会带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与居民生活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28],成熟的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图1 福建居民生活品质得分的变化趋势
根据熵权法计算结果(表2),物质需求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程度最高,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解释了大城市得分更高的原因,即大城市拥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社会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城市基建、就业环境等客观条件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舒适度。同时,结合图1可知,小城市中龙岩市于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具有较高的居民生活品质得分(0.5分以上),与大城市不同的是,该市拥有空间大、物价低、压力小的特征,社会环境更舒适。然而,社会环境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力(29.59)不及物质需求(44.19),故该市得分低于大城市。
表2 各年份一级指标权重Table 2 Weights of primary indicators in each year
为进一步揭示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区域差异和来源,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度居民生活品质整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图2、图3)。其中,闽东包括福州市、宁德市;闽南包括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闽西包括龙岩市;闽北包括南平市;闽中包括莆田市、三明市。根据整体差异可以发现,福建居民生活品质差异有所波动,2015—2017年呈下降趋势,达到最低点0.07,2017—2019年呈上升趋势,达到最高点0.14,2020年有所下降。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闽东地区差异明显高于闽中与闽南地区,表明福州市与宁德市的差异较大。闽中地区差异较小,发展平稳,略有上升趋势,表明莆田市与三明市的居民生活品质相当。闽南地区差异波动较大,2019年超过闽东与闽中地区,结合得分数据发现,该年泉州市居民生活品质得分较高,厦门市与漳州市得分显著下降,导致闽南地区差异扩大,2020年略有缩小。闽西与闽北地区只有1个城市,无区域内差异。
图2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区域内差异及演变趋势Fig.2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trend of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from 2015 to 2020
图3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Fig.3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trend of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图3描述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图3中的“闽东&闽中”代表闽东地区和闽中地区的区域间差异,下同)。2015—2018年,闽东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一致,持续降低至2017年,2018年略有上升;2019—2020年闽东地区与闽西、闽北、闽中地区的区域间差异维持在0.13附近,波动较小;闽东地区与闽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在2019年扩大明显,从0.13上升至0.20,于2020年回调至与2018年的水平。研究期内,闽中地区与闽西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小,稳定在0.08以下;闽中地区与闽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于2016年较大,为0.14,其余年份皆小于0.10;闽中地区与闽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在2019—2020年大于0.10,其余年份差异较小,小于0.10;闽中地区与闽东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均大于0.10。闽北地区与各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变化波动较大,其中,闽北地区与闽西、闽中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在0~0.15波动;闽北地区与闽南地区在0.05~0.20波动;闽北地区与闽东地区在0.10~0.25波动。此外,闽南地区与闽西地区在0~0.20波动,幅度最大。可以看出,差异发生明显扩大趋势主要集中在2016年和2019年,其余呈现下降或小幅度波动趋势。
福建居民生活品质区域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演变趋势(图4),区域内贡献率(Gn,w)表示城市内部居民生活品质差异贡献率,区域间贡献率(Gn,nb)表示城市间居民生活品质差异贡献率,超变密度贡献率(Gn,t)表示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的交叉影响对整体居民生活品质区域差异的贡献率。研究期内,超变密度贡献率的均值为41.98%,是造成居民生活品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区域间贡献率,占比为40.46%;区域内贡献率最低,占比为17.56%。从变化趋势来看,区域内贡献率略有扩大,整体相对稳定。区域间贡献率震荡幅度较大,2017年最高为53.60%,2020年最低为15.91%,2019—2020年呈现“断崖式”下跌,波动幅度达24.55%。超变密度贡献率变化趋势为区域间贡献率的逆向趋势,表明超变密度贡献率在区域间贡献率增长中起到负面作用。综上,超变密度与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居民生活品质差异的主要来源,表明福建省各城市在协调发展上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优化。
图4 2015—2020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质的贡献率差异及演变趋势Fig.4 Differences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进一步描述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绝对差异及动态演变趋势(图5)。从分布形态来看,福建差异演变路径于2015—2017年经历“多峰—单峰—多峰”过程,表明福建省出现“多级分化—无分化—多级分化”波动,分化现象严重。2015年,主峰位于0.5附近,侧峰位于0.3与0.6附近,侧峰峰值较低,表明两极分化现象较为微弱;2017年,主峰位于0.6附近,侧峰位于0.3和0.5附近,侧峰峰值较高,表明居民生活品质略有提高,但两极分化程度有所扩大。除2017年外,核密度值在0~5波动,2017年则在0~9波动,表明2017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质的绝对差异显著小于其他年份。2018年回到单峰状态,但主峰曲线呈现出高度下降、带宽拓宽趋势,表明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2018—2020年,核密度分布图不存在拖尾形态且皆为单峰,在0.4~0.5波动,表明这3年各城市发展均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
图5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动态演变Fig.5 Dynamic evolution of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根据2015—2020年福建省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实证分析了福建居民生活品质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趋势,得出如下结论:(1)福建省得分最高的城市为泉州市、福州市与厦门市,最低的是宁德市、南平市与漳州市,显然大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优于小城市。(2)对于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程度:物质需求>社会环境>非物质需求。(3)2017年福建区域内居民生活品质差异最小,2019年差异最大。(4)福建居民生活品质区域间差异发生明显扩大趋势主要集中在2016与2019年,2016年为闽北与闽南地区、闽北与闽西地区、闽北与闽中地区,2019年为闽南地区与闽东、闽西、闽北、闽中地区以及闽北与闽中地区,即闽北地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4)2017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质绝对差异最小,但分化现象最严重;其余年份差异水平较稳定,居民生活品质集中在0.4~0.5,即各城市发展均衡,大部分城市处于中等生活水平。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为推动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质协调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通信和能源网络。(1)扩建现代化道路和铁路网,以减少交通拥堵,缩短通勤时间,提升出行效率;(2)增设机场、改善航空运输设施,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和人员流动,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商业发展和旅游业繁荣;(3)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和提升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水平,使居民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开展远程工作和享受数字化服务;(4)建立稳定可靠的供水和供电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升供水设施的维护水平,以及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1)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提供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以确保居民的健康和福祉;(2)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为居民提供更广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个人潜能的发展需要。
3. 扩大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稳定的就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1)政府应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线上和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促进高效就业;(2)政府应鼓励创业,加大自主创业优惠力度,发挥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各区域劳动力优势,以激发创业活力和就业机会;(3)以发展促进收入的增长,保障居民基本需求,使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4.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成熟的第三产业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体验,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具体而言,福建省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措施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多渠道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推动民生改善,实现共享发展。
5.建立共生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针对福建省较为明显的区域间差异,要出台有利于小城市吸引人才的福利保障政策,以促进小城市全面发展,逐渐降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1)大城市作为经济、文化和人才的中心,可以通过引领技术创新、扩大产业链条等方式,积极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小城市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吸引人才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小城市也可以与大城市建立共生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