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下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2023-07-17 09:50:33兰天静徐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9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军民资源共享

兰天静 徐珊

[摘           要]  随着军民融合战略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军地高校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军地高校构建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保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军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充分厘清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全面剖析,从改变观念、健全机制、建设平台和挖掘资源四个方面对推进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军民融合;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4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军民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军民融合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加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经济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为军民融合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教育资源作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军地高校联合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改革的核心着力点。促进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实现军地高校互利共赢、推动高校教育积极参与国防力量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军民融合战略下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一)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落脚点,这一进程的发展和推进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产出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和社会职责,使其成为国防科技人才资源输出的重要渠道。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下“军”“民”两大领域相对分离,军地高校之间教育资源无法有效流通,信息壁垒难以打破,这就导致地方高校不了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人才需求标准,难以输出具备相应能力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同时也使得军事研究成果的输出和转化难以获得地方高校雄厚科研力量的辅助,严重影响了国防科技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就是以军队院校和地方高校为合作主体,实现军队特色资源与地方优质资源共享使用的过程。当前,在军民融合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军地高校若能抓住时机畅通教育资源共享渠道,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引领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校国防科技人才供给质量,将会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军地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与军队院校鲜明的军事特色学科资源不同,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种类丰富,涵盖的学科门类广泛,尤其是基础学科资源建设更加成熟,相关教学、科研成果丰富。畅通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实现对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扭转过去高校资源重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军地高校的优质资源更加广泛、深入地作用于军地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僅能够帮助军队院校摆脱改革期间部分资源短缺的困境,还能够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的政治及军事素养提升,在普遍意义上有助于提高军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军民融合战略下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一)相关制度政策初步形成但尚未成体系

我国在较早的时间已经意识到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地方高校与军队院校进行资源的交流互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例,2001年10月,“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明确每年由军队选拔一定数量的年轻军官到地方高等院校攻读研究生学位,旨在优化军队人才结构,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积蓄人才力量,并一直延续至今,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19年6月,《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暂行办法》对军队院校聘请地方高校教师的程序、管理、保障等进行了全面规范[1]。这一文件的出台也为军队院校吸收利用地方师资力量保障军校管理及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撑。然而,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推动军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使用,但尚未形成完备健全的制度体系,很多军队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通常由院校自主牵头,缺乏政策制度依据,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零散分布的特点。

(二)部分军地高校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军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努力探索实现军地合作的方法、途径,寻求建立稳定、成熟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院校共同发展。例如,长安大学在长期合作的深厚基础上与空军工程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双方高校在国防教育、科研项目开发、博士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2020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与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签署了军地融合校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合力建设“军民融合共建基地”,计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我国军地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虽然已经打破了零局面,但是全面分析教育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现状不难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院校没有与地方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军地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建设与发展空间。

(三)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存在需求互补

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建设通常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点,表现出强烈的院校特色,尤其是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性质与办学任务的不同,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各有侧重,为军地高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互补优势。

从军队院校的角度分析,不同军队院校在培训任务和培训层次上各有差异,但都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为办学目标,相应地,学科建设也多以军事学学科为重心,突出军事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与军队院校不同,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涉及范围广泛,涵盖我国现有13個学科门类中除军事学之外的12个学科门类,在基础学科领域和应用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源体系。综合来看,军队院校的教育资源具有极强的军事性,但是在基础学科领域的资源积累略显薄弱,对通识类课程教学的开展难以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撑,可以通过引入地方高校的相关学科资源来保障教学顺利开展;而地方高校教育资源虽然体量更加庞大、体系更加成熟,但是在国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经验与渠道,通过与军队院校的共享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方面的资源短板。

三、军民融合战略下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

(一)军地高校军民融合意识淡薄,对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视程度不高

从历史层面上分析,我国自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并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期,但是受时代背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军民结合”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领域,是以发展国防工业和推动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2]。21世纪初期,军民融合思想逐步形成并发展演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到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多个领域,高等教育领域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才逐渐凸显出来。这种特殊的历史发展脉络导致一部分人对军民融合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军民融合主要是在国防工业领域的融合,与教育领域关系不大,进而忽视了军地高校共享资源的重要意义。

从利益层面上分析,教育资源的建设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建设,往往是影响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而资源的共享可能意味着优势资源流入其他院校,对院校办学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于这类利己主义思想,有些高校不能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上考虑教育资源共享带来的全局利益,参与资源共享的意愿不高,或者在共享中对自己的资源有所保留,导致校际资源共享得不到有效推进。

(二)军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长期割裂,资源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总体上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的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另一条是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的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两个体系双线并行,原则上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这种割裂式的管理格局直接导致军队和地方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形成。长期以来受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军队院校和地方高校在拟制教育资源建设规划时,通常不会将对方的资源建设情况作为影响因素考虑在内,而军地高校在教育资源建设的学科领域方面的差异性则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各立炉灶”的局面。在这样的高等教育运行模式下,我国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地方层面上均未设立军民融合教育资源的协调管理部门,军队及地方高校的编制体制中也没有专门承担相关职责的单位。教育资源协调管理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军地高校探索资源共享可行措施的积极性。虽然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已有军队和地方的高校成功建立协作关系,但是教育资源的协调和管理主要还是依靠院校自发的力量,并且仅局限于合作框架下的院校内部,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流动与共享。

(三)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落后,资源流动渠道不畅通

资源共享平台是目前能够实现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管理和调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凭借其虚拟、快捷、及时和大规模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资源跨区域分布、不均衡分布对其流动共享造成的困扰。

通过检索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不难发现,虽然军队和地方都建设有不同规模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但是能同时为军地高校提供双向资源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十分稀少。一般来说,地方大学自建或者地方机构牵头建设的资源平台开放性较强,军地高校的师生都可以依托互联网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但是这类平台包含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由地方高校提供,来自军队院校的国防类教育资源较为稀缺。以目前我国建设比较成熟的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为例,在平台内搜索国防与军事相关课程,筛选出的课程稀少,且均由地方高校负责建设,一些军队院校在中国大学慕课上提供的课程资源却鲜少体现国防与军事特色。实际上大部分军队院校的军事教育资源一般不会对外界开放,资源平台多是依托内部局域网建立,受众群体以军队人员为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军地高校教育资源的双向流通。

(四)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差异大,资源的等价置换难以实现

一般来说,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之上。从利益关系和零和博弈的角度分析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行为,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高校参与共享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如果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实现资源的等价置换,那么其中资源更加丰富的一方可能会选择放弃合作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3]。从这个角度综合衡量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可以发现,与军队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在非军事类学科资源的建设数量及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家目前规定的13个学科门类中,除军事学之外的哲学、法学、理学等12个学科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地方院校。虽然一些军队院校也设有法律、哲学、数学等通识类学科的专业课程,但是从整体来看,军队院校在非军事学科领域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综合资源实力与地方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的建设格局可能影响地方院校参与军地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实现军地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等价置换。

四、军民融合战略下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策略分析

(一)改变思想观念,形成共享意识

推动军地高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必须先解决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促进共享意识的形成。一方面要持续加强院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理解和重视,消除军民融合是国防工业领域融合的片面认识。各院校可以依托内部的宣传平台,以开办军民融合主题讲座、策划主题展览等方式,围绕军民融合“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特征要求,阐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突出教育资源共享引领军地合作的办法、思路,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院校相关责任部门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推进军地高校合作实践;另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利己主义思想的禁锢,消除竞争思维造成的资源保留现象。各院校应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整体配置的立场出发,大力宣扬军地高校实现资源流动对于国防力量建设的积极意义,强调军队院校部分教育资源亟待补充的紧迫性;应从军地高校运行机制分离的角度出发,打消部分人关于教育资源外流造成竞争力下降的担忧顾虑,让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主动意愿下的自觉行为。

(二)健全共享机制,维护共享秩序

一是要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体量庞大、分布广泛。要突破地域空间条件的制约,实现军地高校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应该在国家、地区和院校层面上都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部门,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区域统筹。鉴于目前军队院校仅有44所,教育资源在院校驻地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可以探索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的资源协调管理机制。国家及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协调、管理同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院级部门主要负责共享措施的具体落实,提供各类资源共享服务。各级部门彼此连接,相互配合,自上而下形成完备的协调管理体系,共同保障教育资源在军地高校之间的共享使用。

二是要建立评价监督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工程,它涉及教育资源的更新、共享平台的维护等各种常态化或阶段性的工作。特别是军地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基础薄弱,必须要加强对共享过程的管控和评价。各级评价监督部门可以探索将教育资源共享列入高校教育评价指标的有效方法,在关注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总量的同时,将教育资源的利用、共享情况纳入评价范畴,不仅要关注高校建设了多少资源,更要关注高校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通过发挥评价监督机制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军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是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是无条件发生的,必定要有经济成本、人才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付出,如果由参与共享的高校来承担全部支出,在造成资金压力的同时也会大大降低高校主动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意愿。另一方面军地高校之间虽然不存在激烈的办学竞争关系,但是教育资源共享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利益问题。尤其是对于教育资源建设更加成熟的高等院校来说,资源共享可能更多地意味着资源的流出。因此,从国家和军队的层面都应该出台适当的补贴或激励政策,着力解决军地高校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后顾之忧,努力保障参与教育资源共享的军地高校的利益。

(三)发挥技术优势,建设共享平台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军地高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强大助力。要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首先,要提高教育资源的电子化程度。电子资源能够有效破除纸质资源分享时受到的时空局限,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要素。军地高校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的力量,着力推进院校教育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电子化进程,形成完备的电子资源库。其次,要不断优化共享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共享平台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军地高校可以在合作框架下探索建设资源共享联合平台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力量实现资源开放、数据兼容和跨校查询等功能,在遵守军事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使军地院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四)加强资源挖掘,实现资源互补

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资源双向流动、相互置换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资源扶持。要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军地高校必须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挖掘,同时充分把握共享院校的资源需求,利用军地高校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的互补优势,促进共享关系形成。

在软件资源的共享上,军地高校可以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入手,实现师资力量、课程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源的共享。地方高校非军事类课程教育资源丰富,能够为转型过渡期内的军队院校提供科学文化课等通识类课程教育资源的补充。同时,军队院校强大的军事类课程资源储备也能够为地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资源支撑。例如,军地高校可以通过互聘教师、互邀专家开办讲座等方式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也可以通过共享优质课程、组织参观见学等方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开办科研讲座等方式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

在硬件资源的共享上,军地高校在实验场地、设备仪器、圖书资料等资源的建设上各有侧重,也为共享创造了条件。以实验教学场地为例,地方高校的化学、物理、电子等学科实验室和一些高精尖专业实验室建设成熟,投入使用较早,可以解决一些军队院校基础实验室建设力量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等课程教学时,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的军事训练场地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若与军队院校建立资源共享关系,就可以共享使用军队院校的专业训练场所开展教育训练,大大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建伟,吴旭.教育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联合颁发《军队院校聘请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暂行办法》[N].解放军报,2019-7-3(2).

[2]李璐,梁新.军民融合发展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9.

[3]林盾,李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悖论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155-158.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军民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4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