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泥塑艺术便是其中一种。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作为一种接近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具有直观的艺术表现力、别具一格的民俗气息、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彰显了黄河流域人民朴实、勤劳的性格特征与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美术学视野下的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探源
色彩亮丽,极具表现力
白、红、青、黄、黑是泥塑艺术中较为普遍使用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黄河流域民间泥塑多选择具有丰富寓意的动物形象,比如独角兽、麒麟、老虎等,这些动物形象在代代相传后已经在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形象表征。这些动物形象以鲜艳的白、红、黄、绿等接近真实形象的颜色为主,富有生命力。在具体绘画创造上,又多以稳重的黑色作为铺底材料,由此形成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泥塑艺术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黄河流域民间泥塑始终保持着黄河流域特有的泥土气息,不加渲染,以原始古朴为特色,传递着最原始的乡土气息。比如,河南浚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泥塑——泥咕咕,色彩表达以简朴自然、少而精为创作原则,“上色不要多,多了要砸锅”。黄河流域民间泥塑简单随意但又不失古朴绚丽的色彩,充分彰显了黄河流域人民的审美趣味与大众的喜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黄河流域民间泥塑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遵循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融入了人们的主观情感因素。因此,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间泥塑艺术表达各有特色。以河北与山东为例,河北以朴实为主要特征,在民间泥塑艺术创作上多选择简洁古朴的造型,用色上保持黄河流域普遍的明快色彩,如河北玉田泥塑;多以小型玩具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山东则以豪爽洒脱为主要特征,如山东滨州惠民泥塑,其在色彩表达上更具开放性,大胆泼辣,除常用亮丽颜色外,还经常使用大红、大绿等颜色以形成大面积的色块对比,呈现出自由活泼的视觉特点。
造型古朴,贴近生活
造型设计是民间泥塑艺术主题表达的主体内容。黄河流域因其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与农耕文明,泥塑艺术整体呈现出造型古朴、贴近生活的特征。
首先,这些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中原乡土生活气息。受历史影响,英雄人物是黄河流域民间泥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战马与骑马征战的英雄人物的塑造,常以夸张简练为特征,人物的四肢几乎被省略,重点表现雄厚浑实的马尾、马鬃,以及人物坚定直立的身躯,艺术手法严谨,详略得当,塑造出人物的威武与豪情。
其次,作品主题多表现民间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民间泥塑作品有多重功能,不仅是重要的装饰物,还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一方面,泥塑多是黄河流域民众在农闲之余就地取材制作而成,造型上也具有随意性。另一方面,泥塑具有明显的趣味性,所以多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造型,比如动物类、花草类。所以,黄河流域的民间泥塑艺术扎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
最后,黄河泥塑造型设计呈现出程式化特征。黄河流域泥塑艺术源自民间,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形成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程式化设计特征,这表现在各地特色化的泥塑艺术作品都具有不成文的基础造型。比如,河南浚县的泥咕咕装饰一般以花草植物为主,具有古朴稚拙的特点,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历史的传承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保守性。
巧妙发声,栩栩如生
黄河流域民间泥塑巧妙运用芦苇、竹棍等简便材料,使泥塑发声,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这是由民间泥塑艺术的商业价值所引发的。过去的民间泥塑艺人将泥塑作为获取生活物资的一部分,为招揽生意,不断探索创新更有趣、更有新意的泥塑作品。一些民间艺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将芦苇做成泥塑作品的底部与背后的苇哨,其因长短、粗细、大小的不同能產生不同的音调与音响,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具有不同节奏的泥哨,生动传神。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声音逐渐成为黄河流域泥塑作品的特色,如河南浚县的泥咕咕,用嘴吹时会发出“咕咕”的声音。而在具体创作方面,关于如何发声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制作工序,如打洞、备腔、雕刻、扎哨、调试等,并以民间顺口溜的形式传承下来——“扎哨要巧,大孔大,小孔直,一条线,嘟嘟叫儿。”总之,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作品的声色结合是其一大特色,反映了黄河流域的人们勤于思考、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的特征。
民俗学视野下的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探源
由远古图腾引发的意象渊源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黄河流域民间泥塑以敦实古朴为特色,主题突出,除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创作题材外,还有以远古时期的图腾为灵感来源进行的意象表达,给人以神秘、虚幻之感。例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其产生于伏羲时代,一开始是人们用于祭祀的原始部落图腾符号。虽然在后来的文化环境中,这类图腾表现逐渐减少,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泥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有一类民间泥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远古图腾与时代寓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设计特色。比如,陕西宝鸡地区的民间泥塑艺术以虎为题材,一方面是由于这一地区为伏羲部落的生活区域,其部落图腾与虎相关联;另一方面, 不同于图腾设计,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虎虎生威”“虎头虎脑”等寓意,因此这类表示吉祥含义的远古图腾凭借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始终在民间泥塑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神话传说引发的崇拜情感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传递出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的社会信息,更将人们赖以生存的黄土提升到新的高度,由此引发人们对自然、神话的敬畏之情。一是这种以泥造人的思想为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提供了创作灵感。后期的封建社会已经出现用泥偶代替活人殉葬的方法,泥偶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泥塑艺术的一种。比如,陕西宝鸡凤翔灵山的送子娘娘庙中,人们以泥偶娃娃祈求生子。由此可见,由女娲造人这一神话传说开始,黄河流域内的黄土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化,逐渐发展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泥塑艺术。二是由上古神话逐渐延伸出泥塑的祭祀功能。在神话故事中,女娲与伏羲被奉为始祖和生育之神。因为古代人们对绵延子嗣很看重,所以人们对女娲与伏羲的信仰程度较深,进而产生了更为正式的祭祀制度,为其制作陵墓进行祭拜。
由民间风俗引申的特殊寓意
民间泥塑源自人们的生活。民间风俗的多样性为黄河流域民间泥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素材,由民间风俗产生的泥塑具备不同的寓意象征。比如,河南浚县的泥咕咕便是求子的吉祥物,其选择麻雀、燕子这类带有吉祥含义的鸟类形象,寓意多子多福。以兔子代表团圆与平安,以牛代表五谷丰登等。民间泥塑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因此在人生重要的年龄阶段中,往往选择不同的泥塑传达不同的寓意,如在小孩满月、周岁时多选择带有虎的泥塑,象征虎头虎脑;新人结婚时多选择莲花,寓意早生贵子等。
文化学视野下的黄河流域民间泥塑艺术探源
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内心表达
在沉重的封建制度压迫下,平安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心期盼。随着社会大一统的发展,文化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文化及程朱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逐渐融入其思想中。同时,在古代黄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农耕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溫饱成为最大难题,风调雨顺成为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面对封建制度下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压迫,黄河流域内的民众便借助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宣泄情绪,表达内心期盼。
儒家中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渗透
儒家文化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发展。第一,儒家思想塑造民众勤劳、有礼、淳朴的品格。以孔孟之乡——山东为例,山东人民以豪放热情、纯朴为特征,反映在其创作的民间泥塑作品中,则形成了古朴厚重的艺术特征。他们往往不拘泥于细节刻画,而旨在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在泥塑艺术中呈现长期积淀的儒家文化。因此,山东的泥塑作品虽然不如南方的泥塑作品精巧,但是山东人仍能以写实的手法制作出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第二,儒家中庸思想促进着泥塑艺术的和谐统一。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在为人处世上讲究中和,即中庸原则,力图实现一种恰到好处的、不偏不倚的、和谐统一的表达效果。这种思想反映到民间泥塑艺术上就表现为色彩的匀称和谐、图形的对称统一,在中和的艺术形式中体验美感。例如,山东潍坊高密聂家庄的泥塑多选择红、绿两种颜色作为基础色调,达到简洁利落、冷暖对比、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第三,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泥塑艺术的功能发挥。儒家教育思想意蕴深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之先河,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促使黄河流域的民间泥塑作品多以玩具形式呈现,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教育功能。
日常生产劳动中的心理慰藉
黄河流域的民间泥塑在源远流长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呈现出较为固定的寓意象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期盼,是黄河流域无数平凡的民众日常生产劳动的心理慰藉。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此发展农耕文明,获得生存所需,又在与黄河的漫长斗争中以生命的代价换得平和宁静的生存环境,如此反复极端的生活环境难免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极度不安,这时就急需外在事物作为媒介填补人们的内心缺失,民间泥塑正是作为这样的一种抚慰人心的存在而诞生的。比如,山东济南的兔子王泥塑就寄托着人们祈求团圆的美好愿景。这些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泥塑更像是情感宣泄的出口,引导人们燃起生活希望的动力。
(作者单位 永城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