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涉及人类文明、人口变迁、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黄河号子作为黄河文化中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对其深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
黄河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凝聚力和开放包容的品质,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持续的精神支撑。首先,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其次,通过科学合理的探索研究,传承黄河文化有利于促进其不断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再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内涵的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着坚实的保障,同时对民族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观念形成重要影响,对民族认同感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存有万宗同源的心理观念,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常常出现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各大族群开始聚集在便于开展农桑生产的地区,并逐渐合并形成较大群落联合应对灾害,且开始产生群落首领;之后秦统一六国,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解决并消除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和矛盾,推动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之后各大朝代更迭交替,中华民族分分合合,但整体趋势呈现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也随之不断延续。同时,通过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且在人员迁徙和文化交融中推动着文化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利于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黄河文化历久弥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提供支持。就像世界其他文明一样,中华文明首先出现在大河流域,即黄河流域;但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黄河文化历经千年,仍生生不息。黄河文化已经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化形态,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尽管历经灾难考验,却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延续至今。黄河文化包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各时期对黄河的治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奋进历程,在与黄河灾害的博弈中,中华民族坚韧的品质被不断激发出来,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危难时刻,《黄河大合唱》应运而生,“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句歌词从革命根据地延安被传唱至全中国,成为当时全民族的集体记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党领导全民族全力应对挑战,靠的依然是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拼搏奋斗精神。总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时代环境中,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着重要精神支持。
有利于实现文化功能
黄河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且深厚的文化承载功能,是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与凝练。以黄河号子为例,其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记载并展现着黄河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生活变化等,无论是演绎方式还是号词内容都呈现出特有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黄河文化在发展中促进人民群众情感间的联系,并生动诉说着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首先,黄河号子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对娱樂、情感、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表现,其歌词简朴,生动表达着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变化,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其次,黄河号子具有鼓舞士气的功能,在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基本以体力劳动为生,他们需要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困难作斗争,获得生存保障,黄河号子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助力。再次,黄河号子具有传递文明的功能,通过词和曲的保留与传唱,可将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鲜活地展示出来,为当代人了解历史提供生动的资料。
黄河号子传承遇到的问题
黄河号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其面临濒危境地。
传统生产方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
黄河号子作为一种手工生产方式下的产物,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音乐形式,在现代生产力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难以生存。黄河号子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数百人参与修堤、抗洪抢险等集体劳作,为协调劳动者的动作、统一其工作节奏并鼓舞士气应运而生的。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机械化得到普及,传统以众多体力劳动为主的运输或者修建场面已不复存在。
传承人日渐减少
黄河号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创作和演唱者不断减少。传统形式上,黄河号子基本是通过传唱者的口口相传进行传承,但是现今很多优秀演唱者逐渐老去或离世,而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来继承发扬。年轻人聚集在城市中,受生活环境影响,他们对黄河号子的认知和期待非常低,更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黄河号子面临着传承人日益减少甚至后继无人的困境。
保护工作难度大
黄河号子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各地区,种类多样、流派繁杂,为传承和弘扬带来很大困难。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作形式,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黄河号子,常见的有夯土号子、船工号子、运输号子等,这些号子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河南和山东两省,多种不同形式的黄河号子形成谱系繁杂的黄河号子大家族。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其地域风俗、村落文化和生活生产环境不尽相同,使得各种黄河号子虽然同源,但形式多种多样。这些因素对推进黄河号子的整合和传承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传承与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在黄河号子的保护工作中,主要还是通过传统形式的收集、整理、保存相关资料,出版相关作品,或者为黄河号子传承人进行录音、建立黄河号子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这些静态保护形式无法全面展现黄河号子的独特价值,更无法与现代人的生活形成深入联系。
黄河号子传承的实践路径探索
当前,要结合黄河号子自身特点,针对其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积极探索传承路径,并加大对黄河号子的宣传和弘扬力度,促使其发挥重要的精神作用。
动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对黄河号子的收集整理力度,深层次推进黄河号子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讲述历史、录制影像等多种方式,对黄河号子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等现存资料逐步完善。同时,可以从历史学、民俗学、图像学等多种学科角度对黄河号子深入研究,实现深层次的静态保护,推动其传承。另一方面,要重视黄河号子的动态保护,并从综合整体的宏观视角实现静态和动态保护的联动机制。要促进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动,充分发挥政府在相关政策、资金上的优势,企业在相关项目开发、科学技术应用上的优势,以及社会组织在项目推广和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多方面协调兼顾,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扩大宣传等有效措施,促使黄河号子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其特有魅力,实现黄河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
保护并扩展传承人群体
黄河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及对传承人群体的培育。要提高黄河号子传承人的地位,可以在经济上对其提供支持并在精神层面给予尊重和认可。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黄河号子表演节目,为其提供展现平台,在给予肯定的同時还可以起到宣传作用;组织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或者黄河文化博览会,为传承人传承技艺提供便利。此外,还要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黄河号子的认知,扩大传承人群体,并促使社会大众在对黄河号子的欣赏与学习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营造传承黄河号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传承人和观众的良性互动,实现黄河号子等优秀黄河文化的延续。
与市场互动
黄河文化的传承需要推动其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黄河文化保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文化传承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深入挖掘其市场潜力,对其进行深入保护开发,寻求市场化发展路径。对黄河号子来说,要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推进其面向市场,可以编排一些具有趣味性且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黄河号子节目。在节目创作上,要尽量保持黄河号子的本来面貌,展现出其独有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认知,提升其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内在意识。另外,还可以在黄河流域自然风景区进行大型实景节目演出,借助黄河自然景观,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情景再现,进而将其打造成黄河旅游的专业栏目,促进黄河文化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创新保护形式
文化传播形式决定着传播效率。在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要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技术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播形式,形成新的黄河文化传播路径。在具体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要积极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中,准确把握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节奏,依据不同种类的传播平台,采取不同的手段和形式进行传播。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加强黄河文化大数据建设,建立黄河号子曲目、影像节目、著名人物和不同形式的黄河号子相关材料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多种形式的黄河号子情景体验区,展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时尚性;积极打造黄河号子网络受众群体,促使更多人认识、了解黄河号子,并对其主动保护和传承。
图片摄影:沈振磊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