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迎来首播。《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共11期,将前往11个聚集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的街区,沉浸式互动体验非遗的传承创新之美。
首期节目在浙江拉开序幕,视频中介绍了辑里湖丝,如今这种丝变身为可降解蚕丝骨钉、蚕丝硬盘、脑机接口。蚕丝硬盘不仅可以在高密度下存储数字信息,还能同步存储血液、DNA、疫苗等生命信息。
据科研人员介绍,因为蚕丝蛋白可吸收红外光,所以能够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将蚕丝蛋白当作光盘,在上面实现数字信息的写入和读取。
文本解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祝振全
角度一:传承。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传承保护刻不容缓。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好无损地传承并保护下来,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这不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
角度二:创新。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艺术创作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亦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创新我们的思维、手段和技术。如以蚕丝蛋白吸收红外光的手段,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将蚕丝蛋白当作光盘,在上面实现数字信息的写入和读取,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感受其中之大美。
角度三:科技。
蚕丝硬盘不仅可以在高密度下存储数字信息,还能同步存储血液、DNA、疫苗等生命信息,這就是科技的智慧和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原动力。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活”起来,必须跟科技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运用示例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不可否认,如今科技的应用无处不在,大到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科学技术运用的痕迹。既然如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当然可以采用科技的手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我国首块蚕丝硬盘的创制,以及在“非遗”中的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