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突变体诱导筛选及特性研究

2023-07-17 12:07周宇李佳玉王乐贾晓爽高思琦王潇焦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突变率庆大霉素生物膜

周宇, 李佳玉, 王乐, 贾晓爽, 高思琦, 王潇, 焦健*

(1.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北京 100094; 2.宁波大学医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人类致病菌,约30%的人群是无症状携带者,60%是间歇性携带者[1]。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致病菌,S. aureus在畜牧业中以引发奶牛乳房炎为主,其比例高达50%以上,产奶量下降20%左右,且治愈率较低,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目前,主要依靠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存活下来的S. aureus会通过代谢途径的改变,形成较难清除的小菌落突变体(small colony variants, SCVs),导致细菌耐药性愈发严重[3]。

SCVs在临床S. aureus感染中发生率约为1%~30%[4],可诱发人类腹膜炎[5]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6],甚至会引起血液、骨骼、人工关节、大脑、皮肤、起搏器和囊性纤维化肺感染[7]。SCVs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可持续存在,诱发慢性牛乳房炎疾病,导致久病不愈[8]。目前,通常选择利福平与1种或多种敏感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SCVs感染[9],极大程度上加重了耐药性菌株的出现,给医疗保健系统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的负担。此外,SCVs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和致病特性,如生长缓慢、毒力因子表达量降低、黏附因子表达量提高、类胡萝卜素色素流失、溶血活性降低和凝固酶活性降低等[10-11],同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免疫耐受能力[5]及抗生素耐受能力[12]均增强,进而使其在细胞内存活,诱发持续性、复发性感染[13-14]。因此,对于防控此类疾病蔓延、开展SCVs致病机理研究及新型抗SCVs药物研发工作,稳定型SCVs的获得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获得SCVs常用的方法有低水平抗菌剂诱导法、基因敲除法以及分离鉴定法。低水平抗菌剂诱导筛选法是利用S. aureus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µg·mL-1)筛选具有SCVs特定性状的突变体,如在培养基中添加2×MIC庆大霉素[3]、三氯生[15]、莫西沙星、克林霉素以及利福平等抗菌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孵育,可筛选得到SCVs[16]。研究表明,利用低水平抗菌剂诱导技术,约5%~10%的菌体可转化为SCVs,诱导筛选得到的SCVs稳定性较高,不易恢复野生表型,并产生耐药性[16]。研究者在利用基因敲除手段获得SCVs相关研究中,发现SCVs的形成与Agr及SigB调控系统中相关基因表达调控有关[4,17-21]。对影响上述调控系统的agr基因敲除,可获得稳定的SCVs菌株[22],为利用敲除或过表达手段对参与SCVs形成的相关基因编辑,获得稳定型SCVs提供更多思路。除此之外,利用选择分离鉴定方法,在奶牛乳房炎的病变组织中分离鉴定并获得SCVs,在SCVs感染患者的血液、尿液、痰、脓液、耳朵分泌物等样本中也分离得到SCVs,并对其进行测序鉴定[23]。

目前,对S. aureus的SCVs获得方法的研究较少,由于低水平抗生素诱导法获得SCVs的方法较简单,且部分抗生素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伤能力有限,还能够促进SCVs的形成[24-25],同时利用低水平抗生素筛选SCVs方法已有报道,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其筛选得到的SCVs不稳定[3]。因此,本试验将选择利用低质量浓度(1.25~5.00 µg·mL-1)庆大霉素二次诱导野生型S. aureusATCC 43300,旨在获得更稳定的SCVs,并对筛选得到的SCVs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稳定性及部分特性研究,为探究高效、安全、低耐药、新型针对SCVs药物提供稳定的受试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研究中使用的菌株为S. aureusATCC43300。

TSA与TSB培养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于S. aureusATCC43300和SCVs生长的基本培养基,121 ℃灭菌20 min。

试验所用抗生素为庆大霉素(西典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对S. aureusATCC43300的诱导及SCVs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低质量浓度庆大霉素诱导获得SCVs方法 参照文献[26]的方法,对S.aureusATCC4330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首先,挑取S. aureusATCC43300单菌落过夜活化培养,1%转接于TSB培养基中,37 ℃培养4 h至对数生长期,用TSB培养基将其稀释至1×105CFU·mL-1,加入90 µL稀释后的菌液于96孔无菌细胞培养板内。然后,利用二倍梯度稀释法将庆大霉素梯度稀释至不同质量浓度(1 mg·mL-1和500.000、250.000、125.000、62.500、31.250、15.625 µg·mL-1),取10 µL不同质量浓度的庆大霉素分别加入上述96孔培养板,置于37 ℃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12 h,测定庆大霉素对S. aureusATCC43300的MIC。阴性对照组(PBS)和空白对照组(ddH2O)做相同处理,每组3个重复。同时从上述有抑菌效果的孔中取10 µL培养物涂布于TSA平板上,进一步测定S. aureusATCC43300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µg·mL-1)。

本试验选用低质量浓度(1.25~5.00 µg·mL-1)庆大霉素二次诱导法获得SCVs。将活化后的S. aureusATCC43300菌液1%转接于含1/2×MIC庆大霉素的TSB培养基中,37 ℃、250 r·min-1振荡培养6 h,取1 mL菌液置于1.5 mL的离心管中,4000 r·min-1离心5 min,弃上清,用 0.3 mLTSB重悬并梯度稀释涂布于TSA培养基中,培养24~48 h。挑取8个较小的单菌落转接于2×MIC庆大霉素(5 µg·mL-1) TSB培养基中,37 ℃、250 r·min-1诱导培养12 h,10倍梯度稀释并涂布于TSA平板上,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同时将S. aureusATCC43300接种于TSB培养基中作为对照。选取3个SCVs菌株于甘油管中保存菌株。测定庆大霉素对野生型及SCVs的MIC及MBC,方法同上。

1.2.2 SCVs表型分析及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划

线点板及生长曲线测定方法参考文献[27],将酵母培养的方法替换为S. aureusATCC43300及SCVs培养方法,且生长曲线采样时间稍作变化。具体方法如下:利用划线培养法和稀释点板法观察SCVs表型。划线培养法将S. aureusATCC43300和SCVs分别在TSA平板及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A平板上划线培养48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稀释点板法将S. aureusATCC43300和SCVs过夜活化培养后分别10倍梯度稀释至108、109和106、107。将上述稀释后的菌液分别取5 µL于TSA培养基进行点板。37 ℃培养48 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为研究SCVs与野生型菌株生长的快慢,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分别将S. aureusATCC43300和SCVs菌液,1%转接至50 mL的TSB培养基中,其中SCVs的TSB培养基中加入5 µg·mL-1庆大霉素,每组3个重复。每隔1 h取样,在紫外分光光度计OD600处测量其光密度值,并绘制生长曲线。

1.2.3 结晶紫染色法验证SCVs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的方法参照文献[28]。将培养至对数期的S. aureusATCC43300和SCVs用TSB稀释至OD600为3,每孔200 µL接种于96孔板中,6个重复,并以TSB培养基为空白对照,37 ℃培养24 h。将每孔的上清液用移液枪小心吸弃,PBS溶液将剩余菌液清洗3次,自然晾干后向每孔中加入100 µL的2.5%戊二醛固定,90 min后吸弃固定液,PBS清洗2次。再向每孔加入100 µL的0.1%结晶紫溶液染色15 min,用蒸馏水冲洗掉多余染液,置于室温干燥。最后向每孔中加入200 µL的95%乙醇溶解30 min,用酶标仪在OD570处测量吸光值。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进行鉴定,阴性对照的平均OD600定义为ODc,待测菌株OD与ODc比较,将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分为4类:阴性(-),OD<ODc;少量(1+),ODc<OD≤2 ODc;中量(2+),2 ODc<OD≤4 ODc;大量(3+),OD>4 ODc。

1.2.4 恢复突变率测定方法 首先,挑取活化后的SCVs单菌落分别置于TSB培养基和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B培养基中,37 ℃过夜培养,取菌液稀释涂布于不含有庆大霉素的TSA平板中37 ℃过夜培养。观察并记录大小菌落个数,计算SCVs的恢复突变率[3]。然后,将第1代的SCVs经20次传代后,置于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B培养基中,37 ℃过夜培养。培养后,取菌液稀释涂布于不含庆大霉素的TSA平板中37 ℃过夜培养。观察并记录大小菌落个数,计算SCVs经20次传代培养后的恢复突变率。

1.2.5 药敏试验 为探究SCVs对其他广谱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SCVs及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29]。将活化后的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菌液与液体状态下的TSA培养基混合,并将活化后的SCVs菌液与含有5 µg·mL-1庆大霉素的液体状态的TSA培养基混合,均进行倒平板,待凝固后分别将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8种药物的药敏片按顺序贴在含有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及SCVs的TSA平板上。37 ℃过夜培养,观察并记录透明圈大小。

1.2.6 凝血试验 为观察其凝血快慢,分别取100 µL活化后的SCVs与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菌液于1.5 mL离心管中,向菌液中加入400 µL含柠檬酸钠(3.2%)的人血,吹吸混匀后置于37 ℃培养箱中孵育,前4 h每30 min观察1次,然后每隔2 h观察1次,观察并记录凝块时间[30]。

1.2.7 胁迫试验 为验证SCVs在极端情况下的存活率,分别对SCVs和S. aureusATCC43300进行高渗透压胁迫分析试验[31]。将S. aureusATCC43300与SCVs分别培养至对数期,分装为500 µL·支-1,各分装4支离心管,3000 r·min-1离心5 min,弃上清,将沉淀分别重悬于500 µL无菌25%、30%、35%及对照0.9%的NaCl溶液中,室温静置1 h,3000 r·min-1离心5 min,弃上清,并用500 µL无菌0.9% NaCl溶液重悬,进行梯度稀释涂平板,37 ℃过夜培养,对菌落进行计数。将上述计算得到的菌落数按照如下公式计算S. aureusATCC43300与SCVs的存活率。

1.2.8 SCVs相关特性基因表达 挑取活化后的S. aureusATCC43300和SCVs单菌落于TSB及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1%转接培养至对数期,并稀释到1×108CFU·mL-1,按RNAprep Pure细菌总RNA提取试剂盒(DP430)说明书提取RNA,再将RNA反转录成cDNA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模板,按ChamQ Universal SYBR qPCR Master Mix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以S. aureusATCC43300为对照与SCVs中Agr及SigB调控系统和毒力基因及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引物如表1所示。

表1 Agr及SigB调控系统中相关基因的扩增引物[32-37]Table 1 Amplification primers of Agr and SigB regulatory system genes[32-37]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质量浓度庆大霉素诱导获得SCVs分析

利用低质量浓度抗生素诱导法获得SCVs,首先对S. aureusATCC43300的MIC进行测定,由表2所示,庆大霉素对S. aureusATCC43300的MIC为2.5 µg·mL-1。

表2 MIC和MBC的测定Table 2 Determination of MIC and MBC

然后,在含1/2×MIC庆大霉素TSB培养基中对S. aureusATCC43300进行诱导,筛选得到SCVs。在TSA平板上,未诱导的对照组菌落大小均匀、大而突起、不透明、圆形、表面光滑,与对照组相比,经1/2×MIC庆大霉素诱导的S. aureusATCC43300,菌落生长大小不均匀,出现明显较小的菌落(图1A)。选取8个较小的单菌落,转接至含2×MIC庆大霉素TSB培养基再次诱导培养并涂布于TSA平板。与未诱导的S. aureusATCC43300相比,筛选到表型均一、较小且生长缓慢的SCVs(图1B),且庆大霉素对SCVs的MIC及MBC均是野生型的5倍(表2)。

图1 低质量浓度庆大霉素对SCVs的筛选Fig. 1 Screening of SCVs with gentamicin at low mass concentration

2.2 SCVs表型及生长曲线测定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SCVs表型的稳定性,通过划线法和点板法在TSA和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A平板上观察SCVs与S. aureusATCC43300的生长情况(图2),在TSA平板上,S. aureusATCC43300与SCVs均生长,而在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A平板上,S. aureusATCC43300不生长,SCVs可以正常生长,且SCVs与S. aureusATCC43300相比菌落较小、细胞数较少,与图1结果一致。

图2 SCVs表型的鉴定Fig. 2 Identification of SCVs phenotypes

由于SCVs菌体比S. aureusATCC43300小,为进一步验证SCVs生长情况,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由图3可知,SCVs生长速度较慢,需培养至7 h后才可达到对数生长期,菌落数可达5×108CFU·mL-1,与S. aureusATCC43300培养至对数期时菌落数一致。

图3 SCVs生长曲线的测定Fig. 3 Determination of SCVs growth curve

2.3 结晶紫染色法验证SCVs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析

利用结晶紫染色对SCVs和S. aureusATCC43300进行产生物膜能力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SCVs产生物膜能力较强,在波长570 nm处其产生物膜能力是S. aureusATCC43300的2倍以上。

表3 结晶紫法鉴定形成生物膜能力Table 3 Identification of biofilm forming ability of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2.4 SCVs恢复突变率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SCVs的稳定性,对SCVs恢复突变率进行统计。将SCVs在含5 µg·mL-1庆大霉素的TSB培养基中过夜培养转接至TSA平板培养,其恢复突变率为0%;而SCVs在无抗性的TSB培养基中培养后转接至TSA平板上过夜培养,菌株发生了恢复突变,其恢复突变率为30%。经过20次传代后,SCVs在无抗性的TSB培养基中培养后转接至TSA平板过夜培养,其恢复突变率为0%。

2.5 药敏试验分析

培养12 h后,SCVs抑菌圈不明显,但仍可测量出此时抑菌圈大小,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抑菌圈清晰可见。培养24 h后,SCVs与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抑菌圈均清晰可见,且经测量发现SCVs抑菌圈直径与12 h时相同。SCVs及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药敏试验结果(表4)显示,SCVs对红霉素不敏感,对头孢曲松轻微敏感。

表4 小菌落突变体与野生型S. aureus ATCC43300药敏试验Table 4 SCVs and S. aureus ATCC43300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2.6 凝血试验分析

在3.2%柠檬酸钠抗凝的血浆样品中,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形成凝块的时间是SCVs的5.5倍,其中,S. aureusATCC43300和SCVs形成凝块的时间分别为4和22 h。

2.7 胁迫试验分析

SCVs和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在高渗透压胁迫下的存活率如表5所示,在25% NaCl溶液胁迫下,S. aureusATCC43300和SCVs的存活率分别为58%和57%;30% NaCl溶液胁迫下,S. aureusATCC43300和SCVs的存活率分别为11%和38%;35% NaCl溶液胁迫下,S. aureusATCC43300和SCVs的存活率分别为10%和31%。盐胁迫试验表明,随NaCl含量的升高,S. aureusATCC43300与SCVs存活率均降低,但在30%和35%的NaCl溶液中SCVs的存活率明显高于S. aureusATCC43300。

表5 高渗透压下野生型S. aureus ATCC43300与SCVs的存活率Table 5 Survival rate of S. aureus ATCC43300 and SCVs under high osmotic pressure(%)

2.8 SCVs相关特性基因表达分析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SCVs及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菌株中Agr及SigB调控系统和毒力基因及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SCVs后,Agr调控系统中相关基因呈下调趋势(图4A),其中agrA、agrC、RNAIII转录水平分别下调至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的39%、27%和26%,agrB和agrD转录水平分别下调至0.04%和0.02%;而SigB调控系统中相关基因(sigB、rsbV、rsbU、rsbW)上调0.6~1.2倍(图4B);图4C结果显示,除sarA外,形成生物膜基因呈上调趋势,其中clfA表达量上调27.7倍,sarA下调至39%,relQ、relP、rsh、luxS、ccp、icaD、eno基因表达量是野生型菌株的1.0~5.4倍,上述结果表明所筛选的SCVs为胸苷突变体;同时,SCVs毒力水平下降(图4D),其中,毒力基因spa下调至0.4%,pvl及hla表达量分别下调至35.0%和2.8%。

图4 SCVs特性基因相对表达Fig. 4 Relative expression of characteristic genes in SCVs

3 讨论

S.aureus是引起医疗和畜牧业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在营养缺失、活性氧、低pH及抗菌药物作用等应激环境下可形成SCVs[38]。通常,抗生素可有效杀死SCVs,但持续用药会降低膜电位,从而限制氨基糖苷(如庆大霉素)的摄取,诱发慢性、持续性和复发性感染,并加重细菌耐药性,为根治此类疾病带来困难[39-40]。现有的筛选方法具有筛选时间长、表型不稳定、恢复突变率高、基因敲除困难等弊端,给SCVs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抗SCVs药物的研发带来难题。因此,稳定型SCVs方法的建立,为探究高效、安全、低耐药、新型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CVs药物提供稳定的生物学材料。

SCVs的形成均受Agr及SigB调控途径影响[38],Agr及SigB调控系统分别在SCVs定植阶段、入侵阶段及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其黏附及产生物膜能力,降低毒力基因表达,保持其定植状态,形成稳定型SCVs。本试验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证实,SCVs中agrA和agrC转录水平分别下调至野生型S. aureusATCC43300的39%和27%,agrB和agrD转录水平分别下调至0.04%和0.02%,Agr调控系统相关基因呈下调趋势致使下游RNAIII表达量下降至26%,达到其稳定定植的目的。而SigB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主要压力应答因子,在应激状态下感知环境变化,调节菌体基因表达,抑制毒力基因表达,诱发表型转换,形成SCVs[18-20]。本试验结果再次验证,SigB调控系统中相关基因(sigB、rsbV、rsbU、rsbW)上调(0.6~1.2倍),可有效下调免疫原性毒力因子,抑制毒力基因spa、pvl及hla的表达。同时,产生物膜能力的提高对SCVs复发性感染密切相关,通过上调ica相关因子可增加产膜能力,与本结果一致[41]。因此,利用低水平庆大霉素诱导法筛选得到的SCVs,具有菌落较小、生长缓慢、产生物膜能力增强、毒力因子下调、Agr调控系统相关因子下调、SigB调控系统中基因上调、除sarA外形成生物膜基因呈上调趋势、表型稳定的特性,上述结果与已有结果一致[42-43]。

同时,由sarA下调推测所筛选的SCVs为胸苷突变体[25],或仅通过调控途径降低致病菌毒力,使其达到长期定植的目的。S. aureus对庆大霉素的摄取取决于膜电位,当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流受损时,膜电位会大大降低,限制了质子在细胞膜上梯度的建立,这不仅导致氨基糖苷类物质的摄取减少,还出现无法利用大多数糖类和乳酸的现象,最终导致菌体生长变慢,出现小菌落,逃避宿主免疫反应[44]。然而,在缺乏抗生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SCVs表型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伴随氨基糖苷类耐药性的丧失,进而恢复到野生型菌落表型[1]。Martin等[3]利用低水平庆大霉素诱导技术获得点突变的SCVs,在非抗生素压力条件下其恢复突变率高达80%,其中,15个SCVs中有12个菌株可恢复至野生型表型,其余未恢复突变的3个菌株均为片段缺失的菌株。为解决恢复突变率高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二次诱导法获得SCVs,经1/2×MIC及2×MIC庆大霉素分别诱导6和12 h,可获得SCVs,在5 µg·mL-1庆大霉素培养条件下可维持稳定的表型,其恢复突变率为0%,然而在非抗生素压力条件下,有30%的恢复突变率。为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降低恢复突变率,在5 µg·mL-1庆大霉素培养条件下连续传代20次,在非抗生素压力条件下,其恢复突变率为0%。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后续药敏、凝血、胁迫及荧光定量PCR试验仍加入庆大霉素维持其稳定表型。基于以上结果,推测所筛选的SCVs为胸苷突变体,并受Agr及SigB调控系统中相关调控途径影响。后续将进一步验证,同时增加恢复突变的筛选数量,得到片段缺失的无需抗生素环境培养的更为稳定的SCVs。

目前,除利用低浓度抗诱导法获得SCVs外,常用的SCVs获得方法还有基因敲除技术和分离筛选鉴定技术。利用敲除法获得的SCVs表型稳定,不产生恢复突变的SCVs,并可进一步探究其致病机制[22,45]。但与基因敲除法相比,利用低水平庆大霉素诱导技术获得的SCVs虽然在非抗生素压力条件下存在不稳定的现象,但低剂量添加抗生素维持其稳定表型对新药研发影响极小。此外,从首次诱导到成功筛选稳定型SCVs仅需3 d,而利用基因敲除手段获得SCVs用时较长,且成功率较低,存在风险。另外,与临床样本中分离鉴定法相比,低浓度抗诱导法较为安全,且具有操作简单、无需采集病理样本及16S rRNA测序诊断等优点[23,46]。因此,本研究利用低水平庆大霉素二次诱导方法获得SCVs,具有操作简单,耗时较短,表型稳定,特性明确等优点,为SCVs获得提供新方法,同时为新型药物在持续性、复发性SCVs感染防治研究中提供稳定的生物学材料。

猜你喜欢
突变率庆大霉素生物膜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基于有限突变模型和大规模数据的19个常染色体STR的实际突变率研究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南宁市1 027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E19-Del、L858R突变临床特征分析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热点突变的ARMS-LNA-qPCR检测方法建立
硫酸庆大霉素临床药效学研究进展
矾冰液调制金黄散联合庆大霉素用于高危药物外渗致肿痛及水疱的疗效探讨
庆大霉素高渗盐水在手足外科感染性肉芽组织创面换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