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是获得通往成功的筹码?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两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一致的认知—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办学模式集中外教育之长的中外合作大学,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路径。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中外合作大学在办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动下,传统高校整体实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攀升,中外合作大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未来,中外合作大学该如何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好地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整合与重组。相比传统大学,中外合作大学比较“年轻”,具有“轻装上阵”的独特性,在学科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可以汇集多元创新资源,打破国内高校通常以学科为边界进行院系设置的传统思维,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在打造跨学科交叉型科研平台、开展跨学科研究方面进行更为积极的探索。此外,中外合作大学要加快融合发展,整合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并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模式融入教育教学环节,搭建高效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探索出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机制,提升国际化办学抗风险能力。
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背后,是两国教育特点的“交融”。中外合作大學在利用国外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把学生送上世界舞台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在年轻学子心中根植家国情怀,让他们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扎根中国大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必须贯穿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引进来”和“走出去”。师资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引人难,留人难”一直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普遍痛点。师资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学校科研能力及服务社会需求能力的不足。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稳定、国际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我认为,首先,要完善教师聘用体系,在各主要学科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带动重点学科的发展;其次,要完善终身教职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再次,要提升教师服务与管理水平,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最后,要拓展引进渠道,通过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等方式,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评估和保障。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合作大学的中外母体学校在招生、课程建设、学位授予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需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特色化、多元化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学校需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反馈,设置衡量办学质量的标准,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方式、教学体系、师资管理及人才素质结构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外合作大学这一新的办学实体来说,只有加速奔跑,才能结出更多硕果,才能为推动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更多贡 献。
(作者系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温州肯恩大学校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