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莲顺 李梦佳
2022年12月10日,由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和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期举行。会议以“东亚文化交流与记录的新思路”为主题,“聚焦东亚文明价值内涵,深度挖掘和阐发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和相关学科的新文化研究”,吸引了来自30多所院校的16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
大会由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会运营委员长金敏镐、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院长朴银姬和延世大学中语中文学科名誉教授全寅初分别致辞,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副院长崔一主持。之后,知名專家申翼澈、张伯伟、朴现圭和潘建国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教授马金科主持。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申翼澈教授以《18世纪燕行使与中韩文化交流》为题,梳理了燕行使臣与中国文人间的人文交流。他考察了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18世纪的文化交流样貌,即朝鲜朝“三使”和带率子弟与清朝文人的交流;燕行使与北京天主教堂的西方传教士交流并接触西学的概况;朝鲜朝译官、医员和马夫的燕行经历及文化交流。
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选取“文献”“长时段”和“比较眼光”三个关键词深入探讨东亚行纪的研究方法。他强调,应深挖文献背后的思想动因和文化叙事目的,进行整体把握后的局部考察,避免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和由史料不足带来的过度诠释,呼唤“新的长时段”研究的回归。他还倡导今日人文学的“新三术”—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研究和多元的观念,以及对于人类不同文明应秉持多元,欣赏差异。
韩国顺天乡大学朴现圭教授对中国民族图书馆所藏21部韩国相关古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他在中国民族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和馆藏特色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馆藏之中在朝鲜半岛出版的韩国古文献和在中国出版的与韩国相关的古文献。并指出,李选的《芝湖逸史》和阿克敦的《奉使图》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考证了韩藏中国古佚小说双璧《型世言》和《莽男儿》在朝鲜半岛的流播过程。明刻本《型世言》的发现成为海外访查中国佚失典籍,尤其是古佚小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清初刻本《莽男儿》则是未见于任何中国或韩国的书目文献著录,并成为东亚老獭稚故事“中国发生说”的关键证据。他指出,《型世言》和《莽男儿》“孤本”不孤,有其存世的复本甚至朝鲜语译本,进而探讨了双璧“何以不孤:中国小说善本流播朝鲜半岛的缘由”。
下午,学术会议围绕“北京与世界:相遇·记录”“东亚文学交流与传播”和“东亚文化互化与交流”等主题分三组进行,共有18位中外学者发表了东亚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从不同视域关注东亚文化交流与记录的学术动态,将研究新思路贯穿于探索研究过程和研究范式中,为此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式,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互鉴、文化交流和文化记录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与会人员对此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在闭幕式上,各组代表进行了分组总结发言,崔溶澈教授和崔雄权教授作为韩方和中方代表做了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在筹备者们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