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
塞缪尔· 阿贝斯曼/著
从2019年开始,资本市场兴起了长期主义、“时间的朋友”等很有格局的词汇,但笔者并不认可,虽然一直在坚持长期投资,但上升到主义,则过犹不及,且不利于客观,在读罢塞缪尔·阿贝斯曼《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一书后愈有感触。
资本市场是现实和远见的矛盾体,经常在安全边际—梦想格局—长期主义的情绪波动周期之中。经过2022年,高喊长期主义的口号已明显减少,又流行起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变化,诸般变化,也是几年目睹之怪现状了。一个策略被全市场过度运用之后,就会变的同质化、过度竞争、过度运用,超额收益很快就会消失,市场风格转换之后,甚至负收益——2012年以来经历的中小创、“大烂臭”变大蓝筹、长期主义、龙头躺赢、赛道论……都是如此。
《毛泽东选集》里提到,虽然理想要有,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叫做“现实”;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事物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又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思维反应跟不上客观实际,就一定会犯错误;我们所犯的错误,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的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
结合客观实际来看,人类大脑真的能实现长期主义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归到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世界的发展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显然,是非线性的。
在非线性变化中,一个小变化在流经一个大型互联系统时,会导致系统以不成比例的方式发生变化,所有变量之间的互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不规则曲线。我们的大脑很难处理这样的复杂度,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终归是有局限的,正是大脑本身具有的缺陷,所以我们很难把握复杂系统,包括我们自己所构建的复杂系统。
系统会吸积、扩张、发展,并最终超越人类的评判能力,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因此,尊重人类心智的内在局限性,面对这种终极的有限性,心存谦卑,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既不桀骜不驯,又不委曲求全,同时不会因为这种局限性而陷入无为,也不将这种局限性奉为神祇。我们需要接受以下观点:科学必胜论是错误的,我们永远无法实现完全或完美的理解,人类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底层逻辑的。当你与系统发生交互,你就会发现,繁杂和意外是常态;如果你试图彻底消除这种常态,那么你不但会失败,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人类整体将会在这个纠缠时代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
因此,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和不可知的,任何以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以及完美的思考都很危险。但是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单一的,它是辩证法的两面。长期主义者们,以为找到了优秀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就可以无往不胜,企业发展的任何困难都可以满不在乎,满仓扛过去。但事实是,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周而复始。长期看,企业都将老去。10年前的明星股,今天成了衰落股,只不过有的又重新崛起,但大部分都沉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刘丰教授访问过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问过同样的问题:人生成功的关键几步,你做出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出奇一致:直觉。人类所有的科学发明来自于两个字:灵感。它们都是来自高维空间的信息。很多时候,企业家自己制定的战略,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行。但二级市场总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行或者不行。回到2003年,让我们选择未来15年最有潜力的投资组合,选择与伟大的企业长期成长,组合1:微软+Intel;组合2:苹果+AMD+英伟达。在那一年,从多个维度看,组合2就是一群“失败者”。所以,当长期上升到“主义”时,宁德时代的业绩可以计算到2050年,市场情绪又一次癫狂。
因此,对长期没有异议,但上升到“主义”问题就很大,它会让人放松对现实世界发展复杂、曲折的警惕,陷入盲目乐观,丧失对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当然,短视也是不行的,两者得平衡好。约翰·邓普顿曾说,“永远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类资产或任何选股方法”,市场环境会变,投资者需要保持灵活、思维开放、敢于质疑。
巴菲特自2016年开始买入美国四大航空股,最后一笔买入是2020年2月27日,由于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的冲击,在接下来的3月,全部航空股开启暴跌,3月10日巴菲特接受采访还公开表示“不会出售航空公司股票”,但以长期投资著称的股神,在4月份航空股跌至最低位附近时清仓亏损卖出了全部航空公司的股票,至2021年5月美国四大航空公司最新股价相较2020年4月低点普遍上涨约一倍。巴菲特解释称,“新冠改变了我对航空公司的看法,不清楚未来三四年人们是否会像去年那样坐飞机,而航班现在太多了”。
这个解释让人很费解,不清楚未来三四年人们是否会正常坐飞机,三四年的判断就能叫长期吗,说好的10年呢?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超过60%的股票在买入后一年之内就会被卖掉,持仓超过10年的不到4%。好的投资长期持有,不对的投资,果断认赔出场,这也是巴菲特的投资实践。投资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自己不认错没用,市场会教育你。实事求是,是做好投资的基础。投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也是最难的两件事情:判断宏观大环境的方向和了解自己。其中,最难掌控的风险是自己,过度自信是投资的第一号敌人——人们常见的错误是在不利情况发生初期反应不足,最后又反应过度。我们迟早会撞见“黑天鹅”,而应对“黑天鹅”的法宝就是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
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时间越长,不可测的环境等因素就越多,而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领先于基本面:当你认识到环境变化了,受影响的个股早已提前反应折价了,收益已经折损很多。所以,别死抱股票直到它变调走味。用长期主义寻找并且投资大牛股,实则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了,是传奇;失败了,是狗熊,并且要面临一个巨大的“沉默成本”。如果你花了几百上千个小时来研究一家公司,你很难否定这家公司。花的研究时间越多,你越容易认同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当公司股价开始下跌时,你很难去客观判断基本面的恶化。一旦真的错了,可能是灭顶之灾。
一位投资人曾对笔者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投资者读完《巴菲特致股东信》和各类投资经典后,可能自认为对优质企业的要素了然于胸,摩拳擦掌要出山,但我认为此时要读一本书(可惜解读巴芒的书很多,但此书尚未有人编撰):把历史上由盛转衰的一流企业在其分水岭时刻,一流刊物、投资人、商学院学者和业内前三的同行对它的评论汇聚成册,配以赏心悦目的财务报表曲线和各类评级机构的颁奖,然后扪心自問:如果你不开后视镜、穿越回当时,你能看出问题吗?拉出十家这样的企业,如果你弹无虚发,你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如果你十有六中,可以入市。但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看不出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却自以为巴氏宝典在手,按照标准价投范式抓住了优质标的,面对其后不断的阴跌,像当年交口称赞那巅峰时期的一流企业的各类评论者一样,不断强调数一数二的行业地位、历史长时段的璀璨业绩、做出无数丰功伟绩的管理层,同时不断以市场先生是情绪化的、价格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来安抚自己的心;直到企业底色尽露,才总结各类教训:企业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要分散投资、信息总是不对称的、人难免看走眼……”
长期投资应该是一个动态跟踪、审时度势、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事先就计划好这笔投资要拿10年、乃至永不卖出。不做复杂高维的精深预测,不求赫赫战功的经典之役,不期通盘妙手的惊天逆转,不去对抗考验人性的弱点。
随着前几年流动性大放水带来的资本狂欢、估值狂欢退潮之后,这两年众多基金亏损累累,流行起反思潮。最近某公募基金经理反思:阵痛过后,投资不再单纯集中于消费和医药两个赛道;2021年三季度开始的净值回撤教育了自己,至少需要在成长因子和价值因子方面有所布局;也意识到估值和边际变化对组合大部分公司的重要性,不再死守坚决不卖出好公司的信条,而改之为动态平衡。
很多著名的世界级基金管理人,如果不重视正确的资金管理、合理控制资金风险,同样会被无情的市场所吞没。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没能有效控制资金风险,哪怕只有一次失误,都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再美妙的投资故事只有在事后才能变得清晰,明智的投资者无论如何都应该避免过大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