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平津的粮荒浅探

2023-07-14 07:47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配售粮价大公报

袁 阔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抗战胜利后,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最早沦陷的两座城市,北平和天津终于光复,平津人民不用再忍受亡国奴的屈辱,人们本以为光复后的北平、天津将很快恢复到战前的繁荣景象,但没想到的是平津很快便发生了粮荒。这场粮荒从1945 年12 月开始发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严重,一直持续到1949 年平津解放。本文主要研究:这场粮荒的表现、原因、国民党及其政府为解决粮荒而采取的措施和这些措施有多大的效用。

一、抗战后平津粮荒的表现

1.粮食短缺

平津本来就是粮食缺少的地方,1946 年《大公报》在讨论平津发生粮荒的原因时提到,“河北素为缺粮之省份,以平津尤甚,每年多时需六百万公担,少时亦需四百万公担。”①《平津粮价上涨原因》,《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8 日。也就是说平津每年需要从外地输入的粮食数量在40 万吨到60 万吨之间。1945 年12 月,时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署长的童冠贤面对记者说到:“(平津)请求物资为五万吨麦,二万五千吨棉花,及三吨药品。”②《童冠贤谈平津三个月急赈》,《大公报》(天津版)1945 年12 月15 日。说明平津粮食已经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1946 年1 月,《大公报》在其报道中提到,“平津粮食供应情形,日来至不正常。”③《平津粮价上涨原因》,《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8 日。到1 月30 日,杜聿明“鉴于平津食粮缺乏,物价高涨”④《杜长官电平津两市长 请派员出关采购食粮》,《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31 日。,特电平津两市市长熊斌和张廷谔,要求他们派人员去东北采购粮食。说明此时粮食短缺问题加重,已经需要平津主动外出购粮。5 月,平津的粮荒已经比较严重了,《大公报》在其社评中评论到:“平津各处民不聊生的事实,都可为此现象的说明这种人逼人死的饥荒。”⑤《粮价·饥荒·农业》,《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5 月15 日。

粮食短缺问题的存在,使得平津市政府不断向外筹措粮食,国民党及其政府也不断地将粮食运往平津,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粮食缺少问题。到1947 年,粮食“显有行无货状态”。①《平粮价暴涨》,《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6 月28 日。到了1948 年,北大的教授唐兰不得不专门撰文呼吁,在全市经济性检查没有发现大量粮食囤积的情况下,希望当局尽快拿出办法来解决问题。②《正视平津粮食问题 北大教授唐兰等撰文呼吁 要当局快拿出确实办法来》,《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10 月8 日。

2.粮价上涨

抗战胜利后,平津居民对粮价上涨最直观的感受是“在日本投降以前,是粮价最低的地方,而现在是粮价最高的地方……半年间,粮价高出十倍”。③《平津的粮价》,《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3 月16 日。

据《粮情旬报》统计,1945 年12 月26 日,北平的中等大米价格从百市斤值法币9 000 元,到1946 年2 月26 日涨到百市斤值法币34 400 元,涨幅约382%,白小麦从12 月26 日百市斤值法币8 600 元,到2 月26 日涨到百市斤值法币18 400 元,涨幅近214%,中等面粉、白玉米、高粱、小米出现大幅上涨。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可以说平津粮价的上涨是可怕的。到7 月,由于北方新麦上市,加之平津两市政府和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粮价开始平稳,但仍未回到粮价暴涨前的水平。

1947 年1 月,平津粮价再次上涨;4 月,平津粮价又再次飞涨④《平市粮价飞涨不已》,《益世报》(天津版)1947 年4 月28 日。;到6 月的时候,“平面粉暴涨,平均上升万余元。大米平均上涨五百元至一千元,杂粮涨二百元至五百元”。⑤《平粮价暴涨》,《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6 月28 日。再到12 月,粮价又涨,时值年末,问题比较严重,“粮价连日暴跳。这问题已达严重阶段问题逼来,人心惶惶”。⑥《短评 粮食问题》,《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12 月27 日。

二、抗战后平津粮荒的原因

1.通货膨胀

战后平津地区的通货膨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价上涨,二是国民党及其政府滥发纸币。

1946 年年初,受东北金价暴涨影响,平津地区金价暴涨。平津金价从1945 年12 月的每市两62 000 多元,1946 年1 月涨到每市两10 万元,2月出现从7 日到10 日“仅四日间上涨二万三千元”⑦《平津金价再涨》,《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2 月11 日。的情况,达到每市两13 万元,到2 月末突破每市两20 万元。一路上涨的金价影响其他物价的上涨,1946 年1 月9 日,《大公报》自金价上涨以来,首次报道粮价因金价上涨而上涨,但此时仅是略涨。⑧《金价昨突出八万 油粮价亦略上涨》,《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9 日。到2 月,因金价猛涨,“米粮议价维持渐感困难”⑨《昨日各货回涨 米粮议价维持渐感困难 平津足金再突破十三万》,《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2 月14 日。。可见金价的变动与粮价上升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由于平津金价受东北金价变动影响大,平津金价高于宁沪渝等南方地区的金价,以至于许多南方地区的商人持法币北来购买黄金,“造成法币北来,黄金南去的现象,金价因之不断上涨,粮价亦逐步跟随”⑩《平津的粮价》,《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3 月16 日。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及其政府在收复区甚至全国施行错误的财政政策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抗战胜利前,汪伪政府在沦陷区发行中储卷作为货币流通,由于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没能及时接收日本和汪伪政府的银行,使大量银行存款被提取出来,流通到市面上,加之接收之后,“因华北军政费支出的浩大,亦曾籍伪钞的增发以为挹注”,⑪《平津的粮价》,《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3 月16 日。又增发了大量中储卷,使得流通的中储卷大大增加,引发了通货膨胀,甚至出现了面值5 000 的中储卷,粮价提高。而国民党及其政府在收复沦陷区后,采取错误的纸币兑换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1945 年9 月28 日,国民党及其政府发布“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规定中储卷和法币的兑换比例是200∶1,⑫吴冈:《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129 页。这种办法只用少数的法币就换取了人民手中大量的中储卷,使得收复区人民使用手中的中储卷大量采购货物,而商家因为中储卷兑换的法币少,只能提高物价,致使粮价上升。

同时为了应对战争和政府开支的需要,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到1948 年8 月21 日,法币的发行额已经达到了6 636 946 亿元,而1947 年12 月的发行额是331 885 亿元,7 月份法币的发行额是3 747 622 亿元①吴冈:《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96 页。,也就是说1948 年发行了630 多万亿元的法币,而8 月份21 天就发行了280 多万亿元的法币。如此大量的纸币流通到市场上,通货膨胀怎能不严重?

2.供给减少

供给减少也是平津粮荒的一个原因,而造成平津粮食供给减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战争影响。因为河北是平津粮食的主要来源,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省又是国共双方交战较为激烈的地方,国民党逐渐失去对河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控制,战事容易造成平津粮食供应的减少,如1946 年5 月14 日,《大公报》报道,“苍县以南各地,近遭共军攻占,致粮食来源减少。”②《津市粮价可望平抑 刺激粮价原因正谋祛除》,《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5 月14 日。

其次,运输困难。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交通运输线路遭到破坏,而解放战争的爆发,又使得通往平津的线路遭到了破坏,使得向平津运输粮食面临困难。1946 年2 月20 日,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谭伯羽就指出:“平津粮食向赖外地供给,现因治安与交通尚未恢复,专赖船运供应,自感不足。”③《谭伯羽在京谈话》,《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2 月21 日。可见战争导致道路破坏,使得粮食运输困难,也是粮荒的一个原因。

最后,军粮的征调、购买。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在各地征购大量军粮,并影响了各地的民粮、公粮,以至于报纸指出:“军粮公粮摊派所到之地,都足以造成米贵之灾。”④《粮价 粮荒 农业》,《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5 月15 日。

3.囤积居奇

战争年代受利益的驱使,商人囤积居奇的情况时有发生。1947 年1 月16 日,《大公报》就指出:“粮价波动,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有人囤积操纵。”⑤《粮价上涨》,《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1 月16 日。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杜建时也提到:“本市过去虽曾有大量南粮运达,或多转口流入他地,或为商人囤积。”⑥《平津配粮即北运》,《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3 月5 日。1948 年,平津实行配售粮食,甚至在平津配粮下发之时,商人为对抗配粮,在配粮价格议定之后,会对市场上的粮食进行涨价,然后说是配粮价格刺激了市场价格。⑦《配粉价才定 粮食即跳跃》,《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8 月9 日。可见当时平津商人对粮食进行囤积居奇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三、国民政府应对平津粮荒的措施

1.开源

开源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从其他地区向平津输粮,为使向平津输粮方便,又有发放粮贷和交通上为输粮提供便利两项措施。

从其他地区向平津输粮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河北、东北、南方、西北、美国。通过对《大公报》报道其他地区向平津输粮的进行统计,制成表1。1946—1948 年五地区向平津输粮次数统计,这里的输粮不仅仅指的是国民政府从其他地区向平津运输的救济粮食,还包括平津向其他地区购买或用其他物资换取后,输往平津的粮食。

表1 1946—1948 年五地区向平津输粮次数统计

河北环绕平津地区,向平津输送生活物资较多,时任河北省田粮处处长的赵清正说:“河北是生产区域,当然有接济平津民食的责任。”⑧《河北粮政完成小半 赵清正报告本年中心工作》,《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10 月18 日。所以河北省向平津输粮较早,1946 年2 月就开始有平津向河北购粮的报道⑨《刘航琛抵津谈话 平津食粮无虞 即派员赴保定等地采购 并将长江流域食粮北运》,《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2 月6 日。,到1948 年下半年由于平津粮食情况较为严峻,平津还划分了河北省的购粮地区。⑩《杜市长返津谈平津划分冀购粮区》,《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10 月18 日。

东北地区是传统向平津输粮的地区,《大公报》在分析为何抗战胜利后平津的粮价高于沦陷时提到,沦陷时常“以东北杂粮易华北之棉纱”。①《平津粮价上涨原因》,《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8 日。东北是最早向平津输粮的地区,1948 年以前,也是向平津输粮最多的地区,1946 年1 月就已经开始准备以平津棉布换回东北杂粮并且向东北购粮。同时,为了使去东北购粮的粮商更便利地购粮,平津政府还向粮商提供采购油粮证照。②《为核发赴东北采购油粮证照事致张市长签呈》(1946 年9 月11 日),天津档案馆:401206800-J 0025-3-001262-006。应当说,东北离平津较近,是向平津输粮较为稳定的来源,如果东北稳定向平津输粮,那么平津粮荒虽不一定会得到解决,但作为一处较为稳定的输粮地区,至少公务人员和公教人员的配粮还可以维持,如《大公报》1947 年5 月16 日报道:“东北每月供应平津粮食在二万吨,以杂粮为主。”③《平津两市供应无虞 东北每月输杂粮两万吨 西北允许粮商长期购运 关外购备粮食远远装车运来》,《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5 月16 日。但到1948 年,由于国共在东北交战激烈,东北已无力向平津输粮,所以平津到1948 年美国救济粮到来之前连公粮、配粮都无法维持了。

南方是1946—1948 年向平津输粮最多的地区,作为主要的粮食产区,承担了较多向缺粮地区输粮的任务。由于南方向平津输粮路途较远,输粮数量较大且由于战争爆发、陆运交通不便等原因,大多南粮北运的起点是上海,然后通过海运运至天津,再调配到北平,当然这也与当时许多粮食工厂、面粉厂在上海有关。1947 年9 月至11 月,国民政府由中央信托局从上海向平津输送“沪厂粉六十万袋,洋粉十万零七千袋”。④《接济平津面粉 三四两批年前可到 第二批已卸仓即可分配》,《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11 月29 日。1948 年1 月9 日,国民政府粮食部电告北平行辕:“中粮公司运济平津面粉六万袋、大米一万包;并核准中央信托局将中央银行前在沪购存面粉十八万五千袋运销平津。”⑤《中美续商援华方案 外电传数目相当可观》,《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1 月9 日。从这两次运输可以看出,从南方或者说从上海输往平津的粮食数量之多。1948 年4 月平津开始实行的大规模配售粮食,其配售的粮食,一半也是从南方运来。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从南方输往平津的粮食大多为国民政府向平津输送的救济粮,这是和从东北、西北向平津输粮,大多为以金钱购粮或以物资换粮食不同的。

西北向平津输粮主要是以粮食换物资。如1947 年3 月25 日《大公报》报道的察哈尔和绥远“并愿以过剩之食粮与北平交换其他物资”。⑥《平津食粮可告无虞 东北月供杂粮四万吨 察绥将以食粮换物资》,《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3 月25 日。但交换结果并没有报道。西北相对其他向平津输粮的来源来说,数量较少,西北本身粮食并不充裕是一个原因,更主要是由于战争影响,各地有征购军粮的任务,所以对粮食外运有所限制。而向西北购粮最重要的一次,是1948 年天津市贷款储粮委员会委托中粮公司津分公司去西北购粮,“购得各杂粮月二千吨,其中仅有存张家口之三百六十吨运回天津,存于他处之千余吨,因地方政府未准放行,均未运出”。⑦《西北购杂粮三百六十吨已运回天津》,《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6 月3 日。虽然西北地区同意粮食外运,国民政府也曾下令西北粮运开禁,但想将粮食从西北运到平津,仍然有些困难。运回天津的部分被用作“专供平津公教警察学生之用粮”。⑧《为呈报中粮公司存粉不得挪用办理情形事致天津市社会局胡局长的指令》(1948 年8 月10 日),天津档案馆:401206800-J 0025-3-001697-040。

从美国向平津输粮,在1946 年已有,但为中粮公司从美国订购的粮食。1947 年10 月27 日,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美利坚合众国救济援助中国人民之协定》,自此美国粮食开始大批向中国运输,并用于平津等五市的配售粮食,关于配售粮食问题,下文有所介绍。

为鼓励粮商去外地购粮,国民政府还向粮商发行粮贷,以鼓励粮商购粮补充平津粮食市场。其中比较大的粮贷有1946 年11 月粮贷和1947 年11 月粮贷。1946 年11 月8 日,平津购运粮食委员会决定向粮商贷款44 亿元。粮商害怕亏损,所以对这次贷款的申请不太积极。1948 年11 月28 日,四联总处平津分处决定向粮商贷款500 亿元用于购粮。这次贷款因不须押汇,且以组织、理事会为借款人,未见粮商消极应对。

为保证向平津输粮,国民政府还在为向平津输粮提供交通便利。最重要的措施是运粮价格优惠,甚至在客运和其他货运价格上升的情况下,运粮价格仍然实行优惠政策。如1946 年11 月1 日,在铁路客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食粮运费照调整后之价格再减低二成五,以示优待”。①《平津铁路增加运费》,《益世报》(天津版)1946 年11 月1 日。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为应对平津粮荒,对需要大量粮食向平津输粮的急切。

2.节流

在粮食节流方面,国民政府采取的最大措施是实行粮食配售。

平津粮食配售在1946 年1 月10 日就已经开展,这时配售的主要是黑豆、高粱、玉米、小米等杂粮,并规定“每户逾五口者,配售一百市斤;未满五口者,配售六十市斤”。②《北平平粜十日开始》,《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 月8 日。除一般配售外,还有专门向公务、公教人员进行的配售,如1947 年“平津两地公教人员一律自本九月份配售面粉煤球”。③《平津公教人员喜讯 本月份起配售实物》,《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9 月19 日。不过向公务、公教人员配售粮食后又有所改变,1948 年2月国民政府规定取消此前配售方案,改为“全国各地中央公教人员自二月份起一律无偿配给中等食米三市斗”。④《无偿配米本月开始》,《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2 月13 日。从调整后公教人员反对来看,调整之后能够得到的物资数量比之前少了。

平津大规模的粮食配售是在1948 年。1947 年10 月27 日,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美利坚合众国救济援助中国人民之协定》,美国粮食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运输,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上海、广州、北平、天津五市实行粮食配售。1948 年2 月,国民政府粮食部会同美国救济物资委员会、五市市长及有关机构在南京召开配粮会议,并拟就《京沪平津穗五市粮食配售通则》。

天津的配粉从4 月10 日开始,北平的配粉从4 月19 日开始,两市每月共需配粉26 400 吨面粉。平津两市配粉价格从4 月到9 月一直上升,10 月份,由于美粉突然中断,配粉可以说完全失控。10 月21 日,10 月份配粉开始,但“除持有杂粮配购证之贫户可仍然一次购领五市斤外,市民每人限购二市斤”。⑤《配粉今开始 每人二斤贫户仍配五斤》,《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10 月21 日。到10 月28 日,配粉需要搭配大米,且每户只能购买5 市斤。到12 月份,又有粮食从美国运来,市民每人可购买的配粉达到5 斤。到12月15 日,配粉价格上升到3 元。买得少,而且价格太贵,平津配粉可以说已经失败了。

除粮食配售外,国民政府在节流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有停征、禁购平津军粮,预防、打击囤积居奇,加强粮食统筹。

停征、禁购平津军粮方面,1947 年5 月,国民政府粮食部颁布命令,因平津粮价上涨,暂停在平津收购军粮,避免刺激粮价。⑥《停购军粮 粮食部令到平津》,《益世报》(天津版)1947 年5 月4 日。到12 月,粮食部发电:“禁止在平津两市采购军粮。”⑦《平津粮食 禁购军粮》,《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12 月9 日。从此不再在平津征购军粮。

对粮商囤积居奇的打击,平津政府进行得比较早,1945 年12 月,平津已开始对奸商囤积行为进行打击。⑧《北平今起平粜 天津平粜事当局恰商中 即将严厉检查囤积奸商》,《大公报》(天津版)1945 年12 月1 日。1947 年2 月5 日,由于粮价暴涨,天津市政府决定严查囤积居奇行为。⑨《津市府昨宣布 平定物价紧急措施》,《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2 月6 日。2 月17 日,北平市规定经济八原则,其中一条为“禁止囤积抬高物价”。⑩《平加强管制粮市》,《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2 月19 日。11 月16 日,天津市社会、警察、财政三局联合出动,打击囤积居奇行为。⑪《检查囤积追到家里》,《大公报》(天津版)1947 年11 月27 日。可以说自粮荒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平津市政府就一直在打击粮商囤积居奇行为,可是直到平津解放,也未完全杜绝囤积居奇行为。

加强粮食统筹上,平津主要是成立了一些机构。1946 年10 月,平津成立平津购运委员会,统筹平津的贷款和购运事宜。⑫《整就平津粮荒 行辕设购运平粜委会》,《大公报》(天津版)1946 年10 月5 日。1948 年9 月11 日,张历生、傅作义召集冀平津首长在北平召开会议,成立冀平津粮食委员会,“负责研讨各地食粮需要数量,调查存量,疏导来源等问题”。①《调节民食 冀平津合组粮食委会》,《大公报》(天津版)1948 年9 月12 日。

四、总结:解决不完的粮荒,解决不了的粮荒

1945 年12 月平津开始出现粮荒迹象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去解决粮荒,虽然在某些时候粮荒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到平津解放之前,平津粮食不够、粮价不断上涨的问题一直存在,上一年的粮荒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下一年的粮荒就不断加重,以至于造成了粮荒解决不完、粮荒解决不了的局面。

见微知著,平津粮荒问题不仅仅反映的是平津两市在处理粮食问题上的失败,这件事也反映了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其统治上的失败。不仅仅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不完、解决不了,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上的问题都解决不完、解决不了。

猜你喜欢
配售粮价大公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低风险套利 玩转沪市转债配售权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关于粮价的猜想
“偏心”打新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