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画面或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贴近真实,观众们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很多电影评论家以影片是否有声、是否有色彩为时代的划分标准,无可否认的是,彩色电影的出现是科技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那么在历史十字路口出现的彩色胶片是否值得一探呢?
部分人对于彩色电影的印象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彩色电影的发展依托于彩色胶片的普适化和现象化。其实早在1868 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杜克雷(Louis Ducos du Hauron)就发明了用于摄影的彩色胶片,这种胶片利用了颜色分离技术,将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记录在三张胶片上,然而由于高昂的成本和某些技术因素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1897 年,英国艺术家乔治•阿尔伯特(George Albert Smith)发明了手工着色彩色电影胶片,需要在每一帧电影胶片上手工着色,虽费时费力但却是彩色电影的一个重要突破。1904 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第一种工业化彩色直接摄影工艺—彩色玻璃正片;1912 年,德国的菲舍尔(Fischer)发现,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氧化和耦合作用可以生成颜料。随后,贝拉•加斯帕(Béla Gaspar)发明了分解胶片颜色膜成像的彩色技术,这项技术被美国柯达公司购买,将彩色胶片推入寻常百姓家。
彩色胶片之“彩”重在还原所摄事物原本的颜色,英文术语“Mimetic colors”,即色彩模拟或色彩还原,指通过模仿或模拟自然界中的颜色创造出的人工颜色,色彩还原结合了2-4 种色彩要素,主要分为加色法(additive)与减色法(subtractive admixtures),这两种方法是基于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和赫尔曼•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对人类视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研究而得到的成果,他们指出,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其视网膜对三种不同光谱范围的可见光产生生理反应的结果。同样地,彩色电影胶片还原色彩的方法也有加色法和减色法两种。
加色法胶片需要在有色光滤镜下才能发挥作用。在加色法中,光学三原色(RGB)红、绿、蓝之和可以产生白光,使用旋转的滤光片和投影的叠加原理在屏幕上创造色彩,风靡一时的加色法胶片有使用三原色的Lee and Turner 和使用双色加色法的Kinemacolor 工艺,然而根据当前海外一些电影档案馆的报告和数字化修复结果,加色法彩色电影存在两个连续帧之间的转换问题,体现在红色、绿色在帧切换时发生偏移。因此使用Kinemacolor 和大部分按照加色法原理操作的胶片工艺都会产生彩色条纹和令人不愉快的闪烁,人们在观看诸多日后修复的影片中也容易注意到这一点,此外,加色法的使用普遍要求电影院配备特殊装置(色光滤镜),但大多数效果不佳,最明显的问题是亮度不够。尽管加色法胶片技术在早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未阻止其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加色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进步,引领了电影领域的一场色彩革命。
德国学者海默•戈德(Heymer Gred)在其论文中表明:“按照减色法工艺制作的彩色电影胶片,其优势在于放映时对光线的要求相较于加色法胶片低得多,放映机亦不需要额外的插件,这使得在面积不大的房间内放映电影成为可能。[1]”减色法胶片使用三种减色滤光片,分别是青色(cyan)、黄色(yellow)和品红(magenta),黑色则是这三种颜色的总和。在20 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上半叶,一系列使用双涂层胶片的双色减色法工艺出现了,其中包括Multicolor、Polychromide、Sirius Farbenfilm、Sennett Color 和Ufacolor 等。尽管这些工艺并未获得长期的成功—仅在短片或商业广告中进行测试,但它们对技术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从中脱颖而出的是美国特艺公司推出的一种新的三色胶片技术:特艺色彩(Technicolor),该技术减色法的颜色从两种变成了三种,最著名的是特艺四号 (Technicolor No.IV)和特艺五号(Technicolor No.V)。该技术使用了新的涂层方法,使得电影画面的颜色更加饱和,对比度更高,细节更丰富,从而拥有更为逼真的彩色效果。这种技术成为了当时好莱坞电影的主流,许多经典电影都采用了特艺的技术制作,如《乱世佳人》《绿野仙踪》《大轰炸》等。由于色彩元素稳定,很多保存在海外电影档案馆的特艺胶片至今完好如初。和它一样保存完好的还有加斯帕胶片(图1),该胶片的多光谱图像数据显示其染料吸光度时至今日依旧如初。但与特艺不同的是,加斯帕产生了更高的饱和度(saturated)、辉度(luminous)和鲜明度(brilliant)。贝拉•加斯帕本人曾在其论文中表明“减法多色摄影的主要优点是其可用于制作透明和半透明的图像[2]”,这也使加斯帕色彩出现在许多先锋派实验动画和一部分电影中。
图1 加斯帕彩色电影《蓝色构成》胶片与吸光度测试(图片来源:FilmColors)
1932 年匈牙利化学家兄弟贝拉•加斯帕(Béla Gaspar)、伊姆雷•加斯帕(Imre Gaspar)发明了减法处理的印刷胶片—加斯帕色彩(Gaspar Color),这种技术原理是减色法的三色银染料漂白多层印刷胶片,也是第一种用于实际应用的三色多层单包胶片。这种胶片包含三种独立的乳剂,品红和黄色层夹在一面,青蓝色在另一面。因此,加斯帕色印刷物可以用任何三色分离底片制作,每个最终影像都有三个连续的红—绿—蓝曝光,或者是三个独立的黑白胶片条,每个条包含不同的红、绿、蓝感光信息。而银染料漂白过程是对染料的控制破坏,与特定位置上发展的银的数量有关。因此,凝胶乳剂在曝光前被染色。发展后,染料由酸性硫脲漂白,银作为反应的局部催化剂。由于在曝光区域的染料被破坏,加斯帕色彩是一个反转的过程,使用加斯帕色彩处理的三层胶片可以在所有色调的完整光谱中投射出明亮、饱和的颜色,并且这些颜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因此,大多数使用加斯帕色彩制作的电影都是动画电影,它的着色过程在化学和光学上都非常精细和优雅,它产生的颜色鲜艳且非常稳定。先锋派电影人奥斯卡•费钦格(Oskar Fischinger)用加斯帕胶片拍摄的影片至今仍保存完好(图1)。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加斯帕色彩是完美的彩色胶片,它提供了最广泛和强烈的色彩感觉,只有同一时期的特艺新式三色浸透式胶片可以与之媲美。学者维科夫(Wyckoあ,A)曾在《加斯帕色来到好莱坞》中指出:“加斯帕工艺提供了一种业界刚需的彩色胶片生产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拍摄近乎所有35mm 或16mm 电影,此外,它既可以将现有的黑白胶片转化为彩色,也能处理之前影片中的大量黑白镜头。当前,权威人士普遍认为电影业迟早会全面转向彩色发展,如果能采用类似加斯帕工艺的颜色处理方式,那么彩色电影的普及进程将有望提前结束。[3]”
然而令加斯帕博士没想到的是特艺公司同时开发了一套摄影系统,而他却没有,于是他找到了被号称为“弗里德里希街魔法师”的奥斯卡•费钦格寻求帮助。早年的费钦格曾在盖尔恩豪森城市建筑师爱德华-戈夫特(Eduard Göpfert)工作室担任绘图员,在波科尔尼和维特金德机械制造工厂当工程师[4]。这些经历使得他在制作摄制工具和电影特效方面经验丰富,没过多久,费钦格便为加斯帕在现有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摄影机装置。该装置的快门与一个包含三个滤色片的轮子同步,这些滤色片会旋转以进行三次连续的青色—黄色—品红曝光。这也就意味着相机将每秒拍摄72帧,而不是正常的每秒24 帧,而且每三帧都必须包含相同的稳定形状信息。如果一个物体运动得太快,它在三个连续帧中的位移差异将导致物体边缘出现红色、绿色或蓝色残影,而相对较慢或接近静止的运动可以被“实时”拍摄下来。这使得加斯帕色很难用于快速移动的真人电影拍摄,但用在动画中效果很好。费钦格为加斯帕做了一批测试(图2),并在1933 年10 月4 日汉堡大学举行的第三届色彩音乐研究大会(Farb-ton-Kongress)上首次公开展示了测试结果。他展示了拍摄彩色图像和物体的三次连续曝光技术,并演示了三条先前黑白动画独立的胶片,他为每条都分配了一种颜色。在演讲的最后,费钦格放映了用于现场结合音乐表演投影的影片,这是他为匈牙利作曲家亚历山大•拉斯洛(Alexander Lészlo)的彩光音乐会(Farblichtmusik)设计的,因为拉斯洛希望用共鸣式的视觉表现来呼应自己的钢琴曲。此前,乔治-安舒茨博士(Georg Anschütz)曾于1927 年和1930年组织过前两届大会,并出版了会议记录,内容包括国际心理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舞蹈家、历史学家和音乐家的演讲,旨在探索共振的各个方面,并试图创造一种将音乐与其他感官相结合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图2 奥斯卡•费钦格做的加斯帕色彩测试(图片来源:CVM视觉音乐中心提供)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测试后,费钦格于1933 年至1935 年间用加斯帕色拍摄了《圆》(KREISE)、《色彩游戏》(A Play in Colors)、《方》(QUADRATE)、《蓝色构成》(Komposition in Blau)等七部影片,这是他在欧洲时期职业生涯的高峰。这些影片和法国的奥费立体主义(Orphism)有着明显的关联。奥费主义提倡将由光谱而来的色彩表现为抽象绘画,画成抒情的几何图形,通过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在奥费主义作品中充满了色彩的韵律与和谐,他们不仅仅关注物体的外在形状,更着重于通过色彩和光线来揭示其内在的真实,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以区别于一般的立体主义,奥费主义也借鉴音乐的语言,将色彩和形状视为艺术的“音符”,并试图创造出视觉上的“旋律”,这种色彩的运用和音乐的比喻,使得奥费主义被视为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流派,就像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奥费主义也试图通过色彩和形状的组合来触动观众的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虽然抽象,但是具有极高的感染力,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反应,以区别于一般的立体主义,奥费主义也借鉴音乐的语言,将色彩和形状视为艺术的“音符”,并试图创造出视觉上的“旋律”,这种色彩的运用和音乐的比喻,使得奥费主义被视为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流派,就像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来传达情感,奥费主义也试图通过色彩和形状的组合来触动观众的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虽然抽象,但是具有极高的感染力,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反应,是主张绝对音乐般的抒情色彩抽象艺术。而费钦格则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抽象运动图像与古典音乐结合。法国艺术家莱奥波德•萨瓦奇(Léopold Survage)的早期奥费主义抽象作品被称为“色彩节奏”(Colored Rhythm),以星云、星系和旋涡为表现对象。莱奥波德有个同名为“色彩节奏”的电影项目,他曾在信中表明:“绘画必须摆脱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束缚—静止,以便成为一种表达我们情感的手段,像音乐一样丰富和灵活[5]。”最终这个项目因为制片人格蒙特(Gaumont)停止提供资金而被叫停。这让奥斯卡•费钦格成为了第一梯队奥费主义前卫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当莱奥波德构思“色彩节奏”影片时,他无法想象它没有色彩,尽管当时电影仍然以黑白片为主导。而费钦格本人在文章中表明:“后来出现了彩色胶片,用颜色工作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此后我拍了一些绝对的彩色电影[6]。”
在费钦格的两部电影作品《圆》和《方》中,他灵活运用了色差分离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增加或减少斑点图形的数量,以及控制他们的色差变化达到独特的视觉效果。影片《圆》的开头没有直接给出彩色画面,而是像他先前黑白影片《研究》系列一样,采用了木炭与海报颜料结合的绘制方法展示了黑白的标题和字幕。随着字幕渐隐,彩色的画面与格瓦纳歌剧《塔农豪瑟》芭蕾音乐同步出现,蓝色绿色交替的同心圆条纹和灵动的黄红色小圆点产生运动,色彩丰富的圆圈辐射、飞翔、闪烁、相互连接,并以胜利的姿态向荧幕前涌过。在几个场景中,三层图像重叠在微妙的不透明和半透明组合中(图3)。《圆》于1933 年12 月发行,一经发布便引起了欧洲的轰动,因为这是当时欧洲罕见的采用减法三色分离工艺制作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加斯帕彩色电影,它所产生的色彩比起其他彩色的影片更加绚丽多彩。该片还被出售给其他不同国家的公司。而在1934 年的影片《方》中,费钦格安排了交错的正方形图案以及各式方形叠加(图4)。可以说《方》是专门为加斯帕色工艺设计的影片,费钦格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改变了滤光片,使271 幅基本的蛋彩画动画序列可以通过不同的滤光片替换达到反复印刷的目的。这避免了同样的颜色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出现。在同一平衡的方块形状组成上产生无限的颜色变化,加斯帕色三色分离的过程还使费钦格能够探索形式的交融。不同的颜色与音乐中的复调结构相呼应,这也侧面证明了色彩与音乐具有同构的属性。视听二者在感官上的相互融合,使得观者在观看费钦格的作品时可以达到“听到色彩,看到声音”的视听联觉体验,使色彩自主化、节奏化。这也响应着奥费主义倡导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说过的话:“第一幅画只是一条线,环绕着太阳投射在地面上一个人的影子,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远离了这些‘拟像’,拥有了当代的手段;我们有光(浅色、深色、补色、间隔和即时性)以及所有由智力产生的颜色来创造和谐[7]。”
图3 影片《圆》的胶片(图片来源:CVM视觉音乐中心提供)
图4 影片《方》原稿(图片来源:DIF德国电影学院/费钦格信托基金)
另一边,有一批直接在电影胶片上作画的先锋派影人在使用了加斯帕色胶片后感到如虎添翼,最直接的例子便是新西兰艺术家雷恩•莱(Len Lye)。《彩虹之舞》(Rainbow Dance)是他在英国完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 世纪早期实验性电影的杰作。该影片的灵感来源于雷恩对当时新出的加斯帕色彩分色(前文提及减色法分色技术由二色发展至三色)工艺的兴趣。雷恩尝试使用彩色滤光片将每张序列分割成三张独立的底片,从而重组成一个正片。尽管每个底片都代表了不同的颜色区域,他依旧对中间的三个黑白底片感到好奇。“任何黑白材料无论新旧、无论正片负片都可以输入这个系统并转化为彩色。”这个想法使他能够把这种技术看作是一门乐器,而他就是那个大胆的表演者,用它来演奏出色彩的狂野。它也像是一种立体主义机器,可以海纳平淡的实拍影像,并将其转换为生动多彩的片段。《彩虹之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都市人在伞下避雨,直到出现彩虹。彩虹神奇地将他变成了彩色的剪影人,于是他开始出发去度假,乘船乘火车旅行,徒步,打网球,过程中的转场采用了芭蕾舞的形式,最后画外音念出广告词“邮政储蓄银行在彩虹的尽头放了一罐金子”后落幕。作为《彩虹之舞》的制片人,电影导演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Alberto Cavalcanti)评价该片“也许是电影芭蕾舞的第一篇论文[8]”。导演先用黑白照片记录下英国团体剧院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进行参考,然后利用了三段式负片将复杂的模板图案叠加在舞者的剪影之上,导演将真人和动画图像分配给黄色、青色和品红色曝光(图5),画面与爵士乐《托尼的妻子》(Tony’s Wife)同步。从下雨的转场可以看出导演对英国阴雨气候的反叛,场景从雨水和阴霾转到了具有南太平洋色彩具有阳光感的户外场景,将异想天开的幽默感与精炼的叙事手法相结合,火车像玩具一样,船像儿童剪纸的风格叠加在真实的海浪画面上,雨水被显示为闪烁的颜色,并伴有打击乐器的声音,将一个网球运动员的实拍镜头交错排列,使彩色的残影在这个人的手势后面徘徊,雷恩成功用他“移动的象形文字”完美代替了传统实拍影像的典型叙事,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的艺术家是以一种玩味的精神将色彩扩展到叙事性电影的概念中,且让色彩用于抽象化影像表达成为可能。
图5 影片《彩虹之舞》胶片(图片来源:FilmColors)
除了众多实验影片利用加斯帕工艺创作以外,也有少部分真人电影用它进行摄制,如英国电影学会档案馆保存的一部1935 年的加斯帕色彩纪录片—《泰晤士河上的色彩》(COLOUR ON THE THAMES),该片导演英国人德里安•康韦尔-克莱因(Adrian Cornwell-Clyne)同时也是当时英国加斯帕分公司的技术经理。影片沿着35 年的泰晤士河进行拍摄,始于里士满终于入海口附近,记录下了当时仍处于建设状态的滑铁卢大桥,工人在桥面上驾驶起重机移动,接着镜头来到伦敦塔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船只来来往往,岸边码头工人往大船上装货卸货……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影片都把焦点放在了缓慢移动的物体上,原因在前文有提及:三次连续的曝光使得加斯帕胶片技术在拍摄移速快的物体时边缘会出现红色、绿色或蓝色的残影,这点在影片4′40″处有了最直接的体现,这个镜头开始记录了船只高高的桅杆,中途突然闯进了两只海鸟,过快的移速使得它们的盘旋轨迹上出现了红黄蓝色的残影(图6),似乎在与开头的加斯帕色彩鸟Logo 相互呼应。此外该片在历史意义上算是对二战前英国泰晤士河周边人文的记录,史料显示,片中的许多船只都在日后的二战中惨遭灭顶之灾,如影片4′09″中的“达特福德”号于1942 年6 月12 日6 时12 分被U-124 鱼雷击沉,25 名船员和4 名炮手丧生。
图6 影片《泰晤士河上的色彩》(图片来源:BFI英国电影学会)
二战期间,由于德意志的迫害,加斯帕的专利被纳粹窃取以升级了当局官方控制的爱克发色彩(Agfacolor)(图7),贝拉•加斯帕被迫逃往英国。可惜的是伦敦的加斯帕子公司也在闪电战中遭到破坏,直接导致了许多珍贵的底片丢失。最后,为了躲避战乱,加斯帕流亡至好莱坞(当时欧洲有一大批艺术家也纷纷去往了美国,如奥斯卡•费钦格、诺曼•麦克拉伦等)。加斯帕和费钦格虽同样身处好莱坞但始终没有取得联系,而此时《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以及其他米高梅音乐剧的精彩表演取得巨大成功,特艺公司在好莱坞独霸一方,加斯帕最终选择出售了他的专利,以丰富特艺、3M、柯达等其他竞争对手的色彩工艺,而费钦格在1943 年完成了《快板》(Allegretto)和《无线电波》(Radio Dynamics)作为加斯帕色电影的绝唱,再次证明了加斯帕工艺可以产生极其微妙和辉煌的色彩影像。
图7 爱克发沿用加斯帕的色彩原料图(图片来源:爱克发科学中央实验室第六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赢得竞争并成为新技术标准的是显色胶片染印系统(chromogenic film),显色胶片,就如其名字所示,指的是那些需要经过曝光并通过染料显影的胶片,每张显色胶片中,都会嵌入三层或更多的敏感层,每一层都对特定的光谱敏感,从而在各自的光谱下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敏感层都含有卤化银和染料成色剂,卤化银对光敏感,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与染料成色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特定的颜色,并在三层或更多青色、品红和黄色乳胶层中留下颜色信息,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半透明、亮度高的图像。
与特艺工艺相比,显色胶片技术可以使用普通相机在一个负片底片或反转色胶片(camera reversal)上进行拍摄,从爱克发推出的第一个负片正片染色工艺Agfacolor 开始,显色胶片越来越成为潮流。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期,爱克发色彩由德国主导宣传推广,以挑战美国特艺的主导地位,然而显色胶片染色的稳定性最低,无法达到像加斯帕和特艺那样程度的长久保存。
加斯帕色彩工艺是早期欧洲彩色电影技术的代表,这项技术的出现也直接促进了欧洲电影工业对彩色电影的普及,使得欧洲成为了世界上前几个推出商业化彩色电影的地区。同时,该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影的色彩呈现更为生动鲜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其艺术性,因此赢得了众多艺术家的青睐。艺术家们利用加斯帕色彩在影片中巧妙地构建了音乐与颜色之间的独特联系,成功创作出了众多经典的先锋派实验电影,为观众提供了独特且丰富的抽象视听体验。这也让加斯帕色彩成为探索视听联觉的利器,从而重新定义了彩色电影艺术的边界。加斯帕色彩最终促进了世界上更多彩色电影工业的发展,是彩色电影技术史上的一件珍贵的遗产,也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