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槁之美的思考到首饰创作中色彩的表达

2023-07-14 10:29:54李萌,薛永丽
流行色 2023年5期
关键词:禅宗首饰美学

色彩是美学形态中历史最悠久、地域特征中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之一,色彩美学有着独特的体系和鲜明的特征。枯槁之美作为一种生命美学,其蕴含的禅宗美学思想倡导着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复杂,工业化和程序化的生活在人们心中埋下了浮躁的种子。人们提倡返璞归真的禅意生活,以期在纷繁的现实中获得一片净土。本文通过研究“枯槁”之美的溯源及文化理念,归纳出“枯槁”之美的色彩运用方法,探索“枯槁”之美的文化精髓的现代传承方式,对于传承禅宗美学和推动现代首饰设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枯槁”之美的溯源及文化理念

东方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是中国艺术家们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景象。中国人认为,石头虽然不可言说,但最衬合人心意。这些枯石表面上看形状怪异,枯萎而坚硬,这些“死”石没有什么生命的信号,但中国古人对它却是爱之如玉,视之如神明。在这种尊尚枯槁的文化现象背后,强调的是东方人独特的哲学智慧:大巧若拙观。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是宇宙之至美。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的玲珑微妙的关系,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1]。东方人对败叶、残花、古木、磐石等的欣赏,书法家对枯笔焦墨的痴迷,画家对老境的痴迷以及文人墨客竞相以守拙为字号等等,都体现了对枯槁之美的钟爱。从平凡中出发,认真审视枯败腐朽,自枯拙中追求新的生命,这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重要的原则。

枯槁之美在文化内涵方面:首先,表现出的高雅古朴的一方面,集中表现在了“隐逸情怀”上。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其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丰厚。隐士对于自我节操的恪守和对终其一生的名誉的爱惜,全部体现在了诗歌绘画领域。以枯槁为媒介,突出其为人的清高脱俗,传达出豁达的放逸情怀,展现出高雅古朴之美;其次,表现为荒寒之地,也是古人的审美追求,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审美范畴中。在绘画领域,朱良志先生认为“荒寒是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了极高的绘画境界,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枯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追求这种境地的极佳的表现形式,枯槁之美的这种荒寒之境,往往都与作者的心境、价值追求等密切相关,主体价值与审美的渗入,使荒寒审美化[2];最后,从道家对“枯槁”的解释来看,道家称之为“归根曰静”,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枯槁的形象是枯萎衰败的,但它却掩盖了枯萎之前的繁花似锦、枝繁叶茂,这种平淡之美的真正哲学根源是道家对于“归根”的辩证认知。

因此,枯槁之美,不是一种衰败或荒芜,而是生命力迸发的开始。清代文人赵执信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实与虚、粹与全的辩证统一。枯槁通过暂时的枯朽,将生命蕴含其中。尽管暂时保持外表的丑陋,蕴含着生命美,通过荒诞,隐藏着一种温暖。此美为“大美”,“大美”反而无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既不追求观念的丰富,也不追求花哨浮躁的思想,而是要静心享受这份对神秘自然的探索的过程—冲破一切人为形式,确切地把握隐藏在背后的精神实质,不从外在而是从内在去把握生命的真谛。

2 “枯槁”之美的色彩表达

2.1 “枯槁”色彩的观念来源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中,文人士大夫推崇老庄思想,艺术上追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到后期演变为水墨之风,由此产生了中国画“墨色氤氲”的色彩观。禅宗与理学思潮更将士流的思想推向“玄界”,颜色中,唯有黑、白二者不仅能征附阴、阳二元思想的玄理,且其色感亦最为“朴”“素”,最具“玄”感。“墨分五色”“不施淡青,光彩照人”之说,与轻质淡雅、清高超脱的格调受到士大夫的推崇。“枯槁之物”,其色彩特征可以说是“无色彩”,其色彩表现为枯色、褪色,在色彩上更倾向于低饱和度颜色。虽然它枯槁却不颓唐,古朴却不平淡,摒弃多余浮华外表,强调的是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如今处于当下生活的人,已经不经意被复杂化了,臃肿繁复的设计掩盖住生活本身的真实需要,确实需要素雅、简朴去冲淡现实的“油腻”。所以,禅宗思想衍生出的枯槁之美主张朴素、虚无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本位的美学范式使生活艺术恢复了一些理智和平衡。

2.2 “枯槁”色彩的美感体现

“枯槁”这一概念浅表的意义,就是“老”“古”“残”“旧”,其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黯淡”“烟熏色”“陈旧”等。“枯槁”的表层含义是“寂寥”“枯寂”,这是空间层面上的意义,有赖于空间上的无限空旷和荒凉,这是对于形式的要求。其第二层的含义是动态上的“衰减”,它与时间的要素相联系,与时间的累积性密切相关。“枯槁之美”可以用来阐释枯败到复苏之间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美的,用色彩表现“无”色,倾向于明度低、饱和度低的颜色,以下为具有代表性的枯槁之物的颜色提取(表1)。在设计中保持材料本身的色彩,以素雅、简约的自然色彩带给人无尽的沉思,这种柔和自然的色彩更符合从自然中提取的概念,色彩之间搭配自然,体现禅宗美学中“空寂、飘渺、无”的简约淡泊的境界。

表1 枯槁之物的颜色提取

2.3 “枯槁”色彩的艺术运用

彰显“枯槁”之美的寂色,追求清淡高雅,含蓄深邃,注重以色彩来表现品格与情趣,并于简淡的色彩中体会禅意,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意义,使身处现代社会繁杂、紧张、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在这简约的色彩中寻找到心灵的宁静与从容。因此,士大夫的色彩观也常为现代首饰设计师所青睐,除去材质本身的色彩之外,常见的金属锈蚀着色也可以表现枯槁的颜色美感。以下为枯槁风格首饰作品的材质、颜色特征图谱(表2)。

表2 枯槁风格作品颜色特征图谱

由首饰艺术家Mari Ishikawa 创作的名为“重生”的系列胸针(图1),色彩运用完全还原物体本身枯朽状态的颜色,她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大自然,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深入最微小的细节,记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平行世界。她将其看到的大自然的色彩变化与她的艺术相结合,适当留白,诠释大自然的美学,从生与死的循环中跳脱出来,由内去把握生命,体现空寂、古朴的美感。将“枯槁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1 Mari Ishikawa“重生”系列胸针

设计出有禅意意蕴的首饰,在色彩上要削减到本质,但不能剥离其神韵和生命力,保持干净素雅。侘寂美学与“枯槁”最为相关,造型和色彩上要呈现出质朴、残缺、斑驳陆离的感觉并且材料上运用原始朴素的材料,组合在一起打造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来自日本知名首饰设计师Reiko Ishiyama所设计的首饰(图2),她采用很薄的银片并结合细腻的肌理对作品进行设计,打造出一种质朴、简约、自然的独特意境。她的作品在用色上比较简单,只使用素色系、低饱和度颜色,质朴无华。在她的创作中,能够感受到浓烈的枯槁之美:作品看起来几乎是易碎的,枯寂的,但它又强调轻快和流动性,将纯银材料通过塑型加工如纸一般薄厚,呈现空间感。当观赏者把作品握在手上时,会惊讶作品极度的精美与轻盈,可以真正品味到那种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美,达到了她想要传达的“轻永恒、重瞬间”的禅宗情怀和创作的初心。虽然表现侘寂美学形式的首饰艺术设计其功能和佩戴舒适度被些许弱化和忽视了,但它通常表现的是一种意境与氛围,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在质朴中透露着一丝高雅。让欣赏的主体在精神上与思想上得到满足和一丝静谧,将佩戴者同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得以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图2 Reiko Ishiyama首饰作品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还是到现如今的艺术设计、电影效果滤镜等,作为视觉知觉的色彩审美来说,虽然属于审美活动中的感知阶段,然而却渗透着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对作品的联想、感触、情感和判断等复杂的意识或无意识。表现“枯槁”之美蕴含的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五彩斑斓色相包裹着的事物本质的色相,不执着于物质的表面现象,所以在设计中去注意对事物的“去色”处理,“枯槁之美”的色彩表现在作品上面通常以褐黑灰为主色调,给人一种肃穆、寂静、坚实的感觉。观赏者会根据自身的阅历,用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赋予事物以颜色,引导人们去感悟事物的本真,进入一种清心、恬淡的理想生活状态。这样的联想活动是禅宗文化的核心:“顿悟”。在设计活动中,这种“褪色”后产生的枯寂的色调为总色调,用赋予其他颜色的代表生命力的造型佐以点缀,形成反差对比的美感,增加视觉上的观赏性、趣味性和领悟性,去体会生命涌动之感,这也是表现“枯槁”之美艺术创作中创新的表现手法。Gigi Mariani 设计师的作品(图3),运用硫化黑色合金和金珠粒工艺,反差又不显眼,表现一片枯槁中的生命破土而出的坚韧之美。由韩国艺术家Young Park 设计的首饰作品(图4),整体运用树叶的有机造型,其材质的表面处理加强了整体性但又不失变化的作用,枯槁的叶子造型的金属表面做旧氧化变色,加上银珠粒的氧化处理变色,整体为灰、褐、绿色调,形成了颜色上的微妙统一。但更抓人眼球的为代表生命力量的一簇簇金叶子,其哑光质感也与叶子主体背后的贴金处理的部分金色有了呼应,三者颜色上都有相互呼应的点,在颜色上形成有秩序感的审美认知。其作品表达生命的轮回,用枯荣的有机形态表现生命的欲望、希望和力量,她用首饰将生命的苦难转化为一种别样的生命之美。

图3 Gigi Mariani作品

图4 Young Park首饰作品

2.4 “枯槁”色彩的情感表达

中国文化对枯、朴、老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枯、拙、怪的形象似乎包含着东方永恒的生活艺术。禅宗文化倡导“悟”为思维方式。设想一下,当身处于面对枯拙的院子,枯瘦的硬石,干瘪的枯树枝以及破败的残花,一切仿佛像被褪色一样的色彩环境,虽凄凉冷静,但可以感受到无限的春意。这种对生命的感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虽然没有夏日里郁郁葱葱的草坪那么直观,但每一个角落都有未来无限生命的痕迹,显示出生命的不屈不挠和顽强。这种强烈的美感是审美主体直观的自我反思和启示性体验的结果,通过腐朽和枯拙的形象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无止境的认知。

首饰不仅仅是具备单独观赏性就可以,还应当将佩戴者的身体与情感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一个能够让观赏者进行无限想象的空间。日本艺术家Mari Ishikawa(图5),“关系”是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形式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个人的思想和周围世界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些戒指的颜色呈灰黑色调,仿佛是被火焰烧过的自然植物,并且可以闻到篝火的味道,用颜色和造型表达味觉和情感。因此在设计首饰时,可以将禅宗的“自我体验式”的顿悟思想运用到首饰设计中来,感受那份独特的禅趣之美。

图5 Mari Ishikawa设计作品

3 “枯槁”色彩的研究价值

东方美学的范畴不同于西方那种理性分析的知性美学范畴,东方丰富而精妙的美学思想有其基本的规定性,它具有诉诸直觉体验的诗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吸引人的直观体验。中华民族对于色彩的审美方面趋于深色、青色等饱和度较低的颜色,也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直观反映,更强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阴柔、含蓄的风格。枯槁之美,是具有向往自然之趣,以物性之自然追求本性本我的情感态度,突破各种物质因素的限制,无限地接近于纯朴、自然,回归最本质的状态[3]。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褪色色彩表现出“无”、空寂、清淡达观的境界,从有中体会最大的无,从无中体会最大的有,从逝去的现象中去感受世间的真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事物的不完美与短暂性。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枯槁”感受岁月给人带来的痕迹禅意,表现出一种自由豁达的态度以及简淡中饱含深趣的审美感受。

4 总结

所有优秀的设计都离不开传承,做好设计前提需要去了解设计背后的审美哲学。好的艺术作品展现的是纯朴与自然的状态,让人感觉不到斧凿的痕迹,力图表现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艺术境界。枯槁之美的创作以禅宗的“随性、虚静、空寂、顿悟”等美学观为基础,通过空寂古朴的外观、质朴天然的材料、传统含蓄的寂色等表现出自然和意境美。设计中用无华简朴即还原物品本质的讲究手法,诠释着自然、简约、质朴的审美情调,引导观赏者“自我体验”,使得这种“原风景”让人沉浸其中,进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这是对未来设计精神的探索,是当代设计伦理的回归,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需求、给人以心理慰藉、精神引导的首饰作品。

猜你喜欢
禅宗首饰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40
《互生》首饰系列
流行色(2019年11期)2020-01-09 07:20:26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宝石首饰系列
中国宝玉石(2019年2期)2019-05-13 02:25:30
宝石首饰系列
中国宝玉石(2019年1期)2019-03-23 04:00:26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