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023-07-14 06:00谭嘉慧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辛弃疾诗词文化

谭嘉慧

【主题解读】

传统文化说的其实就是悠久的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常见的如古代的思想、艺术、宗教、戏剧、民俗等等,都属于传统文化。而在诸多的传统文化之中,文学是根植在我们记忆中的瑰宝。

文化是生活中的细节小事,也可以是波涛汹涌的历史故事;文化是生活中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传承百年的精湛工艺;文化更可以是诗词挥洒的浪漫,是无数哲思组合而成的长篇巨著……如何写好文化故事,如何让文章更具文化味道?就让我们往下看看“传统文化”主题文章的“增色”方法。

【高分技法】

技法一:化用诗词典故,为“文化”留痕

经典示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把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啊!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啊!浅斟低吟,拭泪掩卷。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唯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吴克己《唐诗里的中国》片段

技法阐述:

用典,从古诗开始就是颇具文化味的一种手法,而我们在文章之中化用诗歌典故,将古典诗词进行重新组合、扩写或者想象,形成新的文章内容,会让整篇文章更具古典感。

例文《唐诗中的中国》一篇中,作者化用大量的诗词典故来描绘唐朝这个盛大国度的丰富画面。如“江枫渔火敲打着世人浅愁的无眠”,其实就是将“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古诗化用进自己的文章里;又如关于月色的画面中化用了《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捣衣篇》,让文章更具实在的文化痕迹,更加贴合《唐诗里的中国》这一文化味的标题。

技法二:想象虚写画面,为“文化”造境

经典示范:

我贬谪远方,人笑“举眼风光长寂寞”。我谪居远亲处,月偏“长向别时圆”。我放还失意山河仍阻我鸿雁之志。这人生有几何?

故乡远,京城梦也远,等白梅飘然落下,手中剑斩不开塞川之冰,舞不走满山之雪,愁——多歧路,愁——无空饵垂钓之遇,乘舟梦日之际。这人间酒与剑,浇愁愁愈烈,断水水更流,忽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做官难,报家国亦难,空吟闻笛赋,到乡似烂柯。一片赤子之心被命压人头。恨“满朝独蹉跎,合被才名折”。又恨“人心不如水,平地起波澜”。不如只沉舟——侧畔千帆过尽,不如棵病树——前头万木新春,忽酬“今日聽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途未知,兄弟团圆更未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腹满诗书,奈何楚怀之治。思情浓烈,奈何诰限家遥。怨不知琼楼宫阙,怨圆月映照孤影,寄身——何人又无悲欢离合,恰月圆耳。忽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亦如此,承欢而寻欢,如李白愁闷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如梦得悲秋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再如苏轼历经辗转后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人并不是圣人,我们不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愿背井离乡,愁后,“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李永辉《人生几何》片段

技法阐述:

想象虚写画面,就是作者根据传统文化和相应的历史背景进行联想,充分调动想象力,虚构一个基本符合事实又更为具体的情境。这样的想象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古典蕴味,又具有更加细腻的情境描绘,让人能够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例如《人生几何》,作者根据几首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展开联想虚写,形成对应的诗词中所写的想象画面,进而构造出人生诸多种“愁”的情境。文中有远离家乡之愁、报国无路之愁、前途未知之愁等等。作者通过苏轼、李白、刘禹锡等诗人的诗词,结合他们并不相同的人生境遇,将诗词背后的画面和氛围补全,构建出一个个情境。这样能让文化从符号成为具体的情境,能让读者理解多重愁思,感受典雅却又贴切的愁绪。

技法三:用词句式典雅,为“文化”增色

经典示范:

而我,亦恰好喜欢词的意境,为之情深不改。它有时若江南丝雨,牵愁惹怨,酝酿悲情;又似良药仙方,消灾解难,打发流年。文字有心亦有情,让你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激扬快意。窗外琳琅风雨,内心沉静无波,无有烦喧和扰乱。几盆淡菊,内敛典雅,返璞归真,它的锦时亦只在刹那。桌案上,新得的碧玉香炉,轻烟袅袅,室内弥漫着老檀深稳的香气。曾几何时,新宠取代了旧物,年华更换了心情。

千年前,我是词人笔下的女子,倚着柴门,看尽人间四月芳菲,立于厨下,打理碗盏,擦拭尘灰,等待晚归的良人。而今,我走出词卷,安心做个凡妇,静坐檐下,穿针引线,喝一壶陈茶,听别人的故事,淡然闲远。 我又时常说,我的前世为一株梅树,历千劫百难,方幻化为人,来这熙攘世间走过一遭。多不容易,方能和你相遇,于江南庭院,于烟波画船,于某个临水的茶馆。可为何走过长亭古道,晓风残月,经千回百转的光阴,始终不能来到你的身边?

也许太早,也许太迟,缘分也当真是糊涂,未曾好好相守,便已擦肩。以后的日子,无论时光是急是缓,我都从容不惊。比如此刻,翻一本线装宋词,盛雨煮茶,等候静美秋阳,等候故人重逢。

——白落梅《盛雨煮茶,等候故人重逢》片段

技法阐述:

文章中可以使用典雅的词汇和句式,比如采用颇具古风的词汇,又或者运用一种对称均匀的句式,让文章的文化意味更浓,表达更贴切。

例如《盛雨煮茶,等候故人重逢》的选段之中,作者反复应用类似于“琳琅风雨”的古典词汇,再加上优美的句式,如“它有时若江南丝雨,牵愁惹怨,酝酿悲情”,和“又似良药仙方,消灾解难,打发流年”两句,便是针对同一事物呈现不同角度的两句,内容相对,且四字词语的使用频率也是三次,饱含节奏感与音律美。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长城、黄鹤楼;文化是器具,如腰鼓、乌篷船;文化是首诗,如《乡愁》《回延安》;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修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你围绕“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高分示例一】

千年一叹,历史长影

长沙市怡雅中学C2114班

刘姿麟

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勾勒;大流士宫殿冗长的裂痕,为时光渲染。惩戒的锋刃和贪美的箭矢以罪恶之名,要挟文明在衰败的迟暮中幻灭,渐渐远逝。千年的凝炼,将文学凝为一曲歌舞,于沙漠之中上演,凄美而萧瑟,直至永恒。我们于文字之中一览那历史之长影,最终留下唯有一瞬的叹息。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哀愁,远望埃及之边森森军容,古文明的陨落只在一刹之间,而千年之后,它的后代仍于一切记载中寻觅它的脚步。风起云涌,尘沙微扬,先知的步履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千年一叹,终只窥得三两浮沫。回溯至公元之前,一切古文明的起源,那时的繁华已湮灭为战争之下的废墟。埃及金字塔的庞大与壮观,加之法老未曾留下半句遗言,都为那滚滚黄沙之地,镌刻上了神秘与玄幻的色彩。各地的游客纷纭而至,却只见尼罗河的残败与环境的毁坏,一瞬间,涌上心头的,是失望还是惋惜?

踏足于碎石瓦砾之间,渴盼何时能迸发出生机的盎然。这片土地上,不该荒芜与空虚,它埋葬过一个古文明,诠释过一段盛与衰。当希腊帝国厮杀之际,中原正思屈原之亡;苏格拉底等哲学家曾踏足于此,他们的哲学理论给予这故地唯一的慰藉。千年一叹,叹这“盛极必衰”,人之才学如此,国之兴衰亦如此。法老的陵墓无人驻足,巴比伦的城墙无人读懂,希腊海滨夜潮初起,耶路撒冷城秋风凉……千年一叹,终是叹这历史的长影。

在截取余秋雨先生的笔记之时,我赫然看到“我们不哭”。我们不哭,应是告诉我们,古典文明的消逝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不哭,不哭。不为这已逝而流泪,旧地重游,我们无需哭泣。这应是悲伤之际,最委婉也最直白的自我安慰。

千年一叹,这一叹,既是叹亘古不变的地域,也是叹消逝的文明;这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文字对这一切的记载不及当时文明的千分之一,却极为完美地将这一切展现于我们眼前。这一叹,既是哀叹,又是感叹。千年一叹,叹至我灵魂深处。

文脉之久远,凝为千年一叹,为我们书写的,皆是历史之长影。

【评点】

作者将中西传统文化结合放入文章,将诸多历史典故融汇写入文字,如古文明大国的覆灭、希腊城邦混战,又如屈原投江、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等等,让文章的历史材料十分丰富。借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抒发自己对于古典文明消逝之叹息,笔力深厚。

【高分示例二】

一个赤子的怒吼

长沙市怡雅中学C1812班

钟宇涵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题记

南归之前,辛弃疾还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将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又奔突千里,将叛贼押至临安正法。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醉里挑起灯,轻抚去宝剑上的灰尘。抽剑出鞘,寒芒一闪,当年饮血的吴钩如今锋利如初。又望向锈迹斑斑的铠甲,眼前浮现出那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战场啊,只能在梦中回去了。极目远眺,我美丽富饶的国土正在被金人的铁骑肆意践踏,我听到百姓们的哀嚎。剑依然锋利,战马正在嘶吼,请让我披上蒙尘的铠甲,我还有满腔的热血。

杀贼!杀贼!这是一个赤子的怒吼。

夕陽西下,登上郁孤台,我看到辛弃疾寂寥的背影。在他面前,是宋王朝这座大厦,昔日的辉煌不再,只留下金人的马蹄声声,所过之处一片断壁残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座座连绵的青山遮不住郁孤台下东流的江水,郁孤台下流水依旧,将军早已一襟辛酸泪。为那遥远的故国流泪,为那被压迫的百姓流泪,也为那隐去的宋王朝流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一个赤子的怒吼。

北固亭,怎么会如此让你魂牵梦萦?是因为它能使你望见北方的失地吗?“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四十三年呢?任谁都不愿看到前半生的功名付诸东流,任谁都不愿看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被人嗤之以鼻,任谁都不愿看到毕生心血拿去和山野村夫交换。在这纸醉金迷的时代,谁会相信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

封狼居胥,这种场景只能在梦里出现。不甘沉默,却只能一人爆发,这是一个赤子的怒吼。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是时代的产物,正是那个时代,让他只能对天怒吼,在自己的世界怒吼。

“谁共我,醉明月。”赤子醉了,手中仍紧握着宝剑,口中仍在怒吼。

【评点】

作者以辛弃疾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将辛弃疾波澜壮阔而满怀雄心壮志的一生,通过诗词串联起来。而关于辛弃疾的经历,作者大胆地通过诗词和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展开想象,构造了一个个丰富的情境。有辛弃疾奋战沙场、立志报国的场景,也有辛弃疾人生失意、怒火迸发的场景,这样丰富的情境描写,让我们似乎跟着辛弃疾经历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诗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谁远谁近?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