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理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香港作家蔡澜,今年81岁了。他是作家、美食家,也是主持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见识广博,于电影、诗词、饮食之道,都是第一流的通达。比起这些成就,他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幽默洒脱的人生态度。他常说:“如果培养一种兴趣或嗜好,研究再研究,哪有时间寂寞和无聊?人生真不错,真的好玩啊。要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點。”
本期,我们就通过他闲适轻松的文字,去领略他雅俗共赏、智慧快乐的生活哲学。
努力,再努力
蔡澜出生于新加坡,父亲是一名诗人。他在很小时,家住戏院楼上,一探出头就看到银幕,所以从有记忆开始,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他就在新加坡报纸上发表影评,毕业后成为电影监制,在电影行业深耕了近40年。对有些人来说,这已经是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但于他,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为了给自己更多自由,蔡澜一直没有停下兴趣爱好,写作出书,做美食栏目……他曾一周写14个专栏,小品文集结成书,已超过200本。
人们对蔡澜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的潇洒,但实际上,他做任何事的信条都是“努力,再努力”。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他上午读中文学校,下午读英文学校;他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就没资格做写作人”;为了看懂日文,他将一部电影足足看了50遍;在片场,有人说出某些剧情,他都能说出片名,导演都称他为“电影字典”。
香港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热衷快阅读,所以蔡澜的写作尽量简洁——尽可能连一句废话都不写。每写完一篇,他都从头到尾修改一次,放在一边;第二天早上起床看一下,再修改一遍;发到报社排出来后传真回来再改一遍。所以,每篇文章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都经历过至少三遍以上的修改。
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没有人轻易就能成功。
【微解读】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蔡澜的经历为它做了最生动的注脚。从看电影到做电影,从发表影评到做美食专栏……200本书是时间的累计,更是努力的证明。他用时间的“绳”,锯断了解读电影这根“木”;用努力的 “水滴”,击穿了文学创作这块“顽石”。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能看到蔡澜洒脱的一面,但他的经历告诉大家:唯有踏踏实实去努力,方能在喜欢的领域中散发光芒。
【适用文题】步履不停;下一站;积蓄……
美食是一种创造
“美食家”,这是蔡澜身上最为鲜明的标签。
蔡澜回忆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家庭影响很大,小时候,爸爸蔡文玄常买一大包书,放在地上,随他们挑选,孩子对哪样书有兴趣,他往后便多带同类的书。平时,父母做得一手好菜,做饭往往带全家参与。比如做冬瓜盅时,爸爸会在冬瓜上雕刻立体书法,龙飞凤舞。母亲在瓜中放入鸡肉、干贝等,花菇和虾米先行浸透,切丁后下。汤底预先把猪骨和鸡骨炖好,取其清澈如水的汤汁再炖。蔡澜姐弟负责挑选夜香花,采恰好开放的蓓蕾,用清水洗干净,撒在汤上。
这样的家风,让蔡澜从小对生活和美食极其敏感和热情,总是很用心地对待每一样吃进嘴里的东西。平时出差在外,他要在行李箱里常备水壶和电炉,方便煮食,再自带一瓶“恒和太油”,浇在白饭上,好的酱油和白饭也能吃出米其林三星的感觉。
七十余年,蔡澜走遍天下,品尝过美食无数却最喜欢简简单单。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妈妈做的一道美食,那是一只生的螃蟹,妈妈把它洗干净,把壳打开,拿酱油浸,再把豆瓣酥捣碎了撒在上面,淋一点点白醋生吃。“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微解读】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父母给蔡澜推开了一扇探索世界、热爱生活的大门,用看似平凡却用心的菜肴,滋养了他闪亮而丰富的一生。从此,热爱生活变成了他的人生底色。人们喜欢蔡澜写美食,因为他总能用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击中人们的心,更因为他永远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新鲜、好奇与兴趣。
【适用文题】传承;滋养;生命的底色……
乐趣使人生有味
看到蔡澜,我们常常会想到明末文人张岱:他们同样都是兴趣多样的“斜杠青年”。
蔡澜人生经历丰富,始终被好奇心驱使着前行。他做美食类节目主持、开餐厅、出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写书法、出版书籍、做直播……很多时候,他都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有人问:“难道你就没有烦心的事吗?”他说,“烦心的事谁都有,我要把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锁在一个保险箱里面,把它踢到大海里去。”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些年轻人对生活忧心忡忡,蔡澜就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花重金买了一幅牡丹名画,却不料路上摔倒了,把名画磕去了一角。他懊丧不已,心想这不是富贵不全了吗,大呼不吉利。一个朋友得知此事,去看望他,却连连道贺,恭喜说:‘你这是要富贵无边了!他听到后立马展开笑颜。”换种角度思考,烦恼一下就没了。
还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次,蔡澜坐长途飞机,遇到不稳定气流,飞机颠簸得厉害,邻座拼命抓紧手把,他却若无其事。气流过后,邻座问:你是不是死过一次,才这样冷静?他举起手摇一摇,回答说:“不,我活过。”
【微解读】
凡是灵魂有趣的人,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滋味。比如最普通不过的鸭蛋,汪曾祺把蛋黄蛋白吃光,“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人生境界的高低,可见一斑。比如蔡澜坐飞机遇到气流,依然淡定自若,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足够精彩,他的精神世界已经足够广大、坚固。人活得是否有趣,不在于物质是否丰富,而在于心灵的强大与宽广。
【适用文题】乐在其中;做生命的主人;发现快乐……
精彩书摘
小时候,一生病,妈妈就带我去一家叫“杏生堂”的中药局看医生。
把把脉,伸出条舌头,就能看出病来吗?我一直怀疑。煎出来的那碗浓药将会那么难喝,打个冷战,但又想起喝完药后的加应子、陈皮梅、杏脯,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这就是大人所说的先苦后甜吧。
我不喜欢白粥,却极喜欢下粥的咸酸甜。潮州人自古穷困,吃一点盐腌的食物便能连吞三碗白粥,后来连菜也叫成“咸”。所谓“咸酸甜”,便是专门送白粥的小吃。将各种材料腌成咸的、酸的、甜的,简称“咸酸甜”。 咸死人的,莫过于一种叫“燎昭”的小贝,吃时只要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以拇指轻轻一推,便出现了又薄又细的肉,吞進口只觉一阵鱼腥,再来便是完全的死咸。
我家的泡菜,放大量的蒜头,加泰国指天椒,添少许糖。鱼露的腥气令蔬菜中有肉味,泡了数天,又有点酸味。吃起来,甜酸苦辣,和人生一样,有哀愁,也有欢乐。
经过物质贫乏的日子,只靠泡菜下饭,人生坚强得多。现在超级市场中任何东西都有,人们只懂得享受,不能回头,我庆幸自己没有忘记简单、淳朴的过往,什么事都难我不倒。吃泡菜和白粥,照样能过活。
咸酸甜,日日是好日。
——《咸酸甜,日日是好日》
【微运用】
生活本就酸、甜、苦、辣、咸兼具,看蔡澜的文章,中药是好素材,喝粥也可以让他妙笔生花,奇葩的“燎昭”、大头蒜等等都是他美文的上等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分享者,人人都具有成为作家、书写自己的“咸酸甜”的潜质。
每年的八月初,窗外蜻蜓满天飞,多得数不清,煞是好看。
在西方,蜻蜓给人的印象并不十分好,只有我们认为它是益虫,专吃讨厌的蚊子。有些蜻蜓的幼虫孵化过程可能维持三年至五年,但一脱壳长成后,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一生整天飞,整天玩,真好。
越南人从蜻蜓身上得到生活的智慧,他们说:“高飞的蜻蜓,表示天晴;看到低飞的,就要下雨;飞在不高不低处,天阴。”
一两只,并不好看,多了,才有趣。一次在曼谷的文华东方酒店旁的湄南河畔,有无数的蜻蜓在飞,仔细观察,才知道它可以在空中静止,随风飘荡,气流一低,迫得下降时,只要微微振那透明的双翼,又升起。
不只能停,蜻蜓是唯一一种能倒后飞,也可以左右上下飞的飞行动物,如果科学家在它身上得到灵感,也许能够创造出一种比直升机更灵活的交通工具来。
——《那些蜻蜓带给我的快乐》
【微运用】
换个角度看世界,任何生命体都是造物者神奇伟力的体现,善待其他生命是我们立于世应有的态度。蜻蜓之类的小昆虫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细致观察,也能发现内在的不凡。当我们将任何生命体“放大了看”,便能欣赏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