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专
【模拟金题】
请以“总有一种向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向往,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小到个体,大到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向往。向往可以很小,向往春暖花開,向往把酒临风、潇洒自在的生活;向往可以很大,比如一个远大的志向:愿以吾辈之青春,复兴伟大之中华。
写作时,要补充主语,确定写作主体。当我们开始为这个标题补充主语时,也就开启了写作的原点。每个人称都可以入文,但他们都饱含着不同的情感。比如,当我们以“你”为写作主体对象时,既是对“你”人生经历的纪实性回顾,又带领着读者走近你、读懂你、赞美你。如果思路足够发散,这个“你”也可以是我们周遭的事物。人寄身于天地间,总有着各种美好的希望,周遭的万事万物对我们亦抱有同样的向往,如李白的向往是要和“月亮”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而张若虚笔下那多情月总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第一人称,是最能抒发真情实感的人称,最方便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第三人称,是更能拓展写作内容,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活跃在我们的笔端,平凡如外卖小哥、煎饼大婶、扫地阿姨等都可以入文。
记叙文写作过程是具象化的呈现,犹如一个画家,在一笔一笔勾勒最美好的生活。我们只有反复琢磨关键词,才能把握立意的重点。心之所向,步履以往,这就要像《诗经》中对“伊人”永不停息的追求,“总”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是挥之不去拂之还来,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总”是信念的坚定持久、是行为的坚持持续、是情感的坚固持重。正如屈原在《离骚》中仰天长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应在“总”这个地方精雕细刻,不放过任何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细节,描摹生动的画卷,为人物立“型”。
【佳作示例一】
总有一种向往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折桂中学
◎蔚然
总有一种向往,让我魂牵梦萦。
我想去宋朝。如果有宋朝的浣衣女在青石板上浣衣,我就是她脚下潺潺流过的溪水;如果有宋朝的微风拂过柳枝,我就是枝尖颤颤欲舞的嫩叶;如果有宋朝忧伤的芦管奏起曲目,我就是将士思乡的梦……
我想去宋朝。如果我是宋朝的一位高官,我决心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我一定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不会像那些迁客骚人一样,睹物伤情,我会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情怀,为宋朝谱就一幅宏伟壮丽、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图景。
我想去宋朝。如果我是宋朝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屡遭贬谪,我会始终坚守理想,在孤独冷清的中秋之夜,对天下离人发出共同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我有时也会被文人特有的柔情困扰,在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我也会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我怀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兴修西湖,减税降赋,关心百姓疾苦。“鬓微霜,又何妨?”纵然仕途再坎坷,我也相信终有一天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想去宋朝。如果我是宋朝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子,我会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俏皮与少女情怀。但长大后,面对懦弱的丈夫,我也会豪迈地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宣言,令他羞愧难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也有柔肠寸断的时候,为家,为国。我只是一个小女子,无法扛起保家卫国的职责。在某个宋朝良宵,我只能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为宋朝繁荣的文化添上最后一抹婉约凄美的痕迹。
我想去宋朝,去欣赏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丽乡村图景,去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富饶物质生活,去领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激烈战况,去感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深情……
总有一种向往,令我为之追寻。我愿去宋朝,化为一尾摇曳的鱼,游弋在诗词的海洋里,自由酣畅。
【佳作示例二】
总有一种向往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折桂中学
◎思宁
雨声点点滴滴,沉淀了中国人千百年的向往。
——题记
雨中的金陵没有寻常时节的厚重,只是朦胧间映照出往昔的倒影,我仿佛窥见了历史长河中那水气淋漓的向往。
去中山陵的那天,人不多。许是因为大雨,平素的热闹喧嚣被洗刷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雨声。我们就在雨雾漫漫中拾级而上,去触摸千百年来的向往。
当年有志之士的呐喊似乎就融在窗外的雨声里,振聋发聩。当年他们所试图唤醒的国民,如今也正向往着崭新的未来。来来往往的人们拜谒着千百年来人们亘古不变的向往,又怀抱着现在的向往,奔赴未来的向往。
雨中的江南贡院里所凝聚的向往,要沉重得多。科举制度推行一千多年里,数以万计的书生奔赴江南贡院,最后走上仕途、经世济用的不过万分之一。
这里的向往也掩藏了多少无声的怨诉与悲怆。站在高处俯瞰江南贡院,只见蒙蒙烟雨中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青砖粉墙。青灰色的天空垂下,压在那些只容得下一个人的狭小书案间,更显闷抑。
这里的向往千年不改,一代一代书生前仆后继,持续着一种对功成名就的向往,凝固成一种化不开的执念,直到1905年科举废除,一朝梦醒。时至今日,仍有人延续这份悠远的向往。贡院门外,多的是卖挂坠的小摊。一块木牍,刻上四字,或是状元及第,或是金榜题名,便可换得天下游客趋之若鹜。
江南贡院中一行行黛瓦,仿佛凝聚着金陵城里多半的愁绪。
天子街的向往没有近乎痴狂的执念,只是透过檐下的雨恍惚看见往日繁华。汉服广袖,布衣短打,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再凝神,分明只是一片恶浊的喧闹。唯有檐下雨滴如线,在青石瓦上,在水坑里,重复着千百年的飞溅,向往着繁华而不喧闹的过往,憧憬着日新月异的未来。
绵绵不绝的雨声里融入了书生的向往、百姓的向往,最后都化作同一种文化的向往,由历史的车载走了,从过去走向未来,也走向永恒。
随着雨声走下去,人来人往。沧海桑田,唯有雨中水气淋漓的向往,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