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马庄村,一幅景怡人和的美丽画卷。
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处,马庄村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298人。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考察。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作为一个典型的城郊型乡村,马庄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农民乐团演奏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人员庄严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这是6月1日上午,《民生周刊》记者在马庄村看到的场景。
每月第一天,马庄村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从1988年开始,马庄村升旗仪式已经坚持了35年。
马庄村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298人。
过去30多年来,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以升旗为契机,马庄村开展群众唱、村民说、专家讲、乐团演、百姓问等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可增强村庄的凝聚力。”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说。
除升旗仪式外,马庄村还有5个坚持了30多年的做法:民兵、金马之声、农民乐团、春节大联欢和敬老尊贤。这6项工作,是马庄村基层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考察。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5月最后一天。
傍晚时分,窗外下起了大雨。屋内,85岁的马庄村村民王秀英还在忙碌。只见她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香包就缝制而成。
王秀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传承人。从10岁起,她就跟随外婆学习香包制作技艺,一干就是70多年。虽已满头白发,但她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不愿放下手里的活计。
从潘安湖景区东门进入,步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进入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中草药的香味。工作室内,用于展示、销售的中药香包种类繁多,可谓琳琅满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参观了王秀英的另一处香包工作室。
时隔5年半,王秀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仿佛就是昨天”。看到总书记的那一刻,她激动得不知道说啥好。听到总书记对香包连连称赞,她的心情很快放松了下来。令她没想到的是,总书记为了给她“捧捧场”,还花钱买了一个香包。
总书记的“捧场”激发了王秀英和村民们制作香包的热情。2018年,村里将手套厂改建成香包文化大院。在这里,每天固定有30多个村民制作香包,更多的村民选择将材料带回家加工。
靠着小小的香包,王秀英所在的马庄村“绣”出了大产业。目前,马庄村新开发的功能性香包和特色文创产品80余类,研究配制中药配方16个。
“作为村集体产业,马庄村香包产业产值达8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孟洪永告诉记者。
民俗元素浓郁的马庄香包,仅是马庄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徐州曾经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潘安湖如今已是“湖阔景美、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依托潘安湖湿地公园,马庄村正在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的生态旅游业。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畔,马庄村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采煤村”。
过去20多年间,马庄村经历过两次转型。2001年,村里的煤矿关停。通过招商引资,马庄村开办了纺织、食品、化工等15家企业,实现了由“黑”到“白”的產业转型。
2012年,在采煤塌陷地上,贾汪区建成了1.1万亩的潘安湖湿地公园。伴随旅游业的兴起,马庄村开始向旅游经济转型。如今,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文化生态旅游业是马庄村的三大特色产业。
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内,村民们在制作香包。图/郑智维
在马庄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月初升旗仪式,周末农民舞会,夏季有乘凉晚会,冬季有篝火晚会,过年办“村晚”……
每有庆祝活动,都少不了马庄村农民乐团的撑场。
谈及马庄农民乐团,乐团队员郑强满是骄傲。作为江苏北部第一支铜管乐团,他所在的马庄农民乐团成立于1988年,“不仅上过央视,去过国外,还斩获过众多大奖”。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了村乐团编排的原创节目。回忆起总书记来马庄村时的场景,郑强历历在目。在马庄村文化礼堂内,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他们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排练的一段快板,并鼓励他们“编得好”“演得好”。
看到马庄村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通过持续开展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马庄村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
上世纪80年代,通过煤炭开采和发展村办企业,马庄村村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伴随村民腰包渐鼓,一些陈规陋习却开始出现,“钱袋子鼓了,脑袋却空了”。
回忆起30多年前,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煤炭让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那段时间村里盛行酗酒赌博之风,邻里摩擦不断,迷信屡禁不止……
1988年10月,马庄村决定成立一支农民铜管乐队,初衷是“用文化活动把村民们的精气神拢起来”。没有专业老师,就去外地请;没有合适的排练场所,就把农机站当作教学点……
凭借着一股子韧劲,马庄村农民乐队在成立的第二年春节就登上了县里的大舞台。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演奏完毕,不仅征服了全场观众,也让名不见经传的马庄村闻名四邻八乡。
作为一支纯粹由村民组成的铜管乐队,马庄农民乐团演奏的都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丰富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成立30多年来,这支由村民组成的乐团始终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小品、快板、歌舞等一系列正能量节目,把党的声音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如今,马庄乐团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有“声”力量。由马庄乐团编排的快板节目—《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宣传》在全市巡演数十场。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基础上,马庄村不断提升民主治理水平。
一本本经年累月的家庭档案见证了马庄村乡风文明的塑造过程。
在社会治理中,马庄村探索出家庭档案的做法。1988年,马庄村确定以家庭为单位计分,年底排出家庭户得分前十名进行物质奖励。这是该村家庭档案的雏形。
30多年来,马庄村家庭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在与时俱进。2004年,从原来的参加集体活动延伸到家庭完成生产任务、门前三包等,后又加入考评家庭和睦、尊老敬老、团结邻里、禽畜管理等。
2021年,村里开发了一套乡村数字治理信息系统,把家庭档案的内容搬到了互联网和移动端,实现了无纸化。通过详细统计全村3298名村民基础信息,马庄村建立起乡村数字治理“全家福”信息系统。
通过为每个家庭建立档案,马庄村记录下家庭成员参与村集体活动、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和遵守村规民约、规章制度的情况,逐项评分后,作为村民年终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每到年底,马庄村都会开展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家庭等“马庄十佳”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典型,鼓励表彰先进,马庄村不断强化村民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过去30多年,马庄村逐渐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在制度建设方面,马庄村通过完善村規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内容引导群众遵德守礼、崇德向善,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以党建为引领,马庄村在原先村民议事会基础上,设立协商民主议事会议。通过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开展广泛协商,村里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现实问题。
2010年4月,毛飞担任马庄村党委书记。通过分享“沼改管”的案例,毛飞向记者介绍了马庄村实施的“1033”协商议事制度和“马上议”工作法。
马庄村有一座沼气站,多数村民生火做饭使用沼气。然而,受管道老化、用户增加、季节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沼气供气明显不足。
马庄村村民进行民俗表演。
到马庄村担任党委书记的第二年,毛飞就组织召开协商议事会议,各方代表近30人参加。围绕“沼改管”的相关问题,参会代表就“沼改管”改不改、怎么改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离沼气站远,到冬天都打不了火,如果能改成天然气就好了。”
“天然气虽然方便,但还得出安装费。”
“瓶装液化气每立方米约4.1元,而使用管道气每立方米仅需2元多,管道气实惠而且更安全。”
……
在是否进行改造、改造费用来源、确保改造项目安全美观等方面,参会代表达成共识。
在不破坏已建硬化路面和村庄环境的前提下,马庄村实施天然气改造:从村集体收入中拨出26.51万元,向241户村民每户补助1100元,每户需要承担2200元的改造费用。
在协商结果公示期间,志愿者还对中心村的村民逐一上门解释并征求意见,241户村民全部对协商结果表示肯定。
过去几年间,马庄村解决了“沼改管”“困境儿童入学”等一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针对重点工作,马庄村坚持一天一晨会、一周一调度,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从1999年入党以来,夏莉时刻告诉自己,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多年来,她坚持逐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民们的需求及困难,尽可能为群众提供帮助。
在日常走访中,夏莉得知村民郭某患精神障碍,但未办理残疾证。夏莉先是向她介绍了办理残疾证的注意事项,然后代她办理相关手续,还自己驾车带她去医院进行残疾等级评定。最终,郭某的残疾证办理下来,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得以减轻。
主动上门了解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在马庄村已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通过将党员划分成一个个小组,马庄村开展“十必联”工作:
针对家中有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病事、当兵入伍、信访诉求、矛盾纠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10种情况,负责联系的党员要主动上门联系,及时了解群众诉求,从而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马庄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目前,与潘安湖一体创建国家5A级景区,马庄村致力于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粉墙黛瓦间,炊烟袅袅,如今的马庄村俨然一幅景怡人和的美丽画卷。依托潘安湖景区,马庄村规划了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先后对全域3个自然村基础配套、景观绿化等方面进行提升。
在马庄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该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生态转型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为马庄村乡村振兴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马庄村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广受关注的“马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毛飞看来,“党建+”是“马庄经验”的核心密码。
每月25日,是马庄村的党员日,在家的党员都到现场参加活动。在外务工的党员,定期汇报思想情况,及时学习最新的政策精神。去年“七一”,马庄村党委为每名党员准备了一本书、一枚党徽、一封信、一个香包,引导党员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带头先做;要求群众不做的,党员干部带头禁止;村里号召的事情,党员干部要领在前、走在先。这样的意识,在马庄村深入党员干部心中。
漫步村内,村民家门口挂着的“共产党员户”“十星级文明户”等牌子醒目突出。谈及这些牌子,毛飞告诉记者:“这是荣誉,更是责任,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志愿者亮明身份,从而提高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