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玉山渎口窑为江西境内的一处民间窑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进行过抢救性发掘,根据发掘文物的器型推测其烧造年代为晚唐至北宋。关于渎口窑的停烧原因,官方未进行详细说明。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发掘资料和现场走访,浅谈市场竞争对该窑口停烧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江西玉山渎口窑;青瓷;市场竞争;窑口停烧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上饶市管辖。近接闽越,远控吴楚,为豫章第一门户,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东界浙江省开化县、常山县、江山市,南接广丰区,西邻信州区、广信区,北毗德兴市。渎口窑以主要遗址发现于玉山县下镇镇的渎口村而得名,是玉山县境内目前已发现的唯一古窑址。
渎口窑址位于渎口村东面约1公里处的山坡,临近冰溪河,总面积估测为6 000平方米。渎口窑首次发现于1983年江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随后在1992年进行过详细调查(包括华村乡的塘泥垅、下镇镇的渎口、塘顶、九都和群力乡的下坊等五处堆积),2004年为配合浙赣铁路线工程需要,当地于当年5月到7月开展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抢救性发掘面积为1 000平方米(5米×5米探方40个),由于铁路线得从遗址上方穿过,发掘现场被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发现的遗迹不多,仅有残窑炉2座,残民房基础2处;出土的文物以瓷片为主,完整或可修复瓷器有1 300余件,瓷器可分为瓷塑、生活用具、窑具、明器,其中生活用具以壶、盏、碗、罐为多;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陶器,均为窑具;值得注意的是在残窑炉内发现的一枚“元丰通宝”铜钱,是为数不多的带有纪年的文物。
根据此次窑址中出土的器物,通过胎、釉及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对比,该窑的起源应当是受浙江龙游窑的影响,属于婺州窑系。通过对江西境内出土纪年墓的瓷器器型进行对比,加之窑址中几件具有纪年文字的器物佐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断渎口窑应当为晚唐至北宋中晚期的中型民窑窑址[1]。
在对问题讨论之前,确定渎口窑的停烧年代是有必要的。根据1992年有关部门在进行详细调查时发现的一件写有“癸卯宣和五年(1123年)”荡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渎口窑的年代定在北宋中晚期。由于窑口的烧造除不可抗力外不会突然中断,笔者认为渎口窑的下限在两宋之交或许更为准确。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地出现的窑口一举打破了自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瓷器烧造格局,各大名窑争相斗艳,百花齐放,形成了制瓷业高度繁荣的局面。宋国与金国虽频繁爆发战争,但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并无较大影响。尤其在“靖康之变”后,宋室都城南迁临安,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良好的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的繁荣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更多同类商品势必加剧市场的竞争。与今天的市场竞争相似的是,商品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工艺和规模、产品质量的优劣、大众的审美喜好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商品的销售情况。关于渎口窑是否由于商品竞争而被市场淘汰,笔者从这几方面展开了分析。
渎口窑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往往有支钉痕,同时也发现有烧制过程中堆叠变形的碗、盘类器物,可见其生产过程中已有支钉垫烧技术,这是传统制瓷中常见的提高产量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遗址发掘中中未见匣钵,说明渎口窑的烧造是明火裸烧,这一点从器物表面沾有的烟状物质可以得到印证。匣钵作为重要的窑具之一,能够避免烧制过程中瓷器与烟、火等物质的直接接触,从而保证瓷器的光洁;隔火烧制使瓷器受热均匀,不易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形变,有助于提高瓷器的成品率和质量。早在东晋后期、南朝宋时期的洪州窑就已发明并使用了匣钵[2]。因匣钵的各种优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窑口都有广泛的运用,江西境内较早使用的还有乐平南窑,在唐代时期已有匣钵出现[3]。宋代玉山县所属的信州地区,铅山县的江村窑[4]、盏窑[5]、贵溪市的坝上窑[6]均有匣钵的出土。从上述实例来看,在窑具运用上,渎口窑与同时期江西境内的窑口相比,是较为落后的。同时在一些出土器物的表面,常伴有脱釉现象,测定为烧造时的温度较低,可见渎口窑对掌控窑炉的温度还存在欠缺。以宋代信州境内同样出现于晚唐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的铅山江村窑为例,制瓷窑具使用的是漏斗匣钵和柱墩匣钵,烧制温度都在1 300 ℃以上,釉面晶莹透亮。渎口窑在窑具的使用上虽有支钉垫烧帮助提高产量,同时还有垫墩、垫具避免生烧现象,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因其无匣钵裸烧造成的器表烟尘和烧造温度过低造成的脱釉,在信州本地的制瓷业中处于劣势,在市场竞争中难免落于不利的境地。
茶具是渎口窑出土器物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颇具唐风,其中壶(注子)、碾轮、铫和盏等反映了唐代饮茶的风尚[7]。进入宋代之后,饮茶习俗比之前代有所改变,开始盛行点茶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法进行详细的描述,为适应新的饮茶方式,也对茶具提出了要求。“盏色貴青黑”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时期饮茶习惯的需要。有需求就有市场,针对点茶法的风靡,以生产黑釉瓷器闻名的吉州窑和建窑在两宋达到了生产的巅峰,影响深远。关于黑釉瓷器的传播,有的学者提出适应斗茶需求的黑釉盏主要服务的是上层社会人士,与寻常百姓的生活关联较小。事实上,仅宋代信州,就存在生产民用黑釉瓷器的窑口。贵溪市的坝上窑,出土的黑釉瓷器与吉州窑的较为相似,铅山县的盏窑,因其地缘临近福建建阳,在南宋时期形成了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的民间窑厂。虽然两者黑釉瓷器的烧制都已延续至南宋,但是考虑到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欠发达,新生事物从出现到传播直至影响某地生产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宋代起饮茶已成为寻找民众开门七件事之一,黑釉瓷器从受天子推崇最终达到民间窑口的仿烧,过程中必然经历过长时间市场的追捧和民众的高度认可,吉州窑和建窑等以黑釉瓷器为主要产品的窑口在信州地区应有过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市场瓷器种类风尚的改变,对于单一生产青瓷的渎口窑,无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谈及民众对瓷器审美风尚的转变,江西景德镇窑系是一座无法绕开的高峰。其创烧的青白瓷闻名天下,远销海内外。宋人蒋祈的《陶记》详细地描绘了北宋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场景。其中关于销售往不同地区的瓷器记载中有“江、湖、川、广器尚清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的说法。据《宋史·地理志》[8],“江”指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景德镇的青白瓷在江南地区十分畅销,这一点从江西各地出土纪念墓中的青白瓷可以得到印证[9]。除供应江西地区外,景德镇的瓷器也经由玉山运送至浙江等地,玉山作为交通要地对本土商品的不利一面暴露出来。玉山曾有“过载码头”之称,内路送往沿海和沿海送往内陆的商品多经过此地。这样虽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可供当地人选择的商品亦增多,使本土商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被削弱。受到市场认可的景德镇青白瓷在传播过程中,在各地同样出现了仿烧现象。贵溪坝上窑后龙山与乌鹰塘两处堆积,以淡青釉和青白釉为主;与玉山县仅一河之隔的浙江江山窑,宋元时期也烧制青白瓷。从地理位置上看,两地都与玉山县相距不远,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影响之大已深刻改变了渎口窑周边窑口的生产方向;另一方面渎口窑从始至终只是单一烧造青瓷,缺乏对市场方向的把控,没有及时作出变革。
景德镇除闻名遐迩的瓷器产品外,其庞大的生产体系同样是一大创举。《陶记》开篇就提到镇内制瓷规模“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可见北宋景德镇的制瓷业的发展已进入高峰期。为了适应如此繁荣的手工业生产,衍生了一系列制瓷的生产技术,经营模式和政府税收制度与之相适应。在宋代除景德镇本地制瓷的发展外,其广泛的影响力使得多地仿烧同类产品,逐步形成景德镇窑系。数量巨大的窑炉和众多的制瓷从业者,保证了当地瓷器的产量可以满足全国多地的需求,同时也给“拣窑”这样的瓷器等级、品种、优劣分类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将瓷器按照品类划分出售,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对于瓷器价格的期许,使得瓷器真正能够走入寻常百姓的家中。这对于以制瓷业为主要经济发展行业的景德镇而言,是一项优秀的商业策略,对于制瓷业不发达地区的民间窑厂,无疑是沉重的市场打击。
位于浙赣交界的渎口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環境,两宋之交的江西地区的社会环境也相对安定,在此期间停烧的原因应当为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除去其本身烧造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欠缺外,如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等一批优先窑口的强势崛起也带来了致命打击。推测渎口窑并未把握住市场需求和审美的变更,改进烧造工艺和烧造的瓷器品种,最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市场所淘汰而导致停烧。
作者简介
徐进,男,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山博物馆.江西玉山渎口窑婺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权奎山.论洪州窑的装烧工艺[J].考古学研究,2000(00):300-320.
[3]饶华松,何国良,邬书荣,等.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10):11-38.
[4]王立斌.江西铅山江村窑青瓷略考[J].南方文物,2004(1):65-69.
[5]王立斌.江西铅山盏窑略考[J].南方文物,1997(3):110-114.
[6]陈定荣,余家栋.贵溪坝上窑的调查[J].江西历史文物,1982(1):26-30.
[7]刘茜.江西玉山渎口窑出土茶具特征与唐宋饮茶风俗[J].南方文物,2010(2):159-160.
[8]白焜.宋·蒋祈《陶记》校注[J].景德镇陶瓷,1981(赠刊1):36-52.
[9]叶瑶.江西两宋墓葬中出土青白瓷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