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战略内涵、目标定位与路径创新

2023-07-14 05:37陶红飞
饲料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强国科技目标

陶红飞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对“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农业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特征,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1],亦是经济爬坡过坎的难点[2]。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强国建设为优化畜牧业、种植业、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资源配置、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全新指引,对加快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历史任务[3]。本文在深入探析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内涵、目标定位基础上,提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路径,旨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战略性布局,“描绘”出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农业强国建设已成为未来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1.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其发展基调是为巨大规模的人口提供充足、高质量的农业供应。这是针对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底线标准[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确立和肯定了农业强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农业强国建设承载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支撑。

1.2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已从“吃得饱”“吃得好”逐向“吃得放心”“吃得丰富”“吃的营养”,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和丰富。2012—2021 年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见图1。由图1 可知,除2019 年和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其余年份肉类、奶类、禽蛋的产量呈现波动上涨态势。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季焜表示,当前我国口粮需求已经呈现下降态势,饲料粮需求将以超过1.5%的年均增长速度提升,这会促使粮食总需求年均增长接近1%[5]。据悉,新时代的粮食安全问题已不再局限于粮食自身安全这一狭义范畴,而是进一步拓展包括粮食品种、粮食健康、饲料粮供给结构等在内的多元化体系[6]。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农林牧渔多维度并举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图1 2012—2021年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

1.3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定锚指向”[7]。农业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是助力乡村宜居宜业的有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业强国建设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提出的针对性举措,既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变革,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这与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高度吻合。农业强国建设通过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全产业链精准施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和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优化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目标的深刻响应,承载着让广大农村地区“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使命[8-9],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2 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定位

农业强国建设应锚定底线目标、基础目标以及发展目标,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1 底线目标: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人地紧张的现实状况长期存在[10]。2022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万t,实现历史性的“十九连丰”(见图2)。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国际公认的每人每年400 kg 的粮食安全线,基本能保证自给自足。但其他农产品对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中国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不利于粮食安全、稳定,中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面临挑战,成为横亘在农业强国建设道路上的巨大难题[11]。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满足人民群众对禽畜类产品等非主粮食物的消费需求更重要。农业强国建设有助于畅通城乡产业要素循环,提升农畜产品供给规模和供给质量,激活农业农村潜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动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切实提升中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目标,是大国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图2 2012—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

2.2 基础目标: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现阶段,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农业平稳发展产生一定冲击[12-13]。在此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实现农业强国之路的核心动能。换言之,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核心科技自主可控,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驱动下,我国农业从追赶世界农业发展转为引领和主导世界农业,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14]。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有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明显不足[15-16]。因此,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应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发展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应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目标,充分激活农业科技创新潜力与活力,瞄准农业技术进步“卡点”和“堵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2.3 发展目标: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大多采用传统种养模式,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业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2001—2020 年中国农药消耗量、农业使用化肥量分别提升113.8%和85.2%[17]。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土地、空气以及水资源造成破坏,危害生态环境[18-21]。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恶劣的生态环境将提升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促使农业主体再次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实现自身盈利目标,形成“粗放生产—破坏环境—成本上升—粗放生产”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22]。据《2019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1.35 亿公顷耕地中质量等级评价为高等级(一、二、三等级)的耕地面积占比仅31.24%,中低等级耕地占比高达68.76%。新时期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不仅要锚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标,提升农业规模,还要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创新

3.1 优化粮食安全环境,驱使供给保障“强”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夯实粮食安全环境,从供需两端发力,驱使粮食供给“强”起来。第一,粮食生产保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守好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此基础上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在保产量的同时稳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驱动供给保障“强”起来。着力提升畜产品供给能力,聚焦“稳生猪”“增牛羊”“兴奶业”发展目标,深入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保证供给数量,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第二,市场发展保障。建立市场预警、监管机制,强化市场发展保障。一方面,完善农畜产品市场监测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的分析,开展专项检查,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推动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强化粮油市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和市场监测工作,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开展产销合作,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3.2 完善要素配置方式,助力农业创新“活”起来

农业科技创新对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及有关部门应聚焦农业科技重点领域和攻关环节,完善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创新“活”起来。第一,完善资金要素配置方式。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关部门应逐步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经费额度,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动力,提高农业科技更新迭代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科技扶持机制。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使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扶持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农业创新“活”起来。第二,完善人才要素配置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针对我国农业创新活跃度不足、创新水平不强的现实,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推动构建农业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提升农业主体创新积极性,助力农业创新“活”起来。

3.3 把握数字发展机遇,推动农业生产“绿”起来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凭借其天然“绿色”属性,逐步渗透至农业产业领域,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全新动能。有关部门应积极把握数字发展机遇,促使农业产业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生产“绿”起来。第一,大力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通过“新基建”完善农业数字平台建设,引导种植业、畜牧业经营主体参与到数字平台运营和场景应用过程中,降低生产、养殖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驱动农业生产“绿”起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构建农业产业数字生态。有关部门应聚焦农牧领域“卡脖子”技术,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关键技术创新,驱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等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数字低碳转型,建立农业产业数字生态,助力农业生产“绿”起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建立数字化检测与追溯机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建立数字化农畜产品监测与风险追溯机制,形成贯穿全产业链的共享数据流,在消费、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形成正向反馈和调整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绿”起来。

3.4 聚焦畜牧发展短板,确保产业链条“全”起来

强国必先强农,强农需重畜牧。畜牧业对国内食物供应稳定和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一环。有关部门应当聚焦畜牧业发展短板,破解畜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积极推进畜牧业与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产业融合,实现涵盖种、养、加工在内的全产业链协同共进,确保产业链条“全”起来。一方面,打造农牧产业园区。有关部门应立足本地区发展优势,集中资源、集约用地、集聚产业,打造农牧产业园区,推动建设农畜产品基地。有关部门应引导畜禽养殖、饲料等农业龙头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推动地区养殖、加工、销售、流通一体化发展,提高全产业链效益效率,助力农业产业链条“全”起来。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畜养殖模式。有关部门应鼓励畜牧业主体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集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打造畜禽文化博物馆、休闲观光牧场等文旅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

4 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引。农业农村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部门,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以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底线目标,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目标,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目标,快速、高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当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积极把握数字发展机遇、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完善要素配置方式、聚焦畜牧发展短板,推动农业生产“绿”起来、供给保障“强”起来、农业创新“活”起来、产业链条“全”起来,最终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强国科技目标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