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023-07-13 09:27严淑琴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严淑琴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依托,是滋养学生心灵、浸润学生品质的源泉。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文化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托思辨阅读、多元对话、实践活动等,让学生高度认同中华文化,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助力学生逐漸形成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化自信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5-58-03

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出现的新概念,也是构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1]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文化,并对其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是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依托思辨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依托多元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依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一、依托思辨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有效的思辨阅读。

(一)在思辨阅读中辨美丑

思辨阅读可以让学生清晰地区分文化的美与丑。在美与丑的对比中,学生会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对中华文化强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产生坚定的信心。要让学生辨识文化中的美与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有趣、内容丰富的思辨阅读任务。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中以微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辨阅读,正反双方围绕“将相和的重要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将相和睦共处,齐心协力为国家谋兴旺,为民族谋福祉,则国泰民安;反之,倘若将相之间互相制肘、矛盾重重,无视国家利益,无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国弱民穷。与此同时,学生就会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独特魅力。当学生对“和为贵”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就会更加明白与家人、同学、邻居等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此外,学生也能准确辨识文化中的美与丑,即“和为贵”是一种美的、优秀的文化,互相掣肘、明争暗斗则是一种丑陋的文化。

(二)在思辨阅读中知善恶

引领人们向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为了提升学生辨识文化中善与恶的能力,教师可以潜心设计一些思辨阅读活动。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两篇红色革命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与卖国汉奸的阴暗形象。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五壮士”和邱少云的高尚品格,以及根据课前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描述汉奸卖国求荣的卑劣行径。通过思辨阅读、对比阅读红色革命故事,学生从视死如归的革命先辈与苟且偷生的汉奸身上,能够清晰地认识善与恶。当学生辨识善与恶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之后,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惩恶扬善的高贵品质。

(三)在思辨阅读中识真假

真实的文化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教人求真;虚假的文化子虚乌有,禁不起推敲。为了助力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坚定的信心,教师应该提升学生辨识文化真与假的能力。思辨阅读对提升学生辨识文化真假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为例,为了提升学生辨识文化中的真与假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一项阅读任务,即让学生以圆明园为切入点,广泛搜集一些再现圆明园辉煌的文本、音像资料,以及展现圆明园残垣断壁、萧条凄惨景象的文本、音像资料等。接着,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焦点,以相关资料为支撑,分享讨论圆明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启迪、引领学生辨识关于圆明园的一些“假文化”,如帝国主义列强歪曲历史、否认侵华行径的言论等。当学生对辨识文化真与假的能力得到提升之后,他们就会对革命先辈追求真理、追求国家独立、追求民族富强的崇高品质有清晰认识,并对这种文化内涵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他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务实求真的优秀品格。

二、依托多元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与教材的编者、与文本的细节之间进行深度对话。依托多元对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化内涵,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一)对话作者,理解文化

文本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本的灵魂。文本之中蕴含着什么文化,作者最为清楚。于学生而言,为了准确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抽象的文化,必须要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与作者的有效对话,学生可以感知、理解、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准确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

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与作者之间进行对话: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在战争中痛失爱子之后,表现出了作为人民领袖的超人胸怀,以及作为一名父亲的常人情感。②为什么要将《青山处处埋忠骨》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因为在接到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电报之后,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借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作出了批示。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学生逐渐代入作者的视角,深度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即好男儿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虽死犹荣的革命情怀。由此可见,对话作者、了解背景,既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文章中中华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对话编者,理解文化

人文主题是教材编者组织、编排每个单元的一条线索。在人文主题中,蕴含着相关的中华文化。为了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教师应组织学生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通过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学生不仅可以理清贯穿每个单元的文化线索,而且还可以理解每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美丽的乡景,淳朴的乡风”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线索。以该线索为纽带,编者在这一单元中选编了描写乡村、赞美乡景、讴歌乡风的古诗词和现代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三首古诗词和三篇现代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学生与编者之间进行了对话:①为什么要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古诗选入本单元?因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绘了惬意、闲适的江南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所以将其选入本单元。②《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赞美了乡村的哪些景色,讴歌了哪些淳朴的乡风?《乡下人家》生动描写了优美的乡下景色,赞美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用勤劳双手装扮家园的美好品质。通过引领学生与编者对话,可以让他们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的视角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深度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三)对话文本,理解文化

为了提升阅读效益,学生要在阅读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对话文本,学生既能够由表及里地感知文本内容,也能够由浅入深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当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中的中华文化后,他们就会逐渐产生坚定的文化信心。

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例,教师可以将与文本对话作为引领学生理解诗歌、理解文化的基本方法。例如“是谁骑在人民头上?”“又是谁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哪些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感知、体会、理解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而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应该适时介入,对学生进行启迪、点拨,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内涵,深切感知文本中的优秀文化。

三、依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3]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他们传承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题鲜明、形式有趣、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在声情并茂的微演讲中传承文化

当学生意犹未尽地读完一篇文章后,可能会有所感悟,并想要分享自己的感悟。为了给学生创造分享感悟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微演讲活动。微演讲活动可以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深度融合,以此创新口语交际活动的形式,提升口语交际活动的效率。同时,以微演讲活动为媒介,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文化。

“二十年后的家乡”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在本单元学生阅读了一些关于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和文章,如《示儿》《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强大是人民安康的重要保障。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再过二十年,今日少年,就会成为明日青年,就会成为建设家乡、振兴民族的中流砥柱。围绕自己阅读本单元饱含家国情怀文本的感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以微演讲的形式,学生可以畅谈二十年后家乡的面貌。以此为契机,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传承家国情怀等优秀的中华文化。

教师除了可以将微演讲活动与口语交际活动融合在一起,还可以将微演讲活动与阅读课堂中的教学小结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微演讲的形式展现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传承中华优秀的具体举措。

(二)在唇枪舌战的微辩论中传承文化

在课堂中,当学生的意见或见解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展开微辩论。通过微辩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对文本情感的感触会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在微辩论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传承文本之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时,学生对于海力布究竟应不应该告诉乡亲们实情,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海力布告诉乡亲们赶快搬走,作为乡亲已经仁至义尽,完全没有必要告诉乡亲们事情的来龙去脉。有的学生则认为,海力布之所以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盘托出,是因为他心里面真正装着老百姓,不愿意老百姓遭受灾难。围绕这一分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微辩论。通过激烈的微辩论,学生對于海力布心系乡亲、善良淳朴的高尚人格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海力布的这种高尚人格,也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之一。以微辩论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海力布的这种高尚人格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他们的文化自信也愈发强烈。

(三)在趣味无穷的微调查中传承文化

调查、参访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有趣形式。为了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聚焦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进一步理解、传承文本之中的中华文化,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无穷的微调查活动。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微调查活动——“家乡的春节”。虽然都是庆祝春节,但是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庆祝春节的方式也会有一些差别。在调查家乡人庆祝春节方式的基础上,对比北京人庆祝春节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同时,以了解“家乡的春节”为契机,学生也会对春节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

实践证明,在趣味无穷的微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更深、更广、更透地了解中华文化,并且自觉主动地将各种中华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优雅举止。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要让学生感知、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中华文化的滋养、浸润之下,学生就会形成积极、健康、向善、求真、尚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马菁菁.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1-2.

[3]李琪.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摘要I.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