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成
2023年2月27日晚,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如此评价厉以宁教授:经邦济世,心系民生,从股份制到《证券法》,从民营经济到扶贫开发,从林权改革到低碳经济,每件大事的推动都折射出其心血和智慧。
身体力行,做思想的启蒙者
厉以宁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目睹社会乱象的他决定走“工业救国”的道路。1948年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时,他选择了化学工程系,但阴差阳错被北大经济系录取,从此走上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道路。但畢业后足有二十年的时间,他的观点始终不被认可,他逐渐被边缘化,被扔在资料室坐冷板凳。回想起那段时光,厉以宁并不沮丧,反而用“受益匪浅”来形容,面对资料室里大量的中外经济学原著,他一头扎进去,接触各种经济学观点。改革开放后,正是靠这些“家底”,他担起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
1980年4月,在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首次大胆地提出股份制,他说:“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企业,这主要是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权改革,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
那个年代,这是石破天惊之语。
面对质疑,他不卑不亢:“正常的学术争论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此后,他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实地考察了16个省的农村,总结推广农村地区的改革经验。社会最终肯定了厉以宁的功绩,股份制理论从提出到获奖用了近30年,这30年的经济腾飞是对他最好的致敬。此时,他已经开始投身于民营经济的研究,数十年间,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这位经济学家的身影。他的一言一行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曾身陷争议,不过他不以为意,在他看来,经济学家应该有勇气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
厉以宁的一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前进与彷徨。但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只是简单总结为“读书、教书、写书”。从1977年站上北大讲台,他一直教书到2016年,在八十多岁高龄时,他还在给本科生上大课,每次听课的学生都挤满教室。
在北京大学和光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厉以宁创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题词上,他刻意让“学”字少了一个点,提醒所有光华人牢记自己还差“一点”,要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
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写完一千字,然后再做其他事情。无论是课堂还是讲座,你会看到他手写得密密麻麻的讲课手稿。
在学生顾清扬的眼中,厉老师是一名纯粹的学者,“他非常执着地追求真理,又非常和善,带着一种纯真浪漫、乐观向上的知识分子气息。”他回忆自己到厉以宁家中请教论文问题,老师一般不坐在桌前,他一边收拾家务一边交流。“有一次他拿起一个小盆子到米袋子里舀了几勺米,开始淘米,就在淘米这十多分钟,他就听我把问题讲完了,随后回到案桌前给我写一写要注意哪些要点。”平时厉以宁家中从不请保姆,他自己做饭,还常去菜市场买菜,老百姓感受到的东西就是他感受到的东西,所以他能真实了解目前经济运行得到底怎么样。
“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是厉以宁先生在大学毕业之际用以自勉的一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一个人受些磨难是有意义的,能锻炼人。回首过去,无论什么境遇下,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
【速写文段】
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厉以宁先生就将自己的“人生使命”跟历史转折的进程进行了接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着广博的人文情怀,一生创作诗词数百首,饱蘸对人生与社会的热忱。“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斯文未坠,道统流传,正是因为无数像厉以宁先生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才探索出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
【适用文题】学以致用;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勇于担当;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