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明
【2023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插柳莫让春知晓”为题写一篇作文。
(1)鄂南有一句谚语:“插柳莫让春知晓。”谚语的准确含义是:“河边插柳,落地生根,插得早发芽早,等春天到来,河岸早就绿成一片了。”原来,这谚语是在变着法子表达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2)“插柳莫让春知晓”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的相关文章的题目。形容干实事的人要甘于寂寞,肯扎根于脚下坚实的土地。
要求:①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文体不限。②依据自己的体验、思考、感悟立意,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首先,细读材料,准确领会题意。“插柳莫让春知晓”是鄂南地方流行的谚语,鄂南范围外的学生对它的含义不一定了解,对题目的理解有些障碍。因此必须审读材料一,领会这谚语是“在变着法子表达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这是谚语的本意。“插柳莫让春知晓”在社会流行之后,人们也会对其基本义引申使用,这就是材料二的内涵。
其次,“插柳”的“柳”本义是插种柳树枝,河边插柳,落地生根,插得早,发芽早,柳树容易成活。谚语里有寄寓,可以理解为实体的庄稼种植行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行为,也可以虚化为社会事务、事业的起步等,早布局,早起动,早受益。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讲话,指导深圳的企业改制,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次“插柳”示范。
再次,还可以对“插柳”的“柳”,做文化方向的联想,赋予“柳树柳枝”以文化意象,例如拉萨虬劲的唐柳,朋友惜别的折柳等,着眼于文化交融、文化传播来写作,更能显示自己不同于同龄人的创新意识。
【推荐素材】
素材一:
插柳不叫春知道,这是一种襟怀境界、一种人格高度。在中国古代、现当代的浩瀚史书上,每一册都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插柳者。他们或者以满腔春水,浇灌四方;或者沉潜砥砺,开辟新境。
插柳不叫春知道。春是春草一样的老百姓,是大树一样的老百姓,是人民。民为重,人民最大。
殷殷于春,殷殷插柳,殷殷切切孜孜矻矻。插柳者不图什么,只是为了给春添一分烂漫。
——节选自刘成年《殷殷插柳》
素材点拨:
直接点明谚语的焦点是勤奋的插柳者。插柳者是审美的中心,是赞美的焦点,他呈现着天地之间勤奋的耕种品格、奉献精神。生活是“插柳”的舞台,“插柳”就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勤奋耕耘,就是为他人服务的无私无畏的奉献行动,柳枝绽绿、柳叶飘绿是对“插柳”的最好回报。
素材二: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阿拉善盟,有个叫苏和的老人,为了让家乡多一抹绿色,他主动提出提前两年退休,到无房、无水、无路、无电的沙漠中种树,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对正在被风沙侵蚀的黑城,他坚守十年,种植了3000多亩梭梭林,他的林子成为阿拉善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参与到种树的活动之中。苏和曾说:“每棵树都是有生命的,像我的孩子一样,总希望它茁壮成长。”
素材点拨:
素材例举在沙漠中心默默栽种梭梭林的“插柳人”苏和,启示我们,选材不仅是“插柳”,还可以“插梭梭”“插胡扬”“插稻秧”“插荠菜”等。只要有耕种品格,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赞誉,都是符合题目寓意的指向的。
【佳作示例一】
插柳莫让春知晓
深圳市桂园中学 肖见嘉
春是高傲且珍贵的,是仅靠插柳的传声无法唤来的;春却又是简单而美好的,是仅靠数人的播种即可灿烂绽放的。
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条人行隧道,脏兮兮的粉漆艰难地附着在墙体上,由于隔绝了阳光,里面总显得暗淡而脏乱。放眼望去,寥寥行人快步穿过,夹着急迫与嫌弃的风掠过,他们厌弃贴满各种小广告和乌黑脚印的墙壁,嗤笑墙上的文明标语。隧道明明很短,却阴沉得如兽口。偶然驶过的火车发出轰鸣的杂声,更似深渊里的咆哮。
那天,我如往常一般,从画室回家,天色已晚,一到漆黑的隧道便头皮发麻。
哦,这洞口怎么有光?我不禁疑惑,走近一看,一架挂灯被钉在墙边,旁边贴着一句话:“冀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看到灯边的污垢,我心神一动,拔出画笔,欣然作画——清澈而温暖的缤纷自笔尖倾泻,蓝色的湖水淌过翠绿的草地,棕褐的土壤滋养着不知何时随手栽下的杨柳,蓄存的柳絮溢满蓝天。
这儿有个碍眼的洞,那便画个手握铁锨、正折柳枝准备栽种的少年吧,真挚而欣悦的目光凝视那颗充满暖意的“太阳”——挂灯。笔停,花开,柳荡,水淌,一幅初春栽柳图缓缓铺开。
再过此隧洞时,便看到各种斑斓的图画跃然墙上,繁多而不失和谐,颇有“小洞几许,收尽春光,正春色灿,春鸟鸣,春花竞,春人喜”的绝美。这小而破的隧道,俨然成了藏春匿美的佳处,大家皆是默默酿造美好,无人留名,无人题字,精心“插柳”,悄然离去。
还有一次,轰鸣的火车驶过这小而美的隧洞之上,似滚滚雷鸣唤醒了还在傻傻等春的枝柳,看到清风乐得乱颤,我满怀欢喜地屏息偷听。
“来吧,咱們小声些,自己创造春天。咱们勤插柳啊,莫让春知晓呦。”
【评点】
本文中“插柳”的土地,是一个脏兮兮的隧道。人们“插柳”的举措,是指那“一架挂灯”,为行人送来光明;是指那一幅“栽柳图”,为走过隧道的人美化了环境。栽种文化,收获文明,文章立意化虚为实,具体形象。
【佳作示例二】
插柳莫让春知晓
深圳市桂园中学 杨锡云
乡下的空气中,弥漫着丝丝人间烟火的气味,让我倍感温暖,只是看到了院中那依旧茂盛的唐柳,不免让人感到惊讶。一声鸟鸣打破了长久的平静,看见风中摇曳的柳枝柳条,不禁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那年冬季,天公不做美,下起了如银针般的细雨,我在窗边泡了一杯茶,茶叶如同小精灵般跃起,白气一缕缕氤氲升腾。我看见爷爷正在园中种树,不禁好奇起来:“爷爷,冬天为什么还要种这古里古怪、造型难看的树?”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西藏的唐柳,是汉人移植藏区一千多年的文化载体,虽然虬曲盘结、苍劲古旧,却最能给刚美大气的藏地增添一份柔美。”爷爷随老人团去西藏旅游,带回一根唐柳的枝。
爷爷接着说,“古人常说‘插柳莫让春知晓,意思是唐柳在冬天种植,发芽早;春天来了,就会更茂盛些。”
我只能一知半解地点点头,然后快步走向院子。只见这柳枝比我的胳膊还小,在冬日里显得更加枯槁干瘦,心想:“这柳树怎么会长到春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平常我既不浇水,也不松土。这唐柳自然是纹丝不动,如同一根铁棒矗立在土中。爷爷也只是笑而不语,默默地盯着这柳树,仿佛这是一棵金树——藏地回流中原的文化至宝。
后来,天气温暖了许多,久违的鸟鸣也再次热闹起来了,我赶忙往院中走去,只见这唐柳长出了几抹碧色,如同一位善舞的藏女在空中摇曳翠绿的水袖。爷爷早已站在一旁,面向阳光,笑脸很是灿烂。
爷爷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老人,去了一趟西藏,就乐意把藏区的唐柳带回来栽种,让它们成为民族交融的“文化使者”。
爷爷种唐柳从不张扬,他把自己的纯真给世界看,就像高山流水,就像春花秋雨,就像稻田蛙声。或许这是他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但是,他的一俯一仰、一颦一笑、一生一世,都是诗,都是诗里的内容和韵律。
如今,这棵柳树还在成长,折下一枝柳条,任凭其飘逸,它的意象与情怀藏于我的心中。
【评点】
文章中“插柳”的土地是爷爷院子中的一方净土。“插柳”对象,不是普通的柳树,而是汉藏文化交融的唐柳。这个选材被赋予了文化意蕴,爷爷不仅是勤奋的耕耘者,还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的播种人。文章意象丰厚,立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