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党史研究者与党史期刊的互动关系

2023-07-13 02:11李鑫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中共党史

[摘要]党史研究者是党史期刊的重要作者群,其来稿会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期刊也是党史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形成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张静如作为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研究者,也曾担任学术期刊《党史研究与教学》特约编审。他初期提出中共党史学历史学性质、建设学科基础理论的观点,以及后来提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主张,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党史研究与教学》也为张静如阐述自己学术思想,形成学术影响提供了一块专业学术园地。二者的良性互动生动体现党史研究者与学术期刊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二者在互动关系中深刻推动了党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研究与教学》;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李鑫,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100。

[中图分类号] D08,G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2-0053-05

从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报纸等新式传媒,为学者迅速将研究成果公布出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学术成果交流便捷化成为可能,也为学者构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受多方面影响,其中优秀期刊作者群的来稿是期刊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是关系到期刊传播及影响范围的重要因素。党史期刊亦是如此,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一批批党史研究者不断探索,在期刊中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党史学科的繁荣和期刊的发展。《党史研究与教学》从1979年创刊时的福建省地方“内部资料”性刊物,发展成为如今全国优秀党史学术期刊,其中社会史、学理研究等方面已经走向党史学科的学术前沿,在其发展过程中,著名的党史研究专家张静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科性质、研究视野等方面为期刊学术定位和办刊方向奠定了基础。而《党史研究与教学》也专门开辟了相关栏目,为张静如的党史研究提供了平台,二者之间的互动在党史学科发展中也极具典型意义,故本文以此为中心,考察党史研究者与党史期刊的互动关系。

一、张静如与《党史研究与教学》学术关联的建立及影响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共党史研究重新被赋予生机,突破学术“禁区”,重新审视自身。在此之前,中共党史从来没有被视为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是被当作中共政治宣传的政治理论课。当时,许多党史学者注意到应该着手对党史的学术化研究,建立中共党史的独立学科,并建立与之相配的专业学科体系。戈公振曾谓:“一国学术之盛衰,可于其杂志之多寡而知。”①党史研究走向繁荣,党史期刊就此应运而生,《党史研究与教学》便是其中一本。

鉴于当时中共党史研究的史料较缺乏,《党史研究与教学》在创刊之初,取名为《党史研究参考资料》和《党史资料与研究》,旨在对珍贵革命口述史和回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尤其是对福建地区的革命党史资料的保留和更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進一步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服务于全国的中共党史研究,期刊编辑部决定在1988年将刊物更名为《党史研究与教学》,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林修敏就指出《党史研究与教学》此时已经同许多地方性党史期刊不同,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面向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这是《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一个突出的优点。②

《党史研究与教学》坚持高品位的学术追求和办刊操守,始终将学术刊物的质量视为刊物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道。为了不负读者需要和学界的期待,《党史研究与教学》在1997年召开了的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作者与读者座谈会,学界一方面肯定了《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办刊特点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应多发表研究性文章、展开全国的党史学史研究、寻找新党史研究热点,要形成本刊的特色等。③这无疑对《党史研究与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期刊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也意识到,实现期刊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期刊内部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是要有优秀的作者群,“单凭我们编辑部的力量很难承当学界同仁的重望”,“必须依靠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也有赖于热心的党史工作的老同志及学界前辈的帮助”④,编辑部对此给予厚望,“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与指导下,本刊将办得更有特色”⑤。会后便聘请了在党史学界声望卓著的专家担任特约编审,其中一位就是党史研究者张静如。张静如在信中指出,对于《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办刊方向表示赞许和支持,他认为“这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态度和愿望。当然,能坚持这个方向实在是不容易,希望你们能克服困难,力排干涉,坚持下去”。⑥在下文中张静如也直截了当指出了学界目前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人把中共党史学这个概念误解了,以为它指的就是党史学史、党史学理论、党史史料学的内容,其实不对。中共党史学与历史学是等同范围概念”。⑦同时他还指出要开设党史著作书评栏目,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进行评论。可以从张静如的文中看出,当时的党史学者对于期刊学术化发展的殷切希望,党史研究者为党史期刊鲜明地指出了存在问题,在侧面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关于未来的选稿、用稿和办刊方向,党史期刊正确发展方向的把握离不开党史研究者的密切联系。

时任主编蒋伯英也谈到办好一本专业、学术期刊要建好作者群和读者群,“首先要抓好作者群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作者队伍。没有高层次的、稳定的作者队伍,来稿的质量就会平庸化。刊物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和文章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质量就没有知名度美誉度”。⑧换言之,正是有党史专家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刊物的知名度、特色化才有更稳定的保障。同时他也认为一本专业学术期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可以通过设置特色栏目来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栏目要根据刊物的定位、方向来设置”,⑨符合自己的定位。2006年《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与张静如约定为其专门设定了专栏,刊内每篇短文约3000字左右。⑩十年期间,即使在老年生病期间仍然坚持自己写作,笔耕不辍,张静如共发表文章63篇。“静如谈史”“党史钩沉”“党史漫笔”栏目成为《党史研究与教学》的一大特色栏目,影响了一批批的读者。读者唐正芒和张艳聪在《读近年来〈党史研究与教学〉中“静如谈史”有感》一文中谈道,对《党史研究与教学》中为张静如设立的专栏及其文章,感受启迪良多,文章深入浅出,“无论是对中共党史乃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还是对学术后辈的学术传承都是弥足珍贵的”。?可以说,专栏的设置既体现了《党史研究与教学》史学刊物的定位,又突出了其高品位的办刊理念与追求,在张静如及其刊内文章的影响下,《党史研究与教学》作为党史的前沿性期刊,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党史学科性质的厘定对期刊定位的影响

学科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科发展方向,是学科进行研究的前提,对学科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史研究与教学》的现任主编郭若平也明确指出:满足党史期刊学术化期待的要求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党史学科的性质,“对党史学科史学属性的明确认识,是党史期刊办刊理念转换的基本前提”。?

在1985年以前“中共党史”一直是作为政治理论课开设的,长期以来被归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界一直对此有很大爭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具有鲜明的现实政治性特点,并且按照以往的学科划分,中共党史都适合归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也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应归于历史学科;还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建立中共党史学。

关于中共党史学性质,张静如认为这是头等问题,这是一个始终困扰、制约党史研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使中共党史学科健康发展”。?1987年张静如发表《党史学科建设断想》一文,强调“学科性质,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前提”,并提出:“凡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学科,不管它是整体的、断代的、或是分类的,都应归属历史科学。党史学是近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部专史,其性质自然应该为历史科学。”?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争议,后逐渐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张静如在中共党史学科创立早期提出“党史学是历史学科”的主张,为学界片面理解党史学性质作了有力的纠正,如今学界广泛承认党史的历史学性质是与张静如的积极主张分不开的。

在1999年张静如首次给《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的来信中,张静如就首先指出中共党史学研究如今存在的问题就是其学科性质不明晰,由此,他在《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一文开篇便是重申学科性质,文中不仅重新强调中共党史学科是一门历史学科,而且特别提出在“学界中认为党史学是‘政治性非常强的历史学科就把党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混为一谈了……就中共历史学来说,它的根本属性,就是历史学,而它的特点不仅政治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这明了地指出了党史学的学科的根本属性和鲜明特点,并且中共党史应如其他学科一样直接表述学科性质,不在学科性质前再加上学科特点。不仅如此,他在《党史研究与教学》发表的《引证与注释》《慎用回忆录》等文章,都是党史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的问题,包括对指导理论,研究方法,写作规范等诸多方面。文章中,张静如从学科性质入手,对党史研究的材料使用、已有成果的审视、研究模式、研究领域等方面对党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例如,他以“渊泉”不是李大钊的笔名为切入点,进一步呼吁学界史料要多方考证,“研究问题,特别是研究微观历史问题,一定要做到位”?,呼吁学者要本着严谨的态度做学问,不能随意歪曲历史,妄下结论;再如,张静如根据自己的记忆偏差的角度继续指出“研究中共历史必须从一手材料包括文字的(文件、会议记录、讲话记录、个人文章、报纸、期刊、日记等等)和实物的(遗址、遗物、照片、录音等等)为依据,当然对这些材料也要鉴别,考证真伪,纠正误差”?,回忆材料往往不得不用,但是,一定要慎用,他同时指出“材料引证的目的,是为作者的分析和结论找根据,这在写实证性文字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也不要以为越多越好,有一个原则,叫做选材适当”。?张静如对党史学科性质的厘定和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阐明,促进了党史研究进一步研究深化,同时又侧面为学界塑造了严谨、认真的学风。

党史学科的历史学性质的厘定是期刊定位的前提,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党史研究与教学》的编者郭若平也指出重新认识党史学科的性质,是党史期刊的办刊理念向学术定位转化的首要因素,“党史期刊的史学属性将得不到确定,史学学术性也得不到加强,期刊的整体学术性也将无法提高,最终导致党史期刊所刊载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史上的重要性,远不如其他史学期刊所刊载的史学研究成果”。?《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也多次强调其定位是历史学的刊物定位,并且重视党史学理建设,长期开设了“学理探讨”的专栏,在2011至2014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理论”专题征稿启事,其中“党史学的学科体系、党史学的学科范畴与概念”是重点征稿选题,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加强了党史研究的学理深度,提高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三、社会史视野的引入与期刊内容的拓展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党史学界进行的中共历史研究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改革开放后也长时间阻碍着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入。90年代随着中共党史学性质的阐明,中共党史研究虽不断深入,但很多学者都感到力不从心,许多问题深入不下去。党史学界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注意到“以往我们的研究工作过多地注重于政治事件和战斗过程的陈述,却怠慢了对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研究,即使提及社会状况,也只是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点缀”。?

90年代初,张静如率先提出“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呼吁学者以社会史的视角看待中共党史。在1986和1987年,张静如身体力行先后发表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与革命》和《党史学科建设断想》,阐述了关于社会史的初步想法。1991年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一文,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文中首次阐明了社会史的概念、如何运用社会史来研究中共党史,以及社会史对中共党史研究的作用,是一篇最能体现他研究思想和特色的论文。此文中“社会史不是研究政治、经济提取后的剩余物,而是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全部历史”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共历史研究,为中共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系统论述关于社会史的成果,社会史的研究过于不足,张静如便带领学生在2004年先后撰写了《中国现代社会史》和《中国当代社会史》两部专著,系统地、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现代社会整个变迁过程,是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书。郭德宏称张静如为“社会史研究第一人”,引领了党史学界新的潮流。张静如以社会史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观点,同样扩大了《党史研究与教学》研究角度和领域,对党史期刊内容的拓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一本走在中共党史研究前沿的党史期刊。

张静如也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中的多次发文章,呼吁、引导学界进行社会史研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研究是中共历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过去把它丢掉了,现在重新拾起来。”张静如提出研究中共党史一定要了解社会,因为中共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变迁,中共党史研究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各方面。张静如在《中共历史学怎样研究文化》一文中指出了中共进行文化研究应以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总原则为基础,层次鲜明地指出了中共党史研究文化的思路。张静如又在《中共历史研究与民俗》中继续深化这一观点,他认为民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共如何对待民俗,对党史研究大有裨益。在《中共历史发展与现当代中国文化》中继续强调了“文化是灵魂,是精神,它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文明程度”。

张静如以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史研究的指导原则,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多篇文章强调了党史研究要重视群众的作用,保障群众的利益。在《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中呼应党史学界倡导党史应该包括民众的作用,因为“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一切决策,都是靠着共产党员群体和社会各领域不同群体贯彻执行,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在文中张静如同样提出对以往的研究有对群体的研究,但是对群体作用的研究很不足,应该加强,并对通史型中共历史著作中写入群体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同时张静如提出建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应该只是偶尔抽象反映,民生问题应该是党史研究的重点。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在1997年的总结座谈会中谈到,在今后注意采用与中共党史有历史关系的近代史、民国史乃至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的论文,也是自此以后,社会史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党史研究与教学》的研究视野。新世纪后,党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几个领域,以社会史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潮。《党史研究与教学》全面关注中共历史活动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的诸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并且关注社会中各种历史信息的研究,包含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人群的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以及语言话语系统和行为方式所保留的研究,极大丰富了中共党史。社会史论中的文章如今已经是《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很大的组成部分,是《党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栏目之一,这很大得益于张静如在社会史领域的引领作用。如今,期刊中多数文章从社会史中戏曲、救灾、住房、妇女等等多方面不同观点切入,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地以社会生活各领域反映社会现象背后的现象,拓宽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

结语

本文借助张静如与《党史研究与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反映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史研究者不断进行探索,从逐步明晰中共党史学科性质,阐述基本学科理论,到通过社会史的视角深化中共党史的研究,拓展了中共党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历史,丰富党史期刊的视野,促进党史期刊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党史研究者仍然需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一步构建完善中共党史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与党史期刊展开良性互动,体现党史期刊的政治性和学术性,开创中共党史学的新局面。

[注释]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52.

②林修敏.编读往来[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01):96.

③郭若平.坚持办刊宗旨 提高刊物质量——《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赴南京、上海召开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作者与读者座谈会的调研报告[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02):69-72.

④⑤卷首辞[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01):2.

⑥⑦张静如.张静如教授的来信[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01):72.

⑧⑨蒋伯英.研究党史与办好党史学术期刊之散见[J].红广角,2017(Z2):108.

⑩张静如.暮年忆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385.

?唐正芒,张艳聪.读近年来《党史研究与教学》中“静如谈史”有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06):101.

??郭若平.学术化期待:中共党史期刊面临的挑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04):63.

?张静如.暮年忆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237.

?张静如.党史学科建设断想[J].党史研究,1987(06).

?张静如.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02):4.

?张静如.从“渊泉”不是李大钊笔名说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06):74.

?张静如.慎用回忆材料[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04):95.

?张静如.引证和注释[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02):71.

?田居俭,刘志强,徐凯峰.中共党史研究应重视研究社会史[J].北京党史研究,1997(02):46.

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01):90.

张静如.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02):4-12.

张静如.中共历史发展与现当代中国文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01):111.

张静如.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04):94.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中共党史
《中共党史研究》二○一三年总目录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