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兢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大家,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其作品虽然篇幅短小,却富有深意。《登泰山记》就是姚鼐散文中的名篇。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
一、层次分明
《登泰山记》一文虽然篇幅短小,却层次分明。《登泰山记》一文仅数百字,要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完整地记录自己在登泰山时的所有见闻,显然是有难度的。作者严格按照写作的需求,精挑细选,只写最紧要之处,将其他的细枝末节全都省去,突出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展现了泰山之景的宏伟壮丽。通观《登泰山记》,从始至终,作者都紧扣一个“登”字来写,写自己在登山途中所见的景象。“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東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泰山的地势地貌,为“登山”造势,仅仅数十字便收笔,言未尽而意无穷。从第二自然段开始,作者详写了登山的过程。从山底,到山腰,再到顶峰,以游览泰山的行踪作为登山的线索,使文章不疾不徐地展开。作者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起头,以“山多石,少土”收尾,使文章首尾照应,层次分明。作者始终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描写泰山的景色上,精心布局,巧作安排,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比如,在描写泰山日出时,作者省去了再度登山的经历,着重描写了日出之时的奇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登泰山之时已是严冬。山脚的平原处也都被冰雪覆盖。但作者丝毫不在意,仍然坚持登山,记录下了自己在登山途中的见闻。隆冬时节,风雪已至,泰山却不显得萧条。那一草一石、一峰一树,都因皑皑白雪而变得更加动人了。作者冒着漫天风雪登山,在登上山顶后与好友一同坐在观日亭中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作者的笔下,泰山日出确实不负天下奇观的盛誉。
二、语言简洁
《登泰山记》的语言非常简洁。作者用简洁洗练的语言介绍了泰山的地形,针对当时人们对泰山的一些错误的认知进行了纠正,同时对泰山独特的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文章的开篇处,作者写道:“泰山之阳,汉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数语,便将泰山的山和水联系了起来,将读者带入了山明水秀的风景胜地,充分感受到泰山风光的秀丽。又如,在“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作者使用了两个“皆”字,使句子的语意更加连贯,同时点明了泰山地形的独特之处。尽管当地的支流众多,河道交错纵横,但终究会汇于一处。这样的景色难道不美吗?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作者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在此处,他仅用了三十余字便交代了路线,可谓一气呵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在描写泰山之景时,作者还提到了日观峰附近的几处景致,如皇帝的行宫、碧霞元君祠等,让人顿生如在画中之感。在登泰山的过程中,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泰山之美,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奇山秀水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读者也充分感语
总之,《登泰山记》是一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的散文。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反复地诵读,以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