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国到强国: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实践与方略

2023-07-13 11:28周文静张瑞林王恒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

周文静 张瑞林 王恒利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的内在要求,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中寻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回顾不同历史时期黨的体育观,总结实践成就和经验,探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方略。研究发现,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体育观实现从“救国救民”到“兴国兴民”“富国富民”、再到“强国强民”的嬗变,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基本经验,并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实践成就。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方略:以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为支点持续加固竞技体育;以更高水平全民健身体系为基底夯实群众体育;以深化体教融合为抓手壮大学校体育;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二十大;体育观;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方略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3-0010-07

From Saving the Country to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Practice and General Plan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ZHOU Wenjing1,ZHANG Ruilin2,WANG Hengli3

1.School of P.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Shandong, China; 2. College of P.E and Sport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45, China; 3. School of P.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Jilin, China

Abstract: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ports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task of building a strong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basis of building a strong modern Chinese sports country in the sports caus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authors review the party's sports view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he sports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found that in the cours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the new era, the CPC's sports concept has changed from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o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nd then to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anks to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Marxist localization theory in China,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 popular nature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concentrating the power to do great things, 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school sports and sports industr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t is proposed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mass sports with the higher level of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strengthen the school sports by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with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ports view;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sports power; sports strategy[HK][DZ)]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这充分揭示了体育强国在党的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行动指南,体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的内在要求,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中寻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依据。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推动体育事业在守正创新中发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国家发展体育的新境界,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体育观。在全面开启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梳理与总结党领导体育事业的实践成就与历史经验,正确认知体育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探索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路径举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体育方略,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1 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历程演进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体育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真正意义上开启“体育救国救民”的革命探索,由此为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的历史生成带来了具有“革命化色彩”的强身卫国理念以及“红色政权”的体育革命实践[2]。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的体育思想是为革命而奋斗,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革命战斗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的理念雏形。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多种场合强调体育的国民性与爱国性,以举办体育运动会、成立体育组织、组织军事体育训练等形式,强健民众体魄,图体育救国救民之大志。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召开的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是我党在全苏区举行的综合性运动会,亦称“五卅”全苏区运动会。1942年“九一”扩大运动会,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延安举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并将9月9日定为“体育节”[3]。两次不同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运动会,在革命根据地体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红色根据地军民体育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成立,这是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个真正的体育组织。此后,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又陆续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37年)、延安体育会(1940年)、延安新体育学会(1942年)等早期体育组织[4]。

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兴国兴民的体育观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时也凸显发展体育的政治性功能,筑牢体育兴国兴民的国家根基,实现“体育救国”到“体育兴国”的阶段跨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央体委”)成立[5],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管理工作的行政组织中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为人民”思想的新继承与新发展,揭示了体育的功能与初衷,辨析体育与人民的内在关系,明确体育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属性,确立发展体育的根本任务与目的,成为新中国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6]。我党领导人深知旧中国国民体质羸弱,社会生产和国防建设落后,体育为社会经济和国防服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摆脱国家积贫积弱之貌,促进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国防安全建设。1953年,确立党领导体育的绝对地位。1954年,将“改善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上升为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1.3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富国富民的体育观

改革开放后,我党将“改革开放”元素夯实筑基于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体系之中,实现“体育兴国”向“体育富国”的伟大飞跃。我国体育体制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变,同时在逐步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7]。1979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一國两制”的“奥运模式”构想在国际体育舞台得以应用与体现,并进一步制定与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持续发挥竞技体育的政治引领功能。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命题,这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引领性思想。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历史突破与成绩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碑,体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文明的标尺。1995年《体育法》颁布,用立法的形式表达体育为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决心,肯定了体育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引领性作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体育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工作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全民体育思想[8],群众体育成为我党体育工作的重点。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国强民的体育观

从“体育富国”到“体育强国”的阶段跨越,是历史必然,也是社会使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将提高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同步发展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心,瞄准“2035和2050”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勾画了体育强国强民的发展新蓝图,全方位回答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什么、如何建设以及为谁建设的问题。2015年,北京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冬奥会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成就和中国化贡献。党的十九大将建设体育强国视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2019年,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党系统部署、环环相扣推进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进一步明确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十四五”时期体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充分彰显了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自信心。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两步走战略安排”。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发展的实践成就

2.1 从“奥运首金”到“双奥之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竞技体育勇攀奥运竞赛之巅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我党治理赋能国家竞技体育体系建设的成功范例,其鲜明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的重点,按照任务导向动员和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79年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益。重返奥林匹克舞台后,我党提出“奥运会战略”“奥运争光计划”等,系统推进与落实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9],并取得一系列竞技成就。许海峰斩获我国参奥史上首枚金牌、叶乔波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杨扬斩获冬奥史上首枚金牌、中国女排创造“五连冠”等。中国先后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第24届冬季奥运会,北京也成为23个奥运举办国家及其43个奥运举办城市之中唯一的“双奥之城”。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征奥运动员共计获得284枚奥运金牌(夏奥262枚、冬奥22枚);竞技体育运动员共计获得世界冠军3 655个,创世界纪录1 363次[10]。在举国体制保障和奥运争光战略下所取得的竞技体育伟大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竞技体育事业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弘扬体育正能量的实践。

2.2 从“东亚病夫”到“全民健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实现民强体健之貌

提倡国民体育,成为新中国初期体育工作的主基调,确立了“人民体育思想”。我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战略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提出“全民健身计划”设想,明确全面提高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确立“全民健身战略思想”。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两期工程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第一期通过三个阶段建立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第二期通過两个阶段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体系。2008年,我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体育热情。2009年,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确立其全国性体育节日的地位。2011年,提出并实施“全民健身”第一个五年规划,明确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2021年,开始实施第三个“全民健身计划”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体育事业是彻底甩掉“东亚病夫”帽子、改变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践道路,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实践道路[11]。

2.3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体育打造以体育人之场

体教结合,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物[12],旨在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薄弱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文化教育体系脱节等问题[13]。但此时的“体教结合”多是体育与教育之间的部门资源整合,多方面不协同导致结合过程困难重重。体教融合,是我党对体育与教育关系论和认识论的深化和协同,是推进体育与教育全方位结合的深化创新,取得了一[JP2]定的实践成就。(1)体育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共有38所体育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16所、专科22所),331个体育教育专业点[14],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近3万所、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近1万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近 2 000所[15],普通高校“体育单招”数量由1986年6所增加至121所[16]。(2)体育教师数量明显递增。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已由2016年50.2万人增至2020年59.5万人,年均增速4.3[KG-*4][FK(W][XCB.tif][FK)],“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已培训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7]。(3)体育事业财政投入加大。体育事业财政投入从“一五”时期0.96亿元增至“十二五”时期 1 758.16亿元,其中1991年到2015年间,中央投入从1.37亿元增至31.43亿元,地方投入从15.16亿元增加至323.52亿元[18-19]。(4)体育科研立项大幅递增。自1997年首次设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项目以来,目前共有2 018项体育学课题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05项、一般项目1 455项、青年项目398项,其余项目60项。[JP]

2.4 从“幼稚产业”到“经济支柱”,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产业夯筑国富产强之基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形成以农为基、工业主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但此阶段体育的经济功能被视为资本主义体育的典型特征[2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推动了体育产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党围绕着新矛盾的逻辑起点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我党围绕着体育产业具体运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与推进,体育经济功能在体育发展实践中逐渐显现,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形成相对比较初级的体育产业体系[21],取得相应的产业成就。(1)体育产业政策目标更明确。由1993年“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到1995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到2014年“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再到2019年“2035年体育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党用纲领性政策明确体育产业由面向市场化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2)体育产业经济贡献率凸显。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4 628亿元增长至29 483亿元,涨幅达537.1[KG-*4][FK(W][XCB.tif][FK)];体育产业增加值从1 554.97亿元增长至11 248亿元,涨幅达623.4[KG-*4][FK(W][XCB.tif][FK)],占同期GDP的比重从0.52[KG-*4][FK(W][XCB.tif][FK)]增长至1.1[KG-*4][FK(W][XCB.tif][FK)]。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被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所证明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以及体育发展的具体实践条件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情民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化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毛泽东体育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农民革命力量,促进了根据地军民体育和红色体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性体育任务,服务新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届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际,先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我党与时俱进的体育思想不断将体育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全民健身”“奥运争光”等体育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体育作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并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连相通,体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22]。

3.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上最有力、最坚强、最根本的组织保障。革命战争年代,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体育发展的组织核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绝对核心,这是历史决定和人民选择的结果[4]。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我党不断强化对体育强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战略布局,坚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责任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亲身参与、亲自部署,亲临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坚持党的领导”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第一条,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的新认识、新高度。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2)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指引;(3)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能够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强国建设;(4)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发展中国体育事业。

3.3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人民至上”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成功经验之一,与“党的领导”交相呼应。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三个根本”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体育的人民性。(1)以人民立场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切体育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思想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破除一切困难与挑战,实现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2)以人民需要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以人民群眾为中心、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为人民谋幸福,坚持并巩固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未变,仍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3)以人民力量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长为百年大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4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

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中,举国体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当下推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依旧要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法宝,其中蕴含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诚然,举国体制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使命,发挥着不同作用,取得了不同历史成就。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提高人民健康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党将人民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国家新事业,号召在全国各厂矿、机关、学校、部队开展体育运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部门,我党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全国优势资源向竞技体育集结,形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取得了北京奥运金牌榜首等优异的竞技成就。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制度优势还在尽可能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诸如全民健身工程、体育强国九大建设工程等。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传统举国体制的难点、痛点与弊端,结合当前体育发展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及时做出调整,在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

4 以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方略选择

4.1 以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为支点持续加固竞技体育

新型举国体制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包含三点特征优势[23]:一是整体协同优势,即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二是关键集中优势,即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各方力量和资源以完成既定任务或目标;三是有效动员优势,即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国家组织体制,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达到凝聚社会共识的状态。传统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弊端问题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问题,因此必须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持续优化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体现在三方面举措:(1)建立健全竞技体育统筹规划机制,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新型举国体制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确保竞技体育在事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其次,要加强竞技体育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奠定新型举国体制高效运行的制度和体制基础,同时,要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运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持续完善竞技体育组织协同机制,构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高效协作的协同格局。首先,要深化竞技体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要加强政府组织的统筹协调,激发各类主体参与活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合力;最后,要创新和完善国家队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扩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渠道。(3)不断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加大政府同市场两大资源配置的协同力度。首先,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财政兜底作用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其次,要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4.2 以更高水平全民健身体系为基底夯实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战略与体育强国战略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全面建立与现代化体育强国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建设体育强国的各项体育政策有序、连贯地落实;另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24],只有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重点从两方面着力:(1)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和促进增量资源再造。首先,要统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农村基层流动延伸,加快补齐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让人民群众能够公平享受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其次,要打造更为便捷、更为绿色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拓展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新空间,加快全民健身场景转型升级。(2)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模式多元化的组织网络建设。首先,要持续加强“放管服”、单项体育协会脱钩等改革举措,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其次,要减少降低社会力量办赛的制度壁垒和成本,优化社会力量办赛的制度环境,丰富全民健身赛事多元供给;最后,要支持免费或低收费、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可用于健身的场地设施空间的深度开放。(3)推进全民健身数字化、智慧化赋能。首先,要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数字体育场馆健身和体育赛事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其次,要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抓手,构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精简线上服务流程,促进平台间的整合联通,实现智能化的硬软件设施相结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4.3 以深化“体教融合”为抓手不断壮大学校体育

學校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关键场域。从国际经验来看,特别是美国等学校体育发达国家,往往学业与体育发展并重,学校体育教育更是成为高质量体育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要实现当前国家体育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等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必须坚持体育和教育的融合互动,特别需要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端发力,营造出良好的融合发展环境。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一是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均是我国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构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强民的基础,两者并举发展势在必行;二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与教育的融合育人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赋予新的动能;三是“融合”与“创新”是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之间的渗透和依托日益紧密,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教融合”。具体从两方面着手:(1)积极发展体育型教育和推动教育体育化,加快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首先,要深化“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体育人”的价值作用,以理念先行推动体育素质教育;其次,要优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两系统多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制度耦合与优质资源整合;最后,要推动学科知识教学和体育实践功效结合、体育后备人才与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并重,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习惯养成。(2)推动学校体育服务功能区和体育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场景创新与功能再造。首先,要强化体教融合要素支撑,通过补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板、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队伍、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等夯实融合条件保障;[JP2]其次,要强化体育课程刚性要求与课时底线,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最后,要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方式,提升以体育人成效。[JP]

4.4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条件,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消费和产业双升级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等各类体育产业实体和消费载体“双量”提升,是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强国的关键着力点。需要从四方面着手:(1)优化体育产业市场营商环境,保持体育用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首先,要积极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建造体育产业园区或基地或小镇等,为体育生产链和供应链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次,要利用减税降费、财政支持、融资政策等举措,降低体育制造业生产、交易、物流、融资等综合成本;最后,要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体育品牌、体育企业,夯实体育制造业发展条件,建成全球体育制造强国。(2)促进体育产业领域的“数实融合”,即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首先,要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体育产业数字转型升级;其次,要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实体经济。[JP+1](3)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体育产业体系新生态。首先,要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做大体育消费市场总量规模,引领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最后,要持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体育产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4)加快建设体育产业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和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体育产业数据要素市场化。[JP]

5 结 语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体育事业的百年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体育“救国”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体育事业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体育成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展体育事业,为什么能发展体育事业,为什么发展体育事业行,其根源在于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牢牢刻在党的思想与行动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迈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体育事业上升到强国战略,使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体育所承载的奋斗之情、拼搏之志、进取之心,所代表的强健体魄、昂扬精神、坚定信念,必将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2).

[2] 张剑威,刘东锋.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强国: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百年演进历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3):16-21.

[3] 张爱红.民族救亡与体育转型: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审视[J].体育科学,2016,36(8):79-87.

[4] [JP3]胡庆山,曹际玮.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体育实践的领导历程、模式转向与经验启示[J].体育科学,2021,41(6):10-20.[JP]

[5]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从体育救国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J].体育与科学,2021,42(1):30-33.

[6] 崔乐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为人民思想与实践的传承和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3):249-256.

[7] 陈丛刊,杜雨生,王思贝.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百年演进及经验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7):32-39.

[8] 曹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9] 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16.

[10] 王向娜.2021年中国运动员成绩单出炉[N].中国体育报,2022-01-01(1).

[11] 苟仲文.新中国体育70年[N].中国体育报,2019-09-24(1).

[12] 刘海元,展恩燕.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0,27(6):1-11.

[13] 布特,段红艳,诺日布斯仁.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从资源耦合向制度耦合创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33-44.

[14] 毛振明.新中国70年的学校体育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6):461-465.

[15] 张烁.教育“体美劳”越来越重要[N].2020-12-16(12).

[16] 新华社.从6到121——体育单招走过35年[EB/OL].(2021-12-16)[2022-03-01].http://m.news.cn/2021-12/15/c_1128166883.htm.

[17] 中国网.“十三五”期间95[KG-*4][FK(W][XCB.tif][FK)]学校做到每天“体育一小时”[EB/OL].(2020-12-14)[2022-03-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06/mtbd/202012/t20201215_505533.html.

[18] [JP3]李燕领,王家宏,邱鹏,等.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6):20-28,36.[JP]

[19]  朱汉义.我国财政体育投入效能实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12-17.

[20] 鲍明晓.从体育部门经营创收到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初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7):15-16.

[21] 傅钢强,刘东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经验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2):118-123,138.

[22] 赵富学.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建设的百年探索[J].体育科学,2021,41(9):3-14,23.

[23] 包炜杰.从“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历史与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1(5):104-110.

[24] 郑家鲲.“十四五”时期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机遇、挑战、任务与对策[J].体育科学,2021,41(7):3-12.

收稿日期:2022-06-01

基金项目:国家社會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1ATY006)。

作者简介:周文静(1993-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通讯作者:张瑞林(1963- ),男,山东莘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