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①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此诗写于开成元年,这年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出任苏州刺史。②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③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 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声色中排遣愁绪。
C. 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
D. 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
2. 在这首诗中诗人从蜂、鹤身上领受到了怎样的教益? 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首联写恬静幽雅的环境,以衬托诗人之孤独闲适。颔联写诗人之“看”与“想”,一实一虚,展现其美好心灵。蜂之飞舞,示其勤劳勇敢,让诗人深受教益;“鹤仪形”即君子之仪形,喻高尚志趣。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自我形象:饮酒是为调节精神;抚琴是为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受“蜂教诲”,应勤奋工作、勇于为人;法“鹤仪形”,应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饮酒、抚琴,既表现其不甘沉沦、于寂寞中力求振拔之精神,又是其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方式。尾联作达观语,与“鹤仪形”相契合;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不平。“浩然”形容心胸开阔与澹荡,“机已息”示其无意于争权夺利。给几、杖作铭文,常有自警或劝诫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诗意含蓄。
[思路点拨]
1.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B 项“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声色中排遣愁绪”错。饮酒、抚琴既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之精神。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颔联写诗人的“看”和“想”,展现诗人美好的心灵。静看池边蜜蜂飞舞之景,诗人感到很受教益,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传鹤是君子所化,“鹤仪形”即君子的仪形,修德至勤,表现“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颔联出句从“看”字引出,为实写;对句从“想”字着笔,为虚写。全联虚实结合,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表现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
[参考答案]
1.B
2. 颔联上句写诗人“静看”池边蜜蜂飞舞的景象,欣赏其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下句写诗人“闲想”仙鹤的高雅仪态,思考其超凡脱俗的君子风范。全联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
(题目来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3~4 题。
清平乐·平原放马①
张炎②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③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④?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一味粉饰太平。
②张炎,南宋词人,从小生长在都城临安,宋亡后,到处漂泊浪游。③王鹏运,晚清诗人。④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燕昭王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黄金台。
3.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词开篇“摇”和“蹴踏”,传神地写出了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奔走在辽阔平原上的动态。B. 张词三、四两句写这匹曾经勇猛冲杀、为国立功的汗血宝马,如今却安于过着太平日子。
C. 张词五、六两句写春天田野的美好景象,含有以乐景衬哀情的目的。
D.“西风残秣独沉吟”一句,写出了西风呼啸下,望着残余饲料独自沉吟的老马形象。
4. 两首词都以马为写作对象,但用意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赏析]
张词写词人看到平原上的战马所引起的感慨。上片主要写马。它曾经听到战斗号令就勇猛冲杀、为国立功,现在却闲着过太平日子!南宋王朝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下,“升平”含讽刺意味,实是当权者粉饰太平。下片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当。先写春天美景,以乐情;后写多少骏马渐渐老去,朝廷却仍然不能让它们发挥所长,偏要把它们死死束缚在盐車上。这是对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抨击。王词为题画诗,借咏丁日昌的画中马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上片起首二句写西风中面对残余饲料独自沉思之老马。第三句字面意思说“哪里才能寻找到招贤的黄金台遗迹呢?”实际是借黄金台典故,写老马渴望寻求伯乐、贤才渴望寻求明君。下片写老马已无在空阔地奔驰千里的志向,白白地怀抱驰驱百年之心;老马与夕阳下的山影相衬,更显萧条衰飒。语意双关,亦马亦人,抒写得不到伯乐认可赏识的感慨。结尾以景结情,显得飘逸、空灵。
[思路点拨]
3.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B 项“如今却安于过着太平日子”错。汗血宝马之所以“闲过升平时节”,并非自己乐意,而是得不到机会去战场冲杀,所谓的“升平时节”只是统治者粉饰出来的太平。“安于”也不符合诗意。
4.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题干问的“用意”,即意图、目的。两词均属咏物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张词上片抓住“曾”这个关键字,可知今昔对比的写法,写宝马曾经勇猛冲杀、为国立功,如今却过着清闲生活;读注释可知“升平”实为当权者的粉饰太平。下片写骏马困于盐车,可知诗人对南宋朝廷浪费人才之批判。王词上片结合注释,着重理解“黄金台”典故;下片抓住“无”“枉”两字,写马亦写人写志,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参考答案]
3.B
4.①张词借曾经杀敌立功的宝马,如今却过着清闲生活,批判当权者不顾国家安危,一味粉饰太平;借宝马一日日老去,却困于拉盐车之粗活,大材小用,表达了对统治者浪费人才的抨击。②王词借黄金台的典故,写老马渴望寻求识人的君主;老马如今已没有了奔驰千里之志,曾经怀有的驰驱百年之心亦已成空,原因都是得不到伯乐的认可赏识,诗歌借写马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题目来源: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 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诗构思精巧,按时间顺序,最后描绘出五地望月生乡愁的图景。
B. 前两联是想象之语,写出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
C. 颈联运用比喻,赋予雁和蓬以孤苦凄惶的情态,揭示了零落之苦。
D. 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而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6 分)
[赏析]
本诗写诗人经乱之后对诸位兄弟姊妹的怀念。前两联从“时难年荒”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颈联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顾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尾联以“明月”点明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弟姊妹们,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手法、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思路点拨]
5.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B 项“想象”错。因战乱频繁,诗人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是现实生活,而非诗人的想象。
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并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共看明月应垂泪”两句是说,兄弟姊妹遥望明月,也会引起无限乡思;而流散五处的亲人们思念家园的心,也都是相同的。“但愿人长久”两句,“婵娟”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之意。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这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两首诗词均借明月寄托思念之情。不同之处在于“共看明月应垂泪”两句表达的是与兄弟姊妹无法团聚的伤感与思乡之情,而“但愿人长久”两句表达的则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
[参考答案]
5.B
6. 同:都是借明月表达思念之情。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愁绪与思乡之情,更显伤感;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祝愿对方平安长久,更显洒脱、豁达。
(题目来源: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 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①(节选)
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②。
海南仙云娇堕砌③,月下缟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此诗为苏轼于1094 年(绍圣元年)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写。②暾(tūn):初升的太阳。③砌:台阶。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前两句写梅花开放在荆棘丛中,朝阳映射明洁如玉,饱含作者的欣喜之情。
B. 诗人在歌咏梅花时,着力于正面描写和具体刻画,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个性。
C. 第五、六句写诗人酒醒绕树,对花妙意存心,却终而无言,表达深沉的思绪。
D. 第七、八句写诗人强作排遣口吻,独把清樽,对此名花,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8. 清朝評论家汪师韩称:“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两句非常“传神”。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6 分)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松风亭的两株玉蕊梅花。松风亭下,荆棘丛里,两株寒梅悄然开放。朝辉映耀其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仿佛海南神女驾着仙云降临阶庭,她身着白衣在月下轻敲房门。诗人不说盛开的梅花枝召唤自己,使自己破门而出,而是以“仙云堕砌”“缟衣叩门”的优美联想进行比拟,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和渲染,描写出一个梦幻般的优美境界。后四句由幻境回到现实。诗人“绕树无言”,思绪深沉,如有所悟,但终于无言。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于此朝日已升、残月未尽之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全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想象飞越。
[思路点拨]
7.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B 项“着力于正面描写和具体刻画”错。诗人歌咏梅花时,不是着力于正面描寫,而是着力于侧面烘托;也不是具体刻画,而是采取遗貌取神、虚处着笔的手法。
8.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这两句中,诗人运用想象,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和韵致;又想象梅花不是原地开放,而是驾云而来,并且月下叩门,想象奇特新颖,表达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7.B
8.①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把盛开的梅花比作素衣仙子,赋予梅花无限情韵,渲染了梅花的独特风姿,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题目来源: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 题。
唐河传·效花间体①
辛弃疾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
太狂颠。那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注]①花间体,指花间词派的创作体式。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兴起的词派,继承晚唐温庭筠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
的词风,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闺阁中的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上片描绘了梦境,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棹着小船漂行于千里春水之上。
B.“短墙红杏花”一句构景巧妙,短墙相隔,杏花半露,有含蓄内敛之美。
C. 傍晚时分,微雨零落,有村女折花而去,人的活泼、花的艳丽相映成趣。
D. 本词描绘了乡间风貌,词人赞美乡间景色之美,也批判了乡人“太狂颠”。
10. 花间体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本词效仿花间体,但又不乏豪放之风,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赏析]
此稼轩词效仿婉约词之疏淡清丽。上片先写梦境。梦中词人携西施,驾小船,乘风破浪,行于千里春水之上。以西施借指意中人。后写梦醒。醒来但见夕照村巷,红杏出墙,美景照眼。此处运用桃花人面交相辉映之法,“村巷夕阳”与“短墙杏花”交相辉映、互文见义。下片先写少女撷芳,人花合一。晚来小雨初过,岸边少女折花而去。“太狂颠”写出少女之活泼欢快。后写柳絮轻扬,春色无限,并回应上片春梦之迷离飘忽。梦与现实融为一体,轻灵洒脱,疏宕有致。
[思路点拨]
9.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项“也批判了乡人‘太狂颠”错。结合全词,此处并无批判之意。“太狂颠”描绘岸边少女折花而去的欢快活泼之态,并非贬义。
10.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语言风格。从花间体词风看,“春水”四句,言春水泛舟,梦中会艳。“梦携西子”写到女性形象,兼涉男女之情。“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三句写出少女折花而去的欢快活泼形象。“觉来”三句,醒来但见夕照村巷,红杏出墙;“柳绵,被风吹上天”,柳絮飘飞。词人选取红杏与柳绵这种意象,从描写的形象和选取的意象看,偏于闺情和柔弱,都符合花间派词的特点。从豪放词风看,“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描写春水泛舟的情景,境界阔大;“觉来村巷夕阳斜”,醒来无缠绵、伤感之意;“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描绘岸边少女折花而去,形象欢快活泼:这些都显示辛词格调高昂之风格,符合豪放词风的特点。
[参考答案]
9.D
10.①词人描绘了与西施泛舟春水的梦境、春日杏花开放的美景以及村女的形象,写到了男女之情、女性形象,本词所写的意象与内容都符合花间词派的特点。②在对此种景物和女性的描绘中流露出豪放之风,词中“春水”以“千里”来修饰,“柳绵”“被风吹上天”,境界阔大。写梦中与西施同游,醒来却没有伤感之情。写女性形象,没有写女性的服饰妆容以及悲伤之情,却写了女性折花洒脱活泼之态,格调高昂。这些都符合辛弃疾豪放的风格。
(题目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 题。
寒食①
陈与义②
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 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鸣声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 尾联化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诗人浓浓的感情。
12. 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赏析]
本诗写诗人寒食节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落寞空虚以及对故土的思念。前四句叙事写景,充满萧瑟、落寞之感。首联写自己简陋马虎地准备过寒食节,心情落寞地移席到门外水边,进行祛灾消祸的仪式。颔联写树木长出浓荫,花光照着田野,绿柳围绕村庄,家家户户过着寒食节,引发诗人被贬落寞不欢之离愁。此处以乐景写哀情。后四句抒发故园之思。颈联写佳节思乡。客居他乡,逢此佳节,诗人倍感孤单寂寞;闻黄莺鸣啭,诗人瞬间失神,恍若神游家乡。尾联暗中化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意:不知何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让诗人回到现实,心头涌起无限怅恨。
[思路点拨]
11. 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B 项“‘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草草”是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
12.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荫、鲜艳美丽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跹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
11.B
12.①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的悲伤之情更为浓烈。②陈诗以绿树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之情。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题目来源: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