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雪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综合病房 101300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研究认为,高血压疾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病情进展,可造成肾脏损伤,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该病的主要特征即患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与血管硬化形成密切相关[1]。在临床治疗时,不仅需要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同时需要配合日常调理,控制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在实际治疗中,由于患者健康意识不强,依从性不高,能够坚持规律服用药物及健康行为的患者占比较低,导致其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2]。因此,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健康宣教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提高其疾病认知,转变为不良行为方式,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在健康教育具体开展方式方面,知—信—行理论、信息—动机—行为模式开展较多,因此,本文以此为基础,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分析其对患者血压、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中国高血压预防及治疗指南》;(2)接受降压治疗;(3)认知行为能力正常;(4)病程≥12 个月;(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高血压并发症患者;(2)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血液疾病患者;(4)肝肾功能障碍患者;(5)沟通交流障碍、认知障碍患者;(6)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男24例,女27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4.49±5.79)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2.12±3.23)年;病情程度:1 级12例,2 级18例,3 级21例。对照组51例,男23例,女28例,年龄49~87岁,平均年龄(64.98±5.44)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12.65±3.76)年;病情程度:1 级11例,2 级17例,3 级23例。两组上述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介绍高血压相关知识,对药物知识、饮食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讲解,以口头讲解的形式为主,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强调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嘱咐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实施强化健康教育,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具体方法:(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收集并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其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认知程度、自护能力、心理状态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2)知识教育:为患者介绍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以及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影响;介绍高血压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为患者更新疾病信息;丰富疾病宣教模式,包括一对一讲解、集体授课、小组学习、微信群等,同时充分利用视频、PPT等形式,使患者能够从多渠道得到信息支持,增强其参与兴趣;为达到宣教效果,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应尽量采取面对面讲解的形式,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可多利用图文资料。(3)强化信念: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逐步了解健康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重要性,转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强化其转变行为方式的意愿;与患者充分交流,对负面情绪严重的患者,应多给予心理疏导及支持,解除患者内心的顾虑,使其建立保持自身健康状态的信念。(4)行为指导:合理控制饮食,限制脂肪、胆固醇摄入;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表,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注意补充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例如钙、镁等;强调吸烟、酗酒的危害性,例如饮酒会影响治疗效果,吸烟可加剧动脉硬化;嘱咐患者控制体质量,尤其是肥胖患者,应注意控制体质量增长;为患者制定运动干预计划,尽量根据患者的喜好、运动耐力选择,同时注重运动频率、强度的控制,保证运动安全;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嘱咐其遵医嘱用药,避免随意停药、增减药量、换药,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指导,学会如何监测血压,记录血压日记,晨起、睡前各测量1次,若血压控制效果不佳,可调整用药方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明显焦虑、担忧情绪的患者,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1.3 评价指标 (1)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健康知识掌握度:使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疾病概念、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并发症防治知识等,各项总分均为20分,分值越高,提示其健康知识掌握度越好。(3)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脑卒中、肌酐升高、心律失常等发生率。
2.1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2.2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概念、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并发症防治知识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度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1%(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高血压发生机制复杂,与高血糖、高血脂、年龄等因素均密切相关,且多见于肥胖、高钠饮食、高龄人群。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显著升高,而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显著升高[3]。因此,为控制心血管等并发症发生,需要规范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节。研究发现[4],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自我管理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但从整体上看,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控制自觉性普遍较低,且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健康行为较差,因此很难控制病情[5-6]。因此,为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及自我管理意识,需要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
研究发现[7],饮食、用药、运动、作息习惯均会影响血压控制效果,因此,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在常规健康教育中,主要以口头宣教、书面材料为主,针对性不足,患者重视程度、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高,很难从根本上纠正其错误认知。部分患者因对疾病、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治疗依从性不佳,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而在本文中,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在健康教育中融入了知—信—行理论,强调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强调通过了解疾病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强化健康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的转变健康行为[8]。一般认为,认知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多元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强调用药、饮食、运动原则,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强调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的意义[9]。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健康知识掌握度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应用强化健康教育后不但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使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更好。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强化健康教育后可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应用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血压控制,同时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