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023-07-12 07:54毛振鹏
商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

毛振鹏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青岛需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研究与产业化,积极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平台发展。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高风险、高投资、高利润的特点,科技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海洋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的活动,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高风险、高投资、高利润的特点。近年来,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领域。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提出在全球近80年海洋药物研发经验与成果基础上,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为目标,以海洋新药产品创制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发起旨在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序开发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计划,开启了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篇章。对于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产业:一是基因、细胞、酶、发酵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疫苗、菌苗产业;二是药用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微生态制剂药物产业;三是血液制品及代用品产业;四是诊断试剂,包括血型试剂、X光检查造影剂、用于病人的诊断试剂产业;五是用动物肝脏制成的生化药品产业。另外还包括海洋中药材产业。近年来,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既有“治已病”的药物(全球首款抗肿瘤海洋创新药BG136进入临床试验,抗HPVⅡ类医疗器械申请生产批件,今明两年将提报1-2项创新药临床准入,5项创新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推向临床研究,项目池储备项目达200余个),又有“治未病”的大健康产品(集中在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功能食品、海洋中药等领域,已上市新产品60款,在研储备项目86个),“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态势初步形成。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产业化是国际竞争的热点领域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加紧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研制新的海洋药物。据业内估计,全球可作药用的海洋生物达1000余种,海洋生物医药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欧盟推出“Pharma Sea”计划,美国推出 “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日本推出 “海洋蓝宝石计划”,英国推出 “海洋生物开发计划”,将海洋药物开发列为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大力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我国现代海洋医药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研发了我国第一种海洋药物PPS,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1996年,国家海洋“863”计划将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列为重点研究领域。在该计划的支持下,海藻纤维、海洋生物碱性蛋白酶、修复皮肤组织的“人工皮肤”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海洋“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建立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为主体,海洋生物医药消费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技术和市场瓶颈。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投入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科技文献研究表明,全球海洋生物医药科技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缓慢发展期(1963—1985年)、快速增长期(1986—2004年)和震荡调整期(2005—)。近年来海洋生物医药科技研究成果增长缓慢,这与海洋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遇到技术瓶颈存在着较大关系。另外,经济下行压力导致研发投入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呈现出“弯道超车”的发展趋势。《2018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相比2018年增长超过80%,已成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占据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优势。目前全球共16个海洋创新药被美国FDA或欧洲EMEA批准上市,用于抗肿瘤、抗病毒及镇痛等用途。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两个(PSS、GV-971)全部原创于青岛。青岛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医用材料研产水平全国领先,这也是成就蓝色药库梦想的产业基础。据统计,该领域最活跃的10个研究机构也多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如美国加州大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肿瘤研究所等。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即使在美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主力也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较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青岛、上海、厦门、广州4个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为海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上海充分发挥其在资本和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培育了多个拥有上千名员工的创新驱动型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其中上海绿谷制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药物所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海洋生物新药GV-971即将投放市场。

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研究与产业化

以化解和降低科技研发风险为重点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技术、高风险产业,科技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即使在美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主体也是大学和研究院所,只有少数医药企业涉及其中。这与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征密切相关。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正处于调整期,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例如超级计算机等,开始在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进行广泛应用,这也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时机。谁能实现突破,谁就能赢得未来。青岛应当积极引进和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通“发现-技术-工程-产业”成果转化的链条。当前,开发海洋药物产品正面临周期更长、成本更高、风险更难以控制的局面。国际上药物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而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这使得企业参与海洋药物研发转化的意愿不高。据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动能不足。应当围绕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加大对研究机构特别是企业科研平台建设,在小试、中试等环节给予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财政支持。同时,面向全球引进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科研创新团队。既要看得准,又要舍得投,还要等得了,建立健全容错机制,给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充分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加快完善促进海洋生物医药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市场体制机制。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树立市场化思维,突出企业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不断完善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PharmaMar公司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是一家专注肿瘤治疗的全球顶级生物制药公司,主要从事以海洋生物为药源的药物研发,致力于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拥有一支候选药物研发管线和强大的肿瘤学研发计划。2020年,该公司研发的新药卢比替定被美国FDA批准上市,适应症是治疗接受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其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与国外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究活跃度不高且力量分散,其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当大力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进行基础研究,补足原始创新的短板。鼓励企业积极跟踪国际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升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承载转化能力,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整合带动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行政许可“最后一公里”通道。

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平台发展

依托优势科技和产业资源,聚集海洋生物医药的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培育“创新驱动,内生式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应当依托产业和研发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从资源开发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通过规划布局高起点引导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配套机构向园区聚集,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药物和创新企业孵化器,及时跟进国际国内先进科研项目,提升产业聚合能力。加大创新平台的配套设施搭建,以成果转化为重点,推进人才智力、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等配套机制建设,打造集研发、生产、转化、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建成高标准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项目。

加快引进培育专业人才,培育源头创新动力。海洋药物研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层次的海洋药物研发人才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具有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及运营能力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比如在海洋药物领域,兼有药学、医学知识的研究人员很少,且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市场预测的人员更少,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人才紧缺。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瞄准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制品等重点方向和科学研究薄弱环节,积极对接机构和企业研发需求,引进培育专业人才。特别是要用好海洋经济“15条”人才政策,通过长短期聘用等柔性方式,引进中国医科院药物所等专家参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用足移民便利政策,制定人才引进的规划,积极引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相关人才平台,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完善工程化人才评价体系与绩效激励机制,设置创新药物研发青年先进典型团队。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行业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定体系,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生态,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骨干企业管理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通过薪资福利、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更多的人员留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人才的海洋生物醫药产业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生物动起来
海洋生物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