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艳林 包国莉 冯志
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共同事业。
减贫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全力推动落实全球减贫与发展倡议,以助力上合组织国家培育内生增长能力为重点,创新发展合作理念和方式,大力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进程。
2021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作出“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的重要承诺。6月15日至21日,2023年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在青岛成功举办,这既是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分享减贫方案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推进上合组织国家减贫与发展,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培训班学员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在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里、在村民们幸福的笑容里、在互动交流中的碰撞中,了解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探寻到中国脱贫减贫的致富密码。学员们与彼此以及培训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次握手,一次次问答,书写满满的课堂笔记,互留联系方式,这些场景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写下生动注脚。
命运共同体
日出东方,洒满金光。每一次日出,都将开启蓝天与碧海的重奏。这是六月的青岛呈现给世界最美的画卷。
6月15日,來自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的学员们站在奥帆中心的码头旁,他们举着手中的手机镜头,连连发出赞叹。蓝色的风景线被定格成手机相册里一张张画面:海岸线上高楼林立,海面上帆船乘风破浪,天海一色,万物生机勃勃。
他们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的70名学员,将在青岛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
在他们身后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场内,随着一场刚刚启幕的盛会,全球的镜头将再次聚焦在这座上合之城。
当日,青岛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暨友好城市论坛,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与会代表参会,大会主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推动友好合作”,扶贫减贫是会议的一个议题。
“6月15日是上合组织的‘生日。”上合组织副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在致辞中开宗明义: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不同国家交往、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之道。
这段致辞,不禁让人回望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国”机制,当时只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参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上海五国”元首会议上,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了该机制,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2年间,上合“朋友圈”不断扩容,各国在多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其中农业领域的交融是合作书册上的重要章节。
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与世界共享中国减贫方案,开放的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传递出一道铿锵的声音。
青岛市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6.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1年以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守住不返贫底线任务。2022年全市脱贫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6251元,同比增长18.7%,“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脱贫成效持续提升。
如今,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里传来回响。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瑞先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今天,我们举办2023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发展论坛及扶贫培训班,既是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分享减贫方案的重要举措。”
传播好中国减贫经验,讲好青岛乡村振兴故事,与上合组织国家间强化减贫合作、共同繁荣发展,青岛即将交出一份答卷。
40分钟的“拖堂”
“中国农机发展方向,正向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发展。”6月17日下午,青岛农业大学学术会馆内,一场学术报告会正在进行。除了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术院长尚书旗教授的声音之外,会场异常安静,只听见笔划过白纸的沙沙声,同声翻译下,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尚院长身后的大屏幕,浏览着一页页幻灯片所展示出来的信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精准农业应用与创新发展。
一小时的报告会结束后,学员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击鼓传花般接踵而来,会场的安静被打破,讨论与交流的氛围一时热烈起来。
“在农田灌溉方面,中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有学员站起身来提问。
“在中国的农田里,缺水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我们现在推广的是节水灌溉,有微喷灌溉、滴灌、渗灌等等,实现水肥一体化。比如我们在行间铺设滴灌带,一米长的滴灌带成本不到2毛钱,一亩地算下来花几百块钱。这几年节水灌溉材料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满足了生产需要,这些节水材料和方法都可以分享给大家。”尚书旗顿了顿说:“我本人还担任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主席、中国分会主席,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介绍大家,加入到这个组织里来。”
尚书旗所说的“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是非盈利性国际学术组织,目前该协会在全世界有10余个国家分会,并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他现场发出的“邀请函”马上引起了会场内一波热烈的回应,“这些先进的农机,对我们来说非常需要。”各国代表之间都在小声议论着。
亚美尼亚经济部农业加工司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接着提问道:“养牛业是我们国家畜牧业的主要分支,我们国家投资建设了一些青贮窖,对饲料的储存方法,我们一直在做探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青贮窖这样储存饲料的方法,在中国慢慢要被淘汰。把一个缺点放大来看,中国有的大型青贮窖深好几米,体积比这个会场还大。每次喂牲口的时候需要把窖打开,发酵是厌氧的,打开后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质。如果已经投资了青贮窖,就把它用好;如果再有新的养牛场,我的建议是用收获机打包的方法,在地里就可以完成压缩打包,便于使用。”
“您刚才讲到五年后,中国将实现农田机械化使用率达到75%,这是能做到的吗?”尚书旗讲课中一个小小的数据,被细心的学员敏锐地捕捉到。
“这个目标是保守的。”尚书旗坚定地回答道,他的信心来自一组数据:山东作为我国农机制造第一大省,农机相关企业数量达10万余家,涵盖了生产制造的7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产品,农机零部件产值全国占比达40%;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传统农机产业的基础上,制定了《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加快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两全两高”农机化。
交流中,尚书旗也坦诚布公地谈到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痛点”:“目前中国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还是比较低,打个比方,把小麦做成面粉能赚1块钱,面粉做成面包,能赚5块钱,我们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型,发展规划方面也要进一步谋划。”
大家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尚书旗以“中国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与精准农业”为题的报告会用时一小时,会后的探讨和交流“拖堂”了40多分钟,甚至在短暂的茶歇过程中,学员们还意犹未尽地围着尚院长继续交流。
“培训班代表们都是各个国家的专家和高级官员,他们的提问非常有针对性,这种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也深有感触。同天上午,他作了题目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中国经验》的报告,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演变、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中国经验的核心观点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取得的成效。
“山东是中国特色减贫模式的缩影,”刘新民以乡村振兴中的齐鲁样板为例,深入地剖析了很多减贫案例的框架体系,“就像建房子,先要搭建好四梁八柱。”
“中国对盐碱地的治理经验,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政府市长助理马鲁夫·塔什普拉托夫感触地说,“我们一直在跟盐碱地做斗争。” 王健林教授以《盐碱地综合利用——基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为题的报告会上,他听得十分入迷。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讲座太有借鉴意义了,很感谢中国能开放这样的宝贵经验。”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善峰以《中国城市融合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为题的专题讲座上,亚美尼亚经济部部长助理娜拉·玛尔季洛夏安记了满满几页的笔记。
“两天的学术讲座真是干货满满。”这是培训班学员们的共识。
被“围住”的技术专家
“在生态养鸡场里,是闻不到鸡粪的异味的。”6月16日下午,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冷建卫正在给上合国家扶贫培训班的学员们演示一套全自动蛋鸡养殖设备,“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自动完成日常给鸡喂水、喂料、捡蛋等所有程序。鸡粪还能落到运输带上,每天定时清理,大大节省了人工。”
看到全程智能化养鸡场景,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列宁区副区长艾扎达·朱努索娃马上和同事们交流起来,“这是我们需要的,这些设备我们可以直接引进。”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非常重视对鸡舍的建设投入。
“这样的鸡舍总共能养多少层?”学员们围住技术人员继续提问。
“目前能养12层,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 冷建卫话音未落,大家马上发出一阵惊叹。
“得益于智能化的系统,小鸡们可以在吃喝不愁、温度适宜的‘洋房中茁壮成长了。”
冷建卫继续介绍:“智能化的鸡舍养殖实行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信息化采集和动态监测预警,确保生产出的每一枚鸡蛋品质优良。”
学员们参观的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肉禽、蛋禽全套规模化智能化养殖装备,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通过翻译人员与冷建卫交流:“能留一下您的联系方式吗?” 冷建卫将公司的联系方式打在手机屏幕上,学员们围住他,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来。
本次培训班由山东省乡村振兴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青岛市乡村振兴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承办,培训班将现场教学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翻看培训班学员手册,几天的行程里,考察的项目颇具样本指导意义:璐璐农机装备、清原创新中心、沃林蓝莓果业、绿色硅谷科技园、海信研发中心、大河东社区农旅等。
“绿色铲草剂,高亩产作物的基因育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 在参观青岛清原创新中心时,亚美尼亚经济部农业加工司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和同事们议论道:“我们以后要和这家研究所加强联系交流。”
在参观过程中,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尔塔市市长米尔兰·热克舍诺夫一直举着手机录像,“想把珍贵的影像资料带回国分享给更多的人。”他称赞道:“这些农业企业生机勃勃的形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真是不虚此行。”
沉浸式游覽美丽乡村
6月19日,夏日的阵雨带来丝丝清凉,满载培训班学员的车辆行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远处的山脉在雨雾里隐约浮现,犹如一幅笔墨酣畅的水墨画。
“这里的蓝莓太美味了。”在蓝莓采摘园里,亚美尼亚经济部部长助理娜拉·玛尔季洛夏安打着伞穿行,兴致丝毫未减。挂着雨珠的蓝莓果实更加娇嫩可人,她竖起大拇指说,“我们国家种植有很多好吃的水果,但是没有种植蓝莓,这是今后可以探讨引进的品种。”
学员们随后参观了青岛沃林蓝莓的育苗大棚里,农户们正手持工具,在培养土壤里插苗,大棚上空高高挂起的一个牌子上,上面写着:温度20.7,湿度42.6等数据信息。
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蓝莓种植、收购、销售的综合化农业公司。全国约60%的蓝莓苗从这里走出,进口“浆果之王”实现本土化狂飙,有它的一份助力。
在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里,智能化的设施大棚也让学员们耳目一新。整栋玻璃温室占地5万平方米,红彤彤的西红柿生长在椰糠基质上,饮用着纯净水,气温、湿度、光照、水分都被严格控制到最适宜生长的状态。
学员们享受着采摘的乐趣,从高高架起的藤蔓上摘一个饱满敦厚的西红柿,轻轻掰开,晶莹剔透的沙瓤清香扑鼻。
亚美尼亚经济部农业加工司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向记者介绍,“我们国家也有对农民的扶持贷款,这些贷款做什么用呢?除了畜牧养殖,还有建日光大棚。”能看得出,他对这些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感兴趣。
“Tea!Tea!”在东麦窑村参观时,一杯杯茶汤明亮的崂山绿茶刚端上桌子,就引起了学员们的一阵赞叹,他们对中国茶饮早已有所耳闻。
清茶沁心脾,为培训班最后一天的考察行程,留下了一缕茶香回甘。
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亮带着学员们走上环山栈道,“我们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李书记介绍道,这座古老村落,位于崂山南麓,石块堆砌的渔家院落,淳朴民风与现代村落建设融合为一,别有一番景致,沿着栈道可以游览整座村落,俯瞰这座安睡在清流河海湾中的渔村。
小渔村如今名声远扬,“仙居崂山”主题民宿成为崂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每年约有4.5万名游客慕名而来,营业额可达4000多万元。它所在的流清湾片区更是将农文旅優势完美融合,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美誉。
6月20日,培训班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车辆在山海落日的余晖中驶离,一次沉浸式游览中国美丽乡村划上完美的叹号。
在七天的跟访中,很多学员向记者聊起了与中国的“情缘”——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列宁区副区长艾扎达·朱努索娃说:“2021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与青岛市结为友城。市区西部的邓小平大街,是比什凯克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第二大城市奥什的起始路段,该市将与青岛市就邓小平大街优化提升项目开展合作。”
亚美尼亚经济部农业加工司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说:“我的名字‘阿拉米扬,意思是阿勒山下的孩子,传说中诺亚方舟最后停泊的地方就是阿勒山。中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所以我们是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民间缔结友谊的同时,谋求共同发展的共识,使得上合“朋友圈”不断扩容。青岛目前已与上合组织12个国家的15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或确立结好意向,中国同上合组织有关国家正式结好的友城超过450对。
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共同事业。扶贫培训班只是上合组织国家合作中的一个缩影。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政府市长助理马鲁夫·塔什普拉托夫说:“伟大的丝绸之路传承着友谊,它连接着东西方。每一次上合框架之内的活动,都将促进古老丝绸之路的复兴,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