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雨
今年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培育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贵州省有哪些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特色食品?下一步如何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推动贵州省的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敖鸿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请介绍下贵州省食品产业现状。
敖鸿: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食品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重要抓手,采取省领导挂帅领衔方式高位推进,发挥比较优势,做足特色文章,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跨越。
一是食品产业规模总量快速壮大。2012-2022年,贵州省食品产业规模从700亿元左右增长到近2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税收陆续超过烟草、房地产、煤炭等产业,成为全省“第一税源”,带动130余万群众就业增收,为贵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贵州特色食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贵州省初步形成了白酒、辣椒制品、茶叶制品、发酵食品、豆制品、饮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贵”字号特色食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地位,推动酱香白酒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风向标。
三是食品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近1000家,贵州茅台酒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和国内首家千亿酒企,以茅台为引领的优强白酒企业舰队基本形成。此外,老干妈、贵茶集团等也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一大批国内食品行业头部企业落户贵州,推动贵州食品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记者:《指导意见》给贵州省提出了哪些发展建议?下一步贵州将如何推动食品产业发展?
敖鸿:《指导意见》明确支持贵州建设榕江水稻、遵义朝天椒、仁怀糯红高粱、刺梨、绿茶五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贵州辣椒制品、刺梨制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三大产业集群。
贵州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认真落实《指导意见》,顺应人民群众消费观念转变的时代趋势,加快推进贵州食品产业从发挥特色向生态赋能转变;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不断提升贵州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推动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走出大山、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一是深挖食品产业生态潜力。支持食品企业依托生态资源,开展原料示范基地、畜禽养殖示范场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稳定原料基地,深化原料的区域合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持食品企业聚焦青壮年上班族、“一老一小”等不同群体需求,做足绿色生态文章,创新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有机食品、绿色饮品、药食同源功能性保健品,推动预制菜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扎实抓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聚焦食品生产环节的短板和需求,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的加工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提升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
二是着力构建生态食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贵州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酱香白酒、辣椒、茶叶、刺梨、酸汤、天然饮用水等产业,赋予产业更多生态内涵,为全国人民创造更多优质的食品供给。针对各个食品产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分类施策、因业施策,持续巩固拓展酱香白酒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推进各类传统食品、特色食品产业走集群融合发展道路,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快把生态食品产业品牌形象树起来、市场化发展路子铺起来、龙头企业强起来、产业短板补起来,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整合和市场化竞争能力。大力培育优质食品企业群体,强化龙头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互补发展,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三是强化生态食品产业创新供给。加大产业新技术攻关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在刺梨、茶叶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酱香白酒、酸汤、豆制品生物发酵以及功能食品开发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新技术,赋予产品更高科技含量、更多文化内涵和更鲜明生态元素,以产品的高端化促进产业的高端化。推动生态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原料采收、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贯通,鼓励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柔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数字产线、无人车间、灯塔工厂,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更加重视行业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证龙头企业个性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现实成长问题。
四是全力打响优质生态“贵”字号品牌。坚持需求导向,发扬工匠精神,推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不断唱响“贵州生态美食品·吃出健康好味道”生态品牌。推进贵州酱酒、贵州刺梨、贵州辣椒、贵州绿茶、贵州酸汤、多彩贵州水等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同步做好优质企业“引进来”和生态品牌“走出去”这篇大文章,形成“头部精品+中坚多强+特色单品”的产品矩阵和品牌方阵,以品牌引领企业加快扩大市场份额。综合运用协商、舆论、法律等手段打击各种品牌侵权行为,指导企业通过品牌注册、标识设计、标准控制、使用授权等措施,完善品牌保护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