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阳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找新鲜的词语
读完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张老师指着黑板上四个带拼音的词语让同学们读: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读了几遍,张老师擦掉拼音后我们也能读出这些词语。我们很好奇,这些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张老师看出我们的心思,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让我们猜民族。
“女生身穿筒裙;泼水节——”
“傣族!”
“女性胸前挂着银色的项链、挂坠,男子外出时佩戴腰刀和筒帕——”
“景颇族!”
“头上缠包头,特别擅长做刀——”
“阿昌族!”
“女子佩戴腰箍,腰箍越多代表她越聪明能干,还会跳象脚鼓舞——”
“德昂族!”
教室里热闹无比。张老师适时总结:“不同的民族,打扮不同,服装绚丽多彩。”
阿昊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这些新鲜词语的背后,都有新鲜的事物呀。”
张老师说:“这个说法有意思!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的新鲜词语。”
三分钟后,有些同学等不及了,纷纷举起小手。
“坪坝”“凤尾竹”“绒球花”“孔雀舞”“太阳花”……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
“通过这些新鲜的词语,我们认识了一所学校,所以今后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新鲜的词语。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鲜词语背后的新鲜事物或词语本身的意思,还可以用新鲜的词语来描述熟悉的事物,给人全新的印象。”张老师的话让热闹的教室瞬间归于平静。
析新鲜的句子
“这篇课文中的很多句子也很新鲜呢。同学们,请读下面这个句子。”张老师一按,投影仪上出现了新的画面: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这个句子太长了,齐读了一遍之后,很多同学眉头紧皱。张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许多同学:“这个句子虽然长,但是藏着两支排得很整齐的队伍,每支队伍都有一个带头人,看出来了吗?就像放学的时候举着班牌的人,看出来了吗?”
“老师,我知道一支队伍的带头人。”阿昊站了起来,“是‘从字!大家看,三个‘从告诉我们大青树下小学里的孩子来自哪里——有的来自‘山坡上,有的来自‘坪坝里,有的来自‘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这个句子里藏着整齐的队伍,第一次看见,新鲜!”
张老师刚要竖起大拇指点赞,阿辰发言了:“我知道这句话中另一支队伍的带头人,‘有……有……有……还有……说明这个学校各民族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句子也很新鲜。”
就在全班同学为他俩鼓掌时,阿卓举手发言:“我发现这篇课文中还藏着一个个整齐的句子。我读给大家听:‘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领头的字是‘向,这也是一支整齐的队伍哦。嘿嘿,这样的句子也很新鲜。”阿卓刚一落座,同学们赞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他。
一向发言积极的玉昊怎么可能甘居人后。他认真地在课文中搜索,突然,他眼前一亮,马上举手发言了:“老师,我觉得还有一句话中也藏着整齐的队伍,更新鲜。我读给大家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不。说明同学们读得很好听,让周围的事物都沉醉其中。”
“同学们说得真棒!大家发现了吗?这些句子或者有着特别的句式,或者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充满奇特想象,带给我们新鲜感。”张老师的话让我们恍然大悟。
说新鲜的句子
“如果我们要向大青树下的同学们介绍我们学校的与众不同,应该怎样介绍呢?”张老师又抛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高大的教学楼 塑胶操场
亭子 水池 紫藤长廊
塑像 青青菜园
参考句式:我们的学校有……有……有……还有……
这可难不倒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流利!
张老师的问题可不会这么简单,你听,一道拓展延伸题来了,要求不仅说出“种着什么”,而且要注意词语的修饰,如果能用上修辞手法来描述就更好了。
青青菜园里有……
参考句式:小小的菜园里种着……种着……还种着……
这依然阻挡不了大家发言的热情,张老师的题目难度再次升级,要求用上动作、神态等写出一段话。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教室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在亭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在花壇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在操场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热情一旦被激发,真是如同上涨的潮水,无可抵挡。
“新鲜的词语,新鲜的句子,带领我们认识了特别的学校。课后,大家可以运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学习课文《花的学校》。同学们,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读更多的文章,了解更多的事物!”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起,张老师整理着书本,耳畔依然回荡着同学们对新鲜词语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