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乡村都加快了环境改造的步伐。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地域特色,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设计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赋予了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基于地域文化,针对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重要意义及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建筑空间;景观设计
在乡村建设中,空间的合理布局是基础。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在保证最基本的功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融入了地域文化,以突出特色,并且成为乡村建设中亮丽的风景线。基于地域文化进行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并非易事,需要设计人员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而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一、基于地域文化开展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
重要意义
(一)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生存面貌、情感及文化特色,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若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忽视地域文化的渗透,未做到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那么历史文化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是对社会群体公共利益、国家集体利益的一种损害。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将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面貌、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在建筑空间中,要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地域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这一独特元素、文化内容的再创造,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
(二)降低乡村建筑空间改造成本
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渗透地域文化,既能够将区域内的文化特色保留下来,又可以体现不同区域多样化的乡村风貌,使地域景观、地域习俗更加突出,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2]。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可应用传统工艺技术、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从而达到对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的。基于地域文化开展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可以现有的空间结构、建筑资源为基础,无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微调即可,这样就能保证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协调,效益更高。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可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价值,将地域人文景观更好地保留下来,在实现地域文化元素利用率提升的同时,达到空间改造目的。在维修、养护古建筑的过程中可加入一些新材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再创新高创造条件。这样,整体维修成本将大幅减少,维修质量能得到提升,建筑空间结构稳定性增强,还能延长使用寿命。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由20世纪60年代的糖厂改造而成,其设计以漓江为背景,以喀斯特地貌为大幕,经过重新修葺,摇身成为融自然工业与当地特色为一体且富有设计感的度假酒店,既充分展示了旧建筑古色古香的特色,同时改造中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以后反而成了当地的又一经济创收点(图1、2)。
(三)提升乡村建筑空间的地域识别性
乡村建筑空间地域识别性的提升离不开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的融入,这也是避免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出现同质化问题的有效方法,既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增强建筑的亲和力,又能够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建筑协调发展的理念,使建筑、环境完美融合。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建筑结构的整体风格识别性增强。当前,很多地区在基于地域文化改造乡村建筑空间,通过传统文化、地域元素的融入,为建筑增添一抹亮色。例如浙江金华塔石乡枫溪路改造时,为使建设空间独特性、识别性更加突出,以粉墙黛瓦为主要元素,将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来,增强了整个地区的识别性(图3)。除此之外,還有云南的傣家竹楼,改造时设计人员将传统竹楼的风格保留下来,使乡村居民居住时能够感受到归家的情感,更加亲切与柔和(图4),更好地达成了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目标。
(四)赋予地域文化新价值、新功能
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前提是对地域文化充分了解、深入研究,能够明确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3]。地域文化中包含着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保留下来的习惯,且每个地区都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极其丰富,要想全部应用到改造中不现实,而且并非所有地域文化均可以充分应用或者体现到建筑空间中。对此,需要对地域文化展开深层次挖掘,思考其更适合的应用形式,进而才能达成改造设计目标,展示新农村新风貌。有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例如碾盘、剪纸、刺绣、造纸、面具、风车、水车等,除了具备实用价值以外,还属于技术形式,在经过再次加工与创造以后,便能够展示出别样的风貌,应用到建筑空间将是一种创新之举。例如剪纸艺术,图案以点、线为主,以面为辅,富于变化,曲线流畅,形成造型简练、构图疏密有致的黑、白、灰对比的层次,更具装饰效果(图5)。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原则
(一)本真性
地域文化应用于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时应该坚持本真性原则。地域文化体现的是区域文化形态,展示的是具有特色的村落风貌,产生于一代代当地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时,应该尊重文化的原始精神,在展示这种精神面貌的同时将其更好地传承,不仅要保留地域文化的本真性,而且要将这种本真巧妙地融入设计中,使文化魅力充分彰显。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本质在于对原始风貌的挖掘、开发、保护,所以必然要遵循文化本真性原则。
(二)多样性
每一个地区都有极具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蕴含着当地人世代坚守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站在这一视角而言,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较为鲜明,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内容,综合性特点比较突出,属性、表达范式有所不同[4]。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要综合考虑多样的文化形式、内容可能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如果站在不同文化表达方式、内容的视角分类梳理地域文化,表达方式可划分为寓意性、具象性、语言性等,设计时要结合景观特色、设计要求,做到多种文化表达方式的合理应用,而非将地域文化简单看作某种符号或者某种噱头。
(三)传承性
不同村落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历史事迹也不同,设计人员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应该积极借鉴优秀方案,但不能简单模仿。改造设计环节,设计人员要对不同村落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特点展开深入分析,系统提炼及梳理地域文化,合理应用文化资源,借助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这一契机传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当地的政治、经济及自然环境,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所以地域文化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应用时也应该秉持发展的眼光,不仅要将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下去,而且应该基于新时代的新形势体现地域文化,采用新手段传承地域文化。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一)结合乡村建筑空间的实际情况,明确改造目标
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结合乡村建设、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改造目标,全面掌握地域文化特色,在现有建筑空间布局的基础之上,合理设计改造方案,以免盲目改造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在进行金华塔石乡枫溪路改造时为了保护当地文化风貌及文化特色,延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定位依然采用的是江南古建筑,整体空间结构在做到合理布局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传统建筑特色,在进行修复、维护的基础之上还原本真。为了保证效果,材料选择做了适当调整,基于性价比、质量的双重考虑,采取了一些替代材料,顏色以白色、青色为主。同时,在材料与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得建筑整体结构更顺畅,基于建设目标做好了相应规划,结合人流量、交通道路等情况,全面规划建筑分布。以乡村建筑空间的具体情况为重要依据,将改造目标明确以后,才能更加突出乡村特色,使整个建筑空间的地域识别性不断增强。
(二)中西文化相结合,彰显地域文化价值
中西方文化相结合是当前设计领域的创新思想,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在合理设计建筑空间的同时,采用更加新颖的形式表达地域文化,展示乡村建筑新风貌,同时体现时代特色。例如在泰安山脉民宅建筑改造设计时,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元素保留,材料方面以泰山砂岩为主,将其融入墙体结构设计中。在建筑空间内部,采用现代灯具完成灯光的布设,使得整个建筑极具时代感。空间中融合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将整个建筑物的审美价值大幅提升,使得景观的构造艺术性也更加突出,提高了艺术内涵与魅力。中西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当前在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常用手段,在体现地域文化元素价值的同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能够突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提高地域文化价值,同时体现高科技的优势。
(三)对地域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使用的材料通常都源于自然,生态环保,应用于空间构造中,不仅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充分展示了生态魅力,使得建筑和自然更加和谐[5]。在传统建筑建造中,就地取材的方法较为适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木质房屋等都极具地域特色,将这些传统建筑构造形式保留的同时渗透地域文化,再加上现代设计理念,能够将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完美呈现。例如泰安山脉宅基地改造中,设计人员便以石材砌筑为主,建设方法依然采用传统形式,使得墙体结构自然呈现石材凹凸不平之感,自然气息、乡土韵味更加浓厚。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对地域建筑材料的再次利用,使得建设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共存。
(四)地域性生活器具的角色转换
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器具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样也能够体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而且有很多器具非常美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为了能够突出乡土情感,可以适当融入传统器具,通过功能转换与创新,呈现地域建筑的空间美感。例如:在厨房中使用手工编织的篮筐,搭配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将草木扎成的扫把作为装饰品放在建造空间内,既可以使用,同时又与整个环境相契合,突出乡村氛围。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建筑材料、传统的生活器具都是地域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将这些元素应用到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中,既能突出乡村氛围,又能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达设计内涵。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将构建新的建筑空间,不仅具有基本的功能性、实用性价值,而且能使人们的体验感更加丰富,实现美观、情感的相互融通,与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目标相符,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传承、弘扬的创新之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文化内涵汇集之地,这里拥有灿烂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当前,国家采取了多种举措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同时也一再强调经济发展应该与文化保护共存。在加快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步伐的过程中,应该深层次开发及保护地域文化,以此为前提,打造人文环境、景观氛围和谐发展新模式,以地域文化丰富乡村建设内涵,借助乡村建筑空间改造设计这一机遇传承与弘扬文化,赋予乡村新的精神面貌,使每一个乡村都能够突出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于杭田.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以杭州富阳东梓关村为例[J].艺海,2023(1):84-87.
[2]樊宏乾,田宝川.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怀柔农家乐建筑空间改造设计[J].美化生活,2022(8):138-140.
[3]陈心怡.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瞿家湾镇滨水景观改造为例[J].工业设计,2022(5):137-139.
[4]唐海燕.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某村庄景观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2(24):168-171.
作者简介:
胡凯,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