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优化研究

2023-07-12 20:32田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交桥景观设计

田华

摘 要:立交桥下的“灰空间”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有重要的影响,其营造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形象的优劣。“灰空间”的合理规划不但可以丰富空间层次,而且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以“灰空间”为研究对象,选择立交桥空间作为载体,基于对“灰空间”概念的理解,对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景观设计问题,重点研究立交桥下“灰空间”的景观设计优化方法。

关键词:灰空间;立交桥;景观设计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城市立交桥似乎并不受欢迎,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立交桥像一张创可贴,糊在曾经完好的城市皮肤上。那么霸道,又那么自负。”即使它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但是阴暗、潮湿、脏乱等标签也一度难以从它身上撕下来。在一些大城市,立交桥空间占城市空间的比重较大,通过对桥下“灰空间”的利用和改造,强化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一、“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也称“泛空间”。灰色是一种中间色,由黑白混合而成,但非黑非白。引申到建筑和景观空间上,我们可以简单地以三种颜色区分空间的特征:黑色空间可以代表封闭的、有明确边界的空间;白色空间可以代表开敞的、无边界的大范围空间;灰色空间则是一种不完全封闭的、动态而非确定的空间,无法明确界定是室内还是室外。

“灰空间”作为一种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中间地带、第三领域,抑或是插入空间,使得建筑内外的边界模糊或消隐。其可以被理解为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合为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以及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二、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界定及空间特征

(一)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界定

立交桥一般是指为构建一定距离间的交通联系,或使原有的交通联系变得更为通畅,而在地面之上修建的桥梁。根据桥上的交通形式,立交桥可以分为轨道交通立交桥、公路立交桥、步行立交桥和建筑物间的架空走廊等。立交桥具有明显的点状或团状的空间形态,除立交桥的投影部分之外,由匝道或立交桥围合起来的空间也属于桥下“灰空间”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空间特征

1.派生空间

城市道路是为满足城市交通需要而形成的,当交通需求越来越大时,原来的平面交通不得不向立体化发展,立交桥由此产生,同时形成了桥下的“灰空间”。因此,相对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桥上空间来说,桥下的“灰空间”其实是一种派生性的空间,一般只是作为立交桥的附属存在。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利用的被动性。

2.边角空间

城市立交桥下的空间会由于净高较低(如匝道)、被路面交通阻隔等因素,与周边其他空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因而成为城市边角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

3.劣势空间

立交桥下“灰空间”的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劣势。立交桥下,日光受到持续遮挡,不利于大多数植物的栽培;桥面不断受到机动车的撞击,使得桥下“灰空间”的噪声高于其他区域;高速行驶的汽车排出大量尾气,使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空气污染愈加严重。

4.公共空间

一般来说,立交桥由城市有关部门或其委托的实体单位管理经营,桥下的“灰空间”一般来说也就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满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求。

三、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绿化设计盲目、滞后

首先,“见缝插针”的绿化设计是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绿化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视觉感受上来说是比较杂乱的,元素与元素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同时,这使得空间绿化缺乏韵律感,整个空间缺乏整体性,且没有变化,设计比较单一。当前,不少地区都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及风土人情规划当地的立交桥下“灰空间”绿化设计。

其次,以绿化为主的立交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在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面并不合理。绿化为主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占主体地位,植物的选择关系到景观设计的成败。目前,不少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的绿化情况是:第一,植物配置不科学。立交桥下的“灰空间”多为阴影区,但在植物的选择上,没有根据立交桥下的实际环境条件去选择植物。第二,养护管理不到位。在城市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立交桥下的植物养护管理工作,这样会致使桥下的植物只能保持刚栽植时的绿化效果,达不到长期的绿化效果。第三,选择植物时不考虑通行安全。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其体积会不断增大,如果后期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修剪,很容易遮挡驾驶员的视线,这样会带来行车中的安全隐患。

(二)人性关怀不够

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的规划中,一些基础设施配置不夠完善,特别是市民可去的一些桥下“灰空间”,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垃圾桶、休息座椅、公共卫生间等。即使绿化设计还不错,但若市民想在此休息,会找不到休息座椅,只能自带座椅。这样的空间规划无疑是失败的。

由于立交桥下的“灰空间”属于开敞式或半开敞式空间,且车流量比较大,所以产生的噪声会比较大,同时汽车的尾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去杜绝或者减轻这种噪声或者是污染。以河南郑州为例,北三环南阳路立交、金水立交、中州大道未来路立交、河医立交等立交桥附近多为住宅区,且居住密度比较大,因此附近的居民不得不忍受立交桥上的车辆行驶带来的噪声及污染。

四、城市立交桥下“灰空间”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一)花境微景观设计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缘地带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以宿根花卉为主,结合球根花卉、花灌木及一、二年生花卉等,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种植形式,表现花卉自然生长状态下的个体美和植物组合的群体美。花境设计是近年来大热的植物设计手法,其优势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植物构筑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即时效果显著,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可以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图1是重庆某立交桥下“灰空间”的花境微景观设计,采用“枯山水”园林造景手法,营造花境式生态微景观,在“灰空间”中营造景观效果,经济又实惠。在微景观的塑造上,除茶花、西洋鹃等开花植物外,还配置了石景、桩景。更特别的是,夏威夷椰子、龙血树、广东万年青等一些室内耐阴植物也出现在了这里。此外,铺设的白色海峡石营造出溪流景观的曲线美,草坪布打造出草地之绿,看起来就是一个山水微景观。

为满足多角度观赏需求,弱化立交桥墩的生硬感,结合实际,在桥下采用“枯山水”园林手法,营造花境式生态岛微景观,选择耐阴植物,既有美化作用,也解决了植物存活难题,形成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绿色带状公园的设计

打造舒适的可游赏式立交桥下“灰空间”,可提高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规划的满意度,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根据立交桥所在的位置,打造不同的游赏空间,要考虑立交桥附近的环境,以及居民到达桥下“灰空间”的便捷性。除了考虑桥下“灰空间”的附近环境之外,还要考虑“灰空间”的形态分布。

小游园一般是供城市中行人短暂休息的场地,也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形式,其面积一般较小,因此一般将立交桥下的局部空间规划为小游园。这种规划方式可以增强城市景观的局部效果,一般以点状的形式分布于城市景观设计中。小游园一般没有明显的游赏线路,在规划上没有过高的要求。

迈阿密的The Underline公园(图2)就是立交桥下“灰空间”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原本的桥下“灰空间”杂乱不堪,经过规划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经过改造,现在的立交桥下“灰空间”绿植茂盛,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空间。

(三)桥下停车场的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汽车数量猛增,致使城市内的停车压力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市区繁华地段,例如靠近商业区、写字楼的区域。但是,在市区建造大型的停车场会耗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及资金,这一想法显然不太现实。如果可以将立交桥下的“灰空间”改造为停车场来缓解停车压力,就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重庆嘉华大桥南延伸段改造之前,立交桥下“灰空间”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图3)。图4是改造之后的效果图,此方案是由重庆市设计院设计,充分利用了立交桥下的“灰空间”,设计了约1 100个桥下停车位。整个桥下停车场的长度约220米,宽度约70米,高度约22米。整个桥下停车场采用钢混结构框架,有3个进出口,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立交桥下“灰空间”改造为停车场的工程项目了。这样的桥下“灰空间”规划大大缓解了城市的停车压力。

(四)桥下商业空间的设计

城市立交桥一般呈线状分布,由一个个桥墩支撑,这样的空间结构会形成较长的桥下“灰空间”。根据立交桥线状的分布状态,可以将其规划为商业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购物街景。

将立交桥下的“灰空间”规划成购物广场,有利于桥下“灰空间”与周边环境进行联动,为城市居民的集中活动提供条件。桥下“灰空间”规划为商业空间限定了空间的围合与开敞,以桥墩与桥墩之间的空间为开间,以此为基本单元,店铺与店铺之间的连接形成连续的界面,能够实现桥下“灰空间”规划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如果是立交桥周边已经存在商业区,那么可以与桥下商业区进行商业交流,形成联动的商业区,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项目就是较为经典的将立交桥下“灰空间”规划为购物广场的案例。日本中目黑立交桥原本是长期闲置的狭长空地,全长大约有700米,经过规划设计后,打造了30家商铺,有书店、餐饮、服饰、花店等,形成了一个集餐饮与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商城。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有街区与新设商铺之间的节点联系。人们在这里可以共享想法、时间、空间,这里也成了日本中目黑高架下的一道亮麗风景线。

五、结语

立交桥下的“灰空间”是城市中的一种新型空间形式,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它的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形象。既然立交桥下“灰空间”的景观是一种城市景观,那么其也是城市街区的延伸与展示,时时刻刻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的规划会改变城市的物质空间,更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体现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并提升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饶鉴,余金珂.城市形象建构下的城市立交系统“灰空间”优化设计策略[J].建筑与文化,2020(3):131-134.

[2]林立,房启国.长春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公共性改造探索:以朝阳区立交桥为例[J].智能城市,2022(11):22-24.

作者简介:

田华,硕士,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立交桥景观设计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