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中的雀替装饰艺术研究

2023-07-12 14:43:07陈佳曼周艳萍胡蒙燕宏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5期

陈佳曼 周艳萍 胡蒙 燕宏宇

摘 要:雀替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特色建筑构件,在古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徽派建筑雀替的溯源出发,对雀替的艺术特征、題材进行分类,分析其美学、人文价值,并探讨了徽派建筑雀替发展与推广的困境。

关键词:徽派建筑;雀替纹样;建筑构件

徽派建筑不仅体现出徽州的文化特色,也反映出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在传统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设计十分丰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都能看到它们独特的身影。雀替的设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对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设计和使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一、徽派建筑中的雀替溯源

(一)雀替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有关文献记载,雀替最早发现于北魏云冈石窟中,在宋代被称为“绰幕枋”“替木”“角替”,清代称为“雀替”“插角”“托木”等。雀替的发展历程从宋元时期的简洁素雅,到明朝的流畅匀称,再到清朝的繁复华丽,它从一种仅仅满足结构功能的构件,发展成为一种极具装饰性的重要构件。宋代《营造法式》对雀替作了规定:“檐额下绰幕枋,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相间作沓头或三瓣头。”在《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雀替被解释为:“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构件。”雀替不仅仅是一种承重的构件,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艺术品,它给建筑增添了无限的美感。雀替的演变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通过对雀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演变脉络。随着时代的进步,雀替的用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它们的外观也因此而有更多新的样式。根据外观特征,雀替被划分成七大类:大雀替、小雀替、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以及龙门雀替。

(二)徽派建筑中雀替的形成

徽派建筑雀替随徽派建筑的发展而产生。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最为繁盛的阶段,在徽州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徽商在家乡大规模修建民居,使得徽派建筑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并且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雀替也被广泛应用在民居、祠堂、牌坊中。另外,徽州地区位于群山之间,境内山丘成片,加上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徽派建筑雀替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色。

从现存的明清两代徽派建筑的雀替中,不仅能够感受汉唐时代的古拙风格,还能够感受清代雕塑手法的精致巧妙。明代雀替的设计继承汉代画像砖的审美,具备粗犷、古雅的美感,多数采用平面浮雕,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略有夸张,强调对称但不失多样性。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设计和工艺变得越来越精致复杂,装饰技艺也在不断演进,从简单发展到华丽,从透雕、凹雕、线刻到多层雕刻,特色鲜明,给建筑增添一份独具匠心的美感。到了近代,随着绘画和社会的发展,徽派建筑雀替的雕琢呈现出较强的写实性,这使得作品的魅力有所降低。伴随历史的演进,徽派建筑中的雀替装饰构件的风格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与当时的建筑文化审美需求保持一致。

二、徽派建筑雀替的装饰艺术

(一)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艺术

首先是工艺类型。根据研究发现,徽州的传统雕塑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线雕、平雕、透雕、浮雕、圆雕等。徽派建筑雀替主要采用了线雕、圆雕以及浮雕的雕刻技巧。除了注重外观的精致外,还注意它们的实际功能性作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工艺都是结合使用的。

其次是造型特征。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特征主要分为小雀替和砖雕雀替。小雀替的出现使徽派建筑的梁柱结构力学构造和造型更加精美,它的尺寸小巧、精致,是徽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穿插于梁与枋之间的小雀替,与常规雀替类型相比体型较小。而从徽派建筑装饰工艺来看,砖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建筑装饰艺术。砖雕匠在质地细腻的砖上刻画器物或者花纹,这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汉朝的画像砖更闻名于世,后来这一手法在建筑中也有显著性体现,尤以徽州地区最为显著。汉代、魏晋、晋代战乱频生,局势动荡,因此需要建设楼房。而伴随着木结构建筑密度的增加,防火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考虑内容。居民在家家户户独立的院落之外搭建砖砌“马头墙”,这种建筑物形态既能阻隔火势扩散蔓延,又对防盗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砖雕雀替在传统徽州建筑中得到发展。

最后是色彩研究。徽派建筑雀替的色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材料的原色为基础,强调基于空间造型变化的简单光影效果,即朴素的色彩。第二类是利用施彩和鎏金对雀替进行装饰。由于受到徽派建筑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思想的影响,徽派建筑中的雀替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模式,这让雀替在徽派建筑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表达。

(二)徽派建筑雀替的纹样题材

根据实地调研考察与资料搜集得到,徽派建筑雀替的纹样题材主要包括植物花卉、祥瑞动物、人物故事等。其纹样基本都遵循明清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原则。

植物花卉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是较多运用的元素,人们常常通过植物的特性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古代徽州人非常注重家族人丁兴旺,所以在徽派建筑的雀替纹样中经常出现葡萄、石榴花、瓜类等寓意多子的植物元素。

在徽州传统建筑中,对于动物类的雀替纹样,通常会选择具有保护家庭、驱邪镇宅的寓意,并且象征着吉祥和财富的祥瑞动物。其中,狮子纹样的运用最为普遍。狮子既强大又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象征权力与地位,也象征着吉祥与平安。根据文献资料,最早进入我国的狮子是东汉时期安息国送来的礼物。同时,其外表凶悍而又庄重,是佛教文化的“护法兽”,深受佛教徒的喜爱,因此狮子形象也广泛应用于佛教的建筑和壁画上,甚至成为“镇宅神兽”。例如安徽博物院馆藏的狮子雀替,比例结构准确,造型生动简洁,在有限的空间内,形状不同、姿态各异的狮子与花纹布局适当,造型生动,雕刻结构分层分明,颜色简单但形式感丰富。禽鸟纹样也是徽派建筑雀替纹样的主要表现内容,通常有雄鸡、喜鹊、鹤以及在徽派建筑雀替中鲜少出现的凤凰纹样,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想。动物纹常与其他纹样搭配使用,且常被重点雕琢,布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十分醒目。

徽派建筑中还有较多以人物为主要纹样内容的雀替,其中不仅涉及宗教神话、戏剧文学,还有大量反映古代徽州人社会生活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雀替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多子、成功、富足、升官的渴望,展现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徽派建筑雀替装饰的价值

(一)徽派建筑雀替装饰的美学价值

几个世纪以来,经由古老匠人的精心授教,以及世世代代的流传,徽派建筑雀替已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独特的美感、精湛的雕刻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极具价值。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徽派建筑雀替纹样可以概括为线与面的结合。其中,线条的运用可以作为徽派建筑雀替纹样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即通过将雀替形状细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图案,使其更加生动、形象。采用物象化造型手法,可以将所要表达的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具象的元素或者抽象的元素来实现完美的结合。以草龙纹为例,它们的形态多变,灵动而生动,弯曲缠绕,线条造型更是给人律动和舒展的独特韵味。同时,徽派建筑雀替的设计呈现充分考虑了几何化艺术的特点,通过精巧的线条搭配,如疏密、繁简、对称、重复和曲直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通常来说,人物和动物是徽派建筑中体型较大的雀替的主要选择题材,在外观描绘方面,其强调神韵和动态,并大量使用提炼和概括的技巧。此外,背景简化也是徽派建筑雀替的主要造型手法,强调通过简洁的背景来衬托主体的细节美。

徽派建筑雀替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至今依旧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灵感来源。它们不仅可以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参考,而且还可以为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以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感、象征以及涵义。通过研究徽派建筑中的雀替,不仅大众能够从其悠久历史文化中获得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独特的工匠精神,设计师们也能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对徽派建筑雀替的深入研究,现代设计师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先辈们的艺术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而且还能够将其应用到自身的设计实践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启发,激励着设计师们在设计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二)徽派建筑雀替装饰的文化价值

徽派建筑中的雀替装饰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古建筑,还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折射出当时民众的心灵世界,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从装饰的角度来看,雀替装饰既可以粗犷,也可以细腻,更重要的是,这些雀替装饰反映出当时民众的文化信仰、精神追求以及情感寄托。雀替装饰在徽派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而且还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示建筑独特魅力的平台,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徽派建筑雀替发展与推广的困境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徽派建筑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和保护,让昔日精美绝伦的雀替艺术也重新焕发出光彩。雀替作为徽派建筑中极具特点的装饰性艺术构件,其继承与发展依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笔者经过深入当地考察研究,总结出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周期长

徽派建筑雀替的制作技术融绘画、雕塑技术于一体,要想学会这种技艺就必须经过长达1—3年艰苦训练,从基础绘画和雕刻的基本塑形,到细节的控制,进行漫长练习。笔者到当地实地调研时遇到的老师傅说:“雕刻这门手艺是要最少十年才能有所成就,不过如今也有兴趣爱好者前来学习,但是一般坚持不了太久便打消了这念头。”如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从前不同,难以适应雕刻这一需要长期沉淀积累的“工作”,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年轻人对雀替雕刻技法这一传统技艺缺乏兴趣。虽然近几年徽雕手工艺者和各界已经展开协作,但大都只是集中在体验式课堂中,并没有给徽派建筑雀替带来持续性推广。

(二)缺乏新生力量支撑

徽派建筑雀替多是在民居、宗祠及牌坊的梁枋上进行装饰,手工艺者常需要架梯子爬上爬下,劳动环境差,且做雀替时需砖雕木刻,手部亦经常受伤。笔者与当地工作人员交谈时了解到,“现有的房屋修缮量少,主要以村落祠堂和民居的雀替雕刻修复为主,且工作周期较长,一个项目大多以一季度为周期,属于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而年輕人很少从事这类工作,大都走出家乡,外出打工。目前仅剩下年龄稍长的工匠,更别说继承人接手,这就使得雀替雕刻这项传统技艺缺少新生力量来支持。除此以外,雀替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主要依附在徽派建筑装饰中,形式和题材早就定型,难以与当今生活融合,这就导致更缺少新生力量的支撑。

(三)传统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

在全球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这也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大众审美的变化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适应现在的大众需求,使其生存发展受到冲击。将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国家的一定重视,但仍未能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其中,许多青少年仍未能充分理解和接纳这一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这也使得他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仍未得以充分培养。因此,徽派建筑雀替的推广应尝试突破现有的形式,跟上时代潮流的旋律,让更多的新生力量认可与接受徽派建筑雀替文化。

五、结语

本文以徽派建筑雀替为研究基础,从其历史追溯、艺术特色、价值以及发展与推广的困境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详细描述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纹样题材等,希望能为徽派建筑雀替得到创新奠定基础,使得徽派建筑中的雀替以全新面貌呈现到现代生活中,实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陈松晗.雀替的文化寓意及其表达的泛灵论思想[J].建材与装饰,2020(14):168-171.

作者简介:

陈佳曼,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周艳萍,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

胡蒙,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燕宏宇,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