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节选)楷书创作研究

2023-07-12 12:21:43孙司邈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魏碑

摘 要:魏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门类。魏碑書法是书法历史中隶书转为楷书阶段的一种特殊过渡字体,为书法字体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从魏碑创作的发展现状、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原因、魏碑《画禅室随笔》(节选)的创作想法及笔法分析、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与创作的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入手,着重介绍运用魏碑中《李璧墓志》的笔墨技法,创作书法作品《画禅室随笔》(节选)的过程及结果。

关键词:魏碑;《李璧墓志》;《画禅室随笔》;楷书创作

一、魏碑创作的发展现状

魏碑书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文字的通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当代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楷书创作除了较为传统的唐楷外,魏碑现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进行书法创作。魏碑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较深的学养,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随着人们对魏碑创作的深入,对魏碑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魏碑的审美也有所提高。随着历史的推演、时代的发展,魏碑创作必然会成为人们书法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原因

(一)魏碑《李璧墓志》的艺术特色

《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笔法犀利,刀锋纵横,方折之处尤蕴斩钉截铁之势,刚毅中不乏飘逸、洒脱之雅致,同时具有《张猛龙碑》和《司马景和墓志铭》两碑的优点,被誉为习学北魏楷书的范本。《李璧墓志》不仅有强烈的粗细对比,而且有起收变化,每一个相同的笔画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使整幅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观赏性,字形的立体感较强,明确地体现出碑刻的厚重感。《李璧墓志》既不过分紧密,又不过分舒朗,而是因势留白,自然而又和谐。《李璧墓志》中的笔墨技法是人们需要学习并能应用在实际创作中的,笔者希望通过这次作品创作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璧墓志》中的艺术内涵以及笔法技巧,加深自身对魏碑和该墓志的理解,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画禅室随笔》(节选)内容选取的原因

《画禅室随笔》是明代董其昌所作的书法、绘画理论著作,共分四卷十五门: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中,“论用笔”与“评书法”两门是作者关于书学观点的核心部分。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其中的一些笔法、墨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绘画之中,对于书法作品而言亦有可取之处,可以让我们对于书法字帖、碑刻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深刻。这次创作笔者选取《画禅室随笔》中的“论用笔”后半部分内容进行创作。选取《画禅室随笔》的目的在于更清楚地理解董其昌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同时,也希望本次创作可以使更多的人对董其昌及其作品有所了解。

三、魏碑《画禅室随笔》(节选)的

创作想法及笔法分析

(一)作品创作的想法

作品形式对于一幅作品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幅作品来讲,好的形式能使整幅作品更加完整,审美价值也更高,因此好的形式对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本次作品创作的形式,笔者参考了很多展览的优秀作品,最终选取右侧写题跋、左侧写正文的形式来完成这幅作品。左侧用小篆写题跋更符合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正文魏碑的形式更加贴合,不会显得突兀。题跋下用小楷书概述《画禅室随笔》的主要内容,可以使观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创作内容。右侧用魏碑创作,字符大小不宜过大,更加贴合原碑帖。纸张选用了与碑刻相似的颜色,更加具有金石气,贴合魏碑的特征。整幅作品的笔法、墨法、技法和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与结合,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图1)。

(二)创作笔法结构

《李璧墓志》具有较强的魏碑特点,以内紧外疏、大小参差、欹正相生为其突出特点。首先,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体现出方圆兼备的效果,整体呈现出一种浑圆厚重的感觉。其次,在《李璧墓志》中,粗细对比十分明显,字与字之间、字的每个笔画之间都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最后,《李璧墓志》中字形方正,既有别于隶书的扁宽,又不同于唐楷的严谨,别具一番趣味。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发现《李璧墓志》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尤其值得学习与运用。

第一,结构内紧外疏。在结体上,《李璧墓志》中宫收紧,内紧外松,在书写之前要先区分出支撑主体的主笔,把握整个字的重心。整个字的主要笔画向重心靠拢,再利用向外分散的主笔将字势张开,使整个字呈方形结构。例如“登”(图2)、“处”等字,主要笔画向中心靠拢,利用主笔左侧的撇和最后一笔的捺将整个字势打开,使整个字呈正方形。再如“赵”、“起”、“远”(图3)等半包围结构的字,主要笔画向左侧靠拢,重心在整个字的偏左侧,利用最后一笔捺将字势拉开,字形舒展呈方形。

第二,大小参差。古人认为每个字的大小统一,会使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故而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字与字之间形成大小参差、高低错落构成的和谐势态,创造更高层次的美感。《李璧墓志》中每个字的形态相对方正,但是大小却有不同,形成强烈的大小对比关系。笔画多的字可以稍大一些但不松散,笔画少的字可以偏小。例如在笔者创作的这幅作品中,“为”、“学”(图4)、“书”、“处”等字笔画较多,与“入”、“此”、“人”(图5)等笔画较少的字形成鲜明的大小对比,但却能使作品整体和谐,更具艺术效果,符合《李璧墓志》的字形特点。

第三,欹正相生。字的美与丑可以通过字的结构表现出来,字的结构又通过点和线的组合表现出来。通过字的不同部分的摇摆组合,达到一种斜中取正的目的。这一特点在《李璧墓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原帖中“书”(图6)、“南”、“提”等字的错落关系运用到创作作品中“弦”“随”“颜”等字中。通过密集、穿插、搭接等手法,将每一笔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利用它们的错落关系使字形稳定。虽然单个笔画不是呈直线型的,但是经过每一笔的排列布局,字整体的重心还是竖直的。也有一些字的字形呈左高右低、俯仰之势,如“学”、“守”(图7)等字,这种势态也在这幅创作作品中体现出来。

第四,起笔、收笔富有变化。《李璧墓志》用笔夸张大胆,线条厚实,起笔、收笔变化丰富。每一个起笔都在为整个字的字形做准备,有的重入轻出,有的从左向右,一些甚至应用了篆隶藏锋的笔法,但是大多数起笔都是方形的。魏碑在篆隶笔法的基础上对中锋线条的呈现形态进行了改变,将以前的圆起圆收丰富成现在的圆起、方起、圆收、方收、尖收。《李璧墓志》中“文”(图8)字点画起笔重入轻出,改变了这个字的重心;“出”(图9)字中竖画运用方起笔,格外厚重,逐渐抬笔变轻,略微向左倾斜。

第五,折笔“斩钉截铁”。在《李璧墓志》中,特点极其明显的就是转折的处理方式,外方内圆是绝大多数折笔的书法效果,这一点相比于其他魏碑是非常明显的区分标志。在该碑刻中,不仅仅只有方转笔,而且还有少许圆转笔,达到了方圆兼备的效果。圆笔的使用更容易使作品之中夹杂些许婉约委婉的含蓄之美。例如在《李璧墓志》中包含呈方形的折笔有“因”(图10)、“里”、“门”等字;也有一部分呈圆形的折笔,如“郡”(图11)、“乡”、“邦”等字。笔画虽然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形态,使字与字之间存在变化,更加赏心悦目。

第六,提按变化。提按变化作为书法书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李璧墓志》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横画尤其是长横大多为由重到轻再到重,短横一般为由重到轻,并且每一个横画都带有一点弧度,体现出笔画的张力。例如原碑帖中的“张”“春”、“事”等字,每个字的不同笔画有着不同的形态,每一笔不仅起笔、收笔各不相同,而且存在的形式也不同,笔画相同,但笔法却不同,使作品更具有趣味性。《李璧墓志》总体上突出一个“险”字,但是用笔沉稳厚重,饱满有力,将各个特点完美统一。

(三)创作作品章法的布局安排

一幅好的创作作品不仅仅需要有深厚的写作功底,章法布局也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本次创作过程中,笔者选取小篆和王羲之的小楷书写题跋,因为正文书体中多处借鉴了篆隶的起笔,所以用小篆在章法上更加合适。王羲之的小楷娟秀工整,较王宠等人的小楷在形式上更符合这次创作的章法布局。最重要的是正文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的空间安排,不能过于紧密也不能过于松散,字距、行距之间的距离被长笔分割后,加强了字间、行间的联系,也使得空白处形成内外沟通。同时也要注意正文与题跋之间的间距,让作品的完整性更强。

四、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与创作的总结与反思

(一)魏碑书写的情感表达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北朝文字多刻于石,有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其中以北魏最精,称“魏碑”。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是我國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楷书刚从隶书蜕化出来,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成熟,但是这种“不成熟”的技法反而使魏碑更具有观赏价值,更具特色。

(二)创作的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的创作过程中,笔者不仅对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有所了解,同时对《画禅室随笔》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次创作,笔者对《李璧墓志》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其中的技法运用相比之前也更加熟练,但仍未达到十分纯熟的程度。同时,笔者对运用小篆书写题跋和王羲之的小楷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如苏轼所言:“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现如今笔者还仅仅做到了临摹字帖,并没有理解到书法家的精神内涵,这是笔者在今后学习中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改进的地方,需要通过在笔法、墨法以及章法布局等方面不断精进,争取早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叶子卿,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赵苗.魏碑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2-33.

[3]姚佳奇.北魏《李璧墓志》的书法审美特征及价值[J].中华书画家,2020(11):126-129.

[4]高波.《李璧墓志》的形式美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

孙司邈,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魏碑
魏碑书法的特点及表现
雨露风(2023年11期)2024-01-28 17:17:49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海燕(2021年5期)2021-04-30 04:40:06
魏碑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艺术品鉴(2021年5期)2021-04-23 12:42:34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名家名作(2020年6期)2020-10-26 02:17:00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书画艺术(2019年2期)2019-07-30 05:44:00
康有为“十美”审美观新解
西部论丛(2019年2期)2019-01-17 10:53:58
清代碑学创作研究
艺术研究(2017年2期)2017-07-26 14:40:03
魏碑的特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书法赏评(2017年1期)2017-02-13 21:17:46
打铁老太
故事会(2016年18期)2016-09-21 0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