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创作观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死亡情节的影响

2023-07-12 14:42:36耿明智
雨露风 2023年5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同时期中西名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同样表达了为爱而死的主题,两部剧都通过爱情故事揭露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残酷和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与虚伪,充分肯定了追求爱情是人的自然本性,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和美满婚姻生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两部剧中,死亡是实现悲剧和表达主题的一个关键情节,但两位作家对人物死亡的设置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代表正义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死亡而结束,体现了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必然胜利。这主要是受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创作观的影响,他生活在新兴资产阶级崛起、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的时代,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结局,莎士比亚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和对人性的禁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渴望。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它包含着新时代的希望。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约会和因爱而死,以及后来因爱而复活的故事,歌颂了人类的真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邪恶。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反映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在整个戏剧中,情感与道德的冲突不断尖锐。作者以至情观作为“武器”,使杜丽娘为爱情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始终在封建道德的范围内为人物争取更大的意志和行动自由。

一、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创作观

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人沦为上帝的奴隶,人性被吞没,一切都被宗教的外衣覆盖。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扩展到许多欧洲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运动,其形式是复兴辉煌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并表现出反对封建主义和反教廷文化的强烈倾向。14至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宣扬个人解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提倡理性和道德,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莎士比亚对世界的非凡洞察力,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以及他在戏剧作品中对戏剧形式的创造性运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有不同程度的现实内容,但以其普遍的人性而闻名。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与生活紧密相连。从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西方人重视人类本身,观察人类的活动,发现人类的秘密,观察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人文主义精神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灵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复杂、个性鲜明,其创作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的愿景。他能够理解并深切同情各种人物,熟悉人类的状况,能够以最佳方式表现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愚蠢,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和个性的重视。历史剧和喜剧作品突出了人们对理想的英明君主的渴望,歌颂了爱情和友谊,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个性解放和纯洁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悲剧作品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矛盾,让人看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时代的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和不可调和。因此,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

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大量土地的天主教会本身就是大庄园的封建主,它宣扬的禁欲主义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禁欲主义要求人们放弃物质享受,用灵魂征服肉欲。另一方面,在封建制度父权统治下,爱情没有自由,婚姻没有自主,所以反封建的斗争往往在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中找到突破口。中外古典文学作品在歌颂真爱时往往描写青年男女的叛逆性格,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会描写爱情和婚姻,以及这一主题在当时的反封建和反宗教意义。

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无论其结局是幸福还是悲惨,大都敢于为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奋斗,努力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奋力与封建恶势力作斗争,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纯洁无瑕的爱情揭示了人文主义者敢于冲破封建壁垒、追求理想爱情的蓬勃生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背景是16世纪的意大利维罗纳。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是这个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个家族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世仇。戏剧一开始就预示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个人的行动和意志不可能改变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两个家庭之间的家族恩怨成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关键因素。尽管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一个允许男女自由公开恋爱的时代,但家庭的恩怨成为两人爱情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羅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歌颂自由爱情的人文主义戏剧,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旧的封建意识进行了有力抨击。朱丽叶是一个勇敢、坚强、聪明的女人,当她的父亲凯普莱特强迫她嫁给帕里斯伯爵时,她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尽管他们的家族之间存在世仇。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喝下了假死药以逃避与帕里斯结婚。当朱丽叶醒来时发现她的爱人罗密欧已经服毒身亡,她再也没有活下去的欲望,最终殉情。虽然故事的结局很悲惨,但看似柔弱的朱丽叶却能为爱而死,为反对封建势力而死,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但他们的死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者正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与旧势力作斗争,他们取得了对封建势力的胜利。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这种时代的变化。《罗密欧与朱丽叶》用代表正义的男女主人公的惨死揭露了封建社会扼杀人性的罪恶,全剧节奏自然、明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者要求变革及自信乐观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当时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崛起。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莎士比亚试图表达人文主义的理想和这种理想的必然胜利。

二、汤显祖的至情观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控制最严酷的时期。封建道德通过政治权力获得了最高的权威,它以严格的教义秩序压制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妇女。在明朝后期,人们希望找到一条出路,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控制。随着李贽和其他心学思想家的出现,僵化的儒学终于被撕开了一条缝隙,让人们看到了个性解放的曙光。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试图摆脱严格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开始追求真正的生活和个性的自由。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写道:“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这里,他揭示了情与理之间的矛盾,汤显祖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道德标准,而“情”则是发自内心的爱憎和快乐的自发感受。中国传统思想要求用道德和理性来规范和限制人的感情和欲望,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针对这种思想,汤显祖明确提出:“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的起源,但其主要目的是解释“至情观”。这种“至情观”成为《牡丹亭》创作的主导思想,并深刻地表现在对中心人物杜丽娘的刻画和剧情中。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约会和因爱而死、后又因爱而复活的故事,歌颂了人类的真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邪恶。汤显祖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因残酷社会现实抑郁而死的杜丽娘复活了。她的灵魂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和现实世界的压力,恢复了自然的情感和青春的活力,更加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复活后,她实现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与她的爱人柳梦梅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杜丽娘是汤显祖最喜欢、写得最成功的女性戏剧主角。《牡丹亭》以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开始,以她获得个人自由和爱的婚姻结束,情感与道德之间的斗争贯穿始终。在古代封建中国,严格的妇女成年礼是妇女必须遵守的最高道德标准,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而获得的爱情自由,是汤显祖最高情感观的胜利。杜丽娘争取爱情自由的斗争成为《牡丹亭》的中心情节。

根据汤显祖的至情观,只有那些能够超越生死的爱情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有超越的层面,因此不必以性和物质为基础。这种情感排除了现实的和日常的内容,只能在超现实的梦境中得到满足。作者强调,这种发生在梦中的情感不一定是不真实的。汤显祖是一个重视人类自然情感的人,和杜丽娘一样,他热爱和珍惜人性,反对一切压制和束缚人类情感的道德规范。因此,在《牡丹亭》中,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与鬼沟通,能够超越生死,是不可遏制、不可战胜的,这也是杜丽娘从鬼到人转变的根本原因。虽然冥府判官也不理解杜丽娘因爱而死的原因,但他们还是宽容地允许杜丽娘的灵魂自由地寻找她梦中的情人。冥府的判官允许个人自由行动,满足人物的愿望,这与现实中不懂人情世故、摧残人性的道德社会形成对比,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杜丽娘不顾一切地深深地爱上了她的梦中人。梦中的爱情让她憧憬现实中的自由爱情,希望大胆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杜丽娘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实现爱情自由的集中体现。这与朱丽叶晚上在花园里望着月亮表达对罗密欧的感情是一样的。为了实现爱的自由,杜丽娘不顾父亲的训斥和母亲的劝说,到花园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一大胆的行为是一个少女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也是杜丽娘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升华。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梦想落空,杜丽娘因思念而病倒,抑郁而终。杜丽娘为寻真爱而死,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青春、幸福和生命被礼教扼杀的女性的饱含泪水的控诉。

杜丽娘所处的环境基本上是整個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她所生活的家庭是所有封建家庭的典范,因此,从本质上讲,杜丽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是一个被封建道德控制的无情的社会。作者通过她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一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牡丹亭》中,有生命的人最终因为现实世界中“爱”的不可得而抑郁而死。作者通过有情之人与无情之世的尖锐对立,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残酷。《牡丹亭》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主人公杜丽娘因爱而死的真挚爱情的歌颂,还在于它对封建道德所控制的无情时代的控诉。《牡丹亭》是以汤显祖的至情观为指导,以真挚的感情反抗封建主义的有力的批判武器。

三、结语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中西方悲剧作品的不同特点。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艺术在于主人公不顾挫折和痛苦,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奋斗,并最终解决所有矛盾。中国戏剧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提倡大团圆的结局。而西方戏剧推崇悲剧之美,悲剧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戏剧的最高荣誉。虽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实现悲剧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增添了大胆追求爱情并为之付出生命的典型形象,表达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的相同先进思想,成为那个黑暗时代的文明曙光。

作者简介:耿明智(2000—),男,汉族,山东德州人,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2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剧(2017年3期)2017-05-17 04:06:39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29:28
亲爱的,你太胖了
喜剧世界(2016年14期)2016-11-26 12:04:02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长盛不衰
南风窗(2016年22期)2016-11-02 19:43:31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登羊城劲刮浪漫“台风”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