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逢春》[1]是赵松庭、曹星创作于1979年的笛子独奏曲。乐曲采自昆曲音调,其中慢板部分的题材来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以昆曲过场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2]优扬雅致,委婉抒情,从压抑到舒展,赞美了兰花的清雅幽馨,以幽兰之逢春来表现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心境。该乐曲内涵深刻,以至于不同演奏者对作品的演奏有所差异,因而形成了多种演奏版本。赵松庭一版本较为传统,昆曲的韵味凸显。詹永明一版本保留了传统的演奏风格,但又结合了北派演奏特点。(赵松庭版本为最原始的演奏版本;詹永明版本根据原谱,在原谱的基调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演奏)。
一、灵活多变的运气技法差异
对一个器乐演奏者来说,演奏技巧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演奏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不同演奏技法的运用对于演奏者的二次创作所产生的风格韵味,对乐曲情感的表达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气、指、舌是竹笛演奏中三个最重要的技法,气息的控制在竹笛演奏中至关重要,关系着演奏者对音准、音色、力度变化和乐曲中情感的表现能力,是赋予竹笛以艺术魅力的重要一环。两位演奏家在音色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赵松庭音色较为细腻、平稳、柔和。而詹永明则更为饱满有张力,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不断变化,力度由弱到强,富有层次感、穿透力,音色越来越坚定。
竹笛演奏的气息技巧包括长音、气震音、循环换气等。气震音通过气的变化使音产生波动,包括快震、慢震、使用特殊的震音,不同的气震音会使乐曲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使竹笛的音色得以修饰。在该乐曲中詹永明较多运用气震音技法且振幅较大,气震音的运用使乐曲不单调无味,更有表现力。赵松庭运用较少,幅度较小。在引子部分,时值较长的音处,赵松庭运用幅度较小且振幅较为均匀的气震音,而詹永明则运用幅度较大的气震音,使得乐曲的情感表现更加强烈,更加具有叙事性。乐曲华彩部分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演奏家通过运用循环换气法使气息不间断地进行吹奏,使声音保持连绵不断,为了更好地体现乐曲多表现的内容,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两位演奏家在循环换气的运用位置上有些许差异。赵松庭在华彩部分反复第二遍高音结束的时候做出换气。而詹永明华彩部分从头到尾部使用循环换气法,淋漓尽致地将喜悦、激动的情绪表现出来。
二、细腻与豪放的音乐情感表达差异
该乐曲内涵深刻,不同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对于乐曲演奏时音乐情感表现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 如乐曲引子部分,该部分表现的是兰花在幽静的山谷中期待着春天的到来的意境。詹永明在速度上的安排较为缓慢,通过音与音之间缓慢的衔接速度以及将音时值填充并自由拉长的处理方式,将兰花带有哀怨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对于渐慢渐快的急缓对比上较为明显,让人明显感受到急切的情感。乐曲强弱变化较为丰富。演奏时多用明显的气震音,幅度大、震速快,凸显哀怨、期待的情感,使乐曲听起来更有表现力、充满画面感,仿佛有人在声情并茂地诉说着内心复杂的情感。结尾处,慢慢渐弱至音自然消失,给人一种仿佛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期待着接下去将诉说的故事,豪放却又不失优雅地表达着音乐情感。而赵松庭总体的速度安排较快,在乐句时值较长的音处多使用指颤音,指颤音与气震音的音响效果相比,效果不如气震音的明显,通过手指轻微地在笛孔旁颤动,幅度较小、较快,效果更为轻柔。赵松庭通过指颤音的运用,增加了乐曲的感染力,细腻地将音乐情感表达出来,从而不夸张地隐隐地去表达内心的哀怨之情并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又如慢板部分,乐曲前半部分旋律典雅,如怨如诉,仿佛在诉说自己的坎坷遭遇,后半部分表现春天即将来临,内心期待与喜悦的情感。詹永明的情绪力度变化较為丰富,总体速度变化不大。赵松庭情绪力度变化较为平缓,速度安排上第二部分较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赵松庭力度变化较小,起伏变化不大,作为曲作者,对于乐曲的内涵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认为情绪的表达不需要太强烈,通过较为平缓的旋律将内心郁闷之情表达出来。而詹永明在演奏安排上渐强渐弱较为明显,通过明显的力度变化来体现情绪强烈的波动,深刻地体现出了内心煎熬的情感特征。赵松庭在第二部分的速度安排较第一部分快,通过速度的变化来表达期待春天快要到来,幽兰即将重新开放的急切之情。
三、速度把控影响的演奏风格差异
竹笛的演奏风格、技巧与作品主要分为南派与北派两个大类。南派以曲笛演奏为主,音色较为低沉、柔和、细腻,演奏的旋律多为优雅曲调,具有较强歌唱性,笛身较长较粗。北派以梆笛演奏为主,音色较为高亢、硬朗,笛身较短较细。赵松庭与詹永明均为南派的演奏家。该乐曲是一首南派作品,赵松庭首次将北方的演奏技法融入该乐曲,使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除了南北派差异,演奏家在演奏乐曲时,对于乐曲速度的把控、技巧的使用、音乐的表达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演奏风格。赵松庭的特点是细致入微,委婉动人地演绎作品。在演奏该曲时,昆曲的韵味更为突显。没有过多添加装饰音,慢板部分体现出了乐曲温柔婉转、委婉抒情的曲调特征。其中擅长使用指颤音,将乐曲的慢板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手指富有弹性,通过手指力度表现出昆曲抑扬顿挫的特点。詹永明的演绎则较为自由随性,赋予音乐技巧感。在演奏时,南北技巧风格结合方面较突出,演奏速度较慢,善于使用气息的变化,力度变化较为明显,具有北方音乐的特征。
以演奏速度的不同对演奏风格产生的影响为例,乐曲速度快慢取决于演奏者的把控,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在速度变化上有各自的风格,表1为两位作曲家演奏总时长及各部分时长比较。
从宏观角度看,赵松庭的演奏总时长短于詹永明,两位演奏家演奏版本总体时长的安排相差45秒。具体而言,在引子部分两位演奏家演奏时长相差21秒。引子部分幽静而富有激情,速度较为自由,詹永明的速度较赵松庭的慢。赵松庭的速度总体较快,装饰音照常规速度进行。而詹永明总体速度偏慢,句与句中间的呼吸衔接较缓,每句速度也较慢。如引子开始部分,装饰音前倚音长较长,三连音速度较慢,每个音都拉得较宽,扩充了时值,更加体现出一种幽静空谷中期待春天到来的情感。
慢板部分两人的演奏时长差距较大,时差为27秒。詹永明总体速度比赵松庭慢,气氛更为庄重。乐曲慢板第一部分部分音色较为低沉,旋律典雅婉转,两位演奏家速度较为平均,相差较小。第二部分乐曲走向从低音区向高音区突进,赵松庭的速度安排较第一部分稍快,詹永明速度安排延续第一部分,无明显变快。在慢板结束部分两位演奏家的速度安排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赵松庭速度较为均匀,三连音部分速度没有变化,在三十二分音符处突快速度没有詹永明快。而詹永明在第三小节高音的时值拉得较长,使音乐线条变得很长,三连音速度较慢,三十二分音符处突快速度比较明显,八分音符自由延长较长,使其音乐表现更加有张力。
四、两个演奏版本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生活年代与人生经历
对于演奏者来说,不同生活年代、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对于乐曲处理上所产生的差异有着较大影响。
赵松庭先生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自幼学习竹笛、唢呐、琵琶等各种乐器,17岁时曾向昆曲艺人学习昆曲相关技艺,这也为后期的创作与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周总理曾用兰花来借喻昆曲,赵松庭引用昆曲元素,借兰花之意来缅怀周总理,创作了《幽兰逢春》这首曲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自己就像是那兰花一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重新绽放光彩,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和对于未来的向往。在乐曲《幽兰逢春》的演奏上,快板部分能明显感受到速度较快情绪较为激动,通过音乐能够感受到对于新生活即将到来的期待,以及内心那份按捺不住的喜悦。因为赵松庭自幼生活在江浙地区,生活环境小桥流水、楼阁庭院,所以演奏乐曲风格多婉转、优雅。又因有学习昆曲的经历,将乐曲《幽兰逢春》中昆曲的风格表现得十分到位。对于他来说演奏的不仅仅是乐曲,更是他对于人生经历的一种诉说。詹永明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自幼跟随赵松庭学习竹笛,在浙江歌舞团工作期间因在一次节目的选拔中发挥失利,使他认识到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也因这次契机使得他不断钻研并拥有较高的竹笛演奏技巧。他随团在江南各地巡回演出并仔细观察了解各地音乐特点,掌握各种风格韵味,并观察各地吹奏竹笛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各地各流派交流日益密切,他多次游访各地采访请教南北派多位名师,将各种演奏风格兼收并蓄。这一经历使得他将乐曲中南北融合的技巧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但因为对于昆曲学习经验较少,乐曲的昆曲风格韵味不如赵松庭凸显。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年代与经历,导致演奏者在演奏时风格演绎以及技法的使用都有所差异,是演奏版本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也在慢慢提高。现代音响技术逐步提高,人们欣赏乐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演奏技法所呈现出的音响效果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需求。为了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改变作品本身的风格,演奏技术随之逐渐提高与发展。与其说是发展,其实更应该说是在借鉴吸纳本有的一些精粹并不断地搜索、探究与创新。随着时代发展,演奏家们的往来越来越密切,通过走访交流发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并加以研究處理,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独有风格。演奏者的个人风格、审美观念以及对于乐曲的理解是乐曲二次创作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演奏家们在原有基础上注入独有的审美情趣并加以丰富,运用各自的审美眼光,对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在笛曲《幽兰逢春》的演奏上,曲作者赵松庭先生刚柔并济、深邃、细腻、柔美,音色委婉深刻,既有粗犷与刚劲,又有温婉柔美,刚柔相济,与詹永明演奏的情绪激昂、夸张、果断,音色更加饱满,有张力、表现力,而且强弱变化技巧突出,也抓住了原曲的神韵,体现了两位演奏家不同个人审美风格在演奏上所产生的差异。演奏家们运用个人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在音响形态上呈现的效果差异较大,演奏版本各有千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优秀演奏版本。
五、结语
《幽兰逢春》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竹笛作品,将“写意”的手法运用到作品创作中,是笛曲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竹笛独奏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詹永明和赵松庭两个演奏版本,发现二者各有鲜明风格,赵松庭的演奏刚柔并济、深邃、细腻、柔美却不失激情,而詹永明的情绪激昂、夸张、果断,并且在忠实原作品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了个性化处理,产生了带有个人风格的演奏版本。也能够感受到竹笛作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与多变的技巧。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演奏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演奏技术的提高以及个人和听众的审美需求是造成他们演奏中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探究其中的不同与原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演奏中发现不足,欣赏与借鉴其特点,并提升自己的演奏技能与音乐品味,将作品更好地演绎,使乐曲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简介:池乐易(199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型。
注释:
〔1〕赵松庭版本为最原始的演奏版本;詹永明版本根据原谱进行演奏,在原曲基调不变的基础上进行.
〔2〕张艳娟.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演奏与赏析:赵松庭作曲 李滨扬改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