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燕 靳东超 吴文新
摘 要:中华传统“心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以“明本心”“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为其内核。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内在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纪律观、集体观、实践观有着诸多内在契合,这为两者相结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文化上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实现了对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表达。共产党人“心学”内在包含了省思正心、身心一致、注重民心的修身要求,彰显了新时代党的理想人格形象。
关键词:中华传统心学;共产党人“心学”;党性修养;马克思主义表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1.013
[中图分类号]G122;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1-0090-06
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大理论命题[1]。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简而言之“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学、信仰之学,培育信仰永葆初心、遵循规范践行承诺、造福人民达成目标、不辱使命实现理想之学”[2]。可见,作为正心修身之统一的共产党人的“心学”,内在包含了省思正心、身心一致、注重民心的修身要领,在行为规范上要求严守党性规范、践行理想信念以及服务人民群众,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范性理论成果,是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表达。
一、中华传统“心学”的修身智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纲是中国儒家修身学问的高度概括,深刻塑造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基本内蕴。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索为人、齐家、治国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内容相当丰富,谓之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心学”在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要求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律观、群己观、践行观。
(一)自觉修身:律己自省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尤其重视律己慎独,省察克治,形成了一系列以反观自身,反求诸己为指向的思想与方法,使“修身”能够通过量的积累而实现内向提升。如《礼记·中庸》就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华传统修身智慧为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供了借鉴。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以君子般的自我要求严以修身,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懈怠;即便是处理细微小事,亦当慎独自律,严守本分。修身需要“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此为朱熹所主张通过修身以期达到的境界,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做到有所敬畏,无妄思、不妄为,在保持对道德崇敬的同时,力图实现身心合一与人格完善。“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传习录》),则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修身之道,即人应当经常对自身的所言所行、所想所念进行反省,在检查审视自我的基础上,将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治克服,遏制私欲的萌芽,不为其提供滋长与扩张的空间。
(二)践行修身: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还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如一,形成了一系列实事求是、笃信笃行的思想与方法,使“修身”能够达到质的飞跃而得以内外如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提出(尽管在此之前这一类似观点有着其他形式的表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得到众多理学与实学思想家的支持与赞同,并由后继者传承,将其内容与意蕴发扬光大。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国古代思想家正是在把握知与行辩证联系的基础上,把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作为修身的尺度规范,从而达到“诚”与“真”的境界。“君子”这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共同道德形象,并非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化的理想存在,而是往往被作为美善的意象投射于具体的道德行为,在孔子与其学生子贡的一次涉及“何以为君子”的讨论中,孔子阐明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观(《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所谓君子,正是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做到先做后说,努力做到诺不轻许、许之必做,即是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诚于中,形于外”(《大学》),真诚的内心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正是中华先贤所主张的修身者所期达到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修身:致良知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不曾忽视舍私为公,修己安人,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大局、奉献群众的思想与方法,使“修身”能够通过“致”的考验而得以外向延展。“致”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二:一是达到之意;二是“做”及推行之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心学”内修于心、外化于行的先河。孔子对于修养论提出了“仁”之思想,为其后继者孟子所传承。“仁也者,人也”(《孟子》),仁就是做人的原则,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人生正道。这就内在蕴含了人与人的关系思想,“仁”就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律”。所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有个人达到了自强的境界,才能普及开来,展现博爱万物的影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则体现了孔子的“心学”并不是泛泛而谈的冥想,而是立足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期望以君子之德行来教化天下百姓,改善整个社会之风气,具有强烈的内在主动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都是强调个人修身的成效正是依赖于对社会的奉献体现,“安百姓”始终是“修己”的目的與落脚点,而“修己”正是为“安百姓”而服务的方式或途径。陆王心学虽在孔孟之后,却是“心学”本体论之最早开拓者。比如陆九渊讲究“心即理”,欲修身,先养心,心为天地万物之主。“遇事只要来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传习录》)廓然大公之因公废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与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之舍己为公的行动价值可谓一贯。由此可见,不论是孔孟之修身,亦或是陆王之修身,皆体现了中华传统修身智慧,即个人修身不是为自身谋取健康、福禄或名利等私利,而是具有鲜明的服务社会、兼济天下、为公为民的价值导向。
二、中华传统“心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中华传统“心学”关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内在要求也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一)中华传统自律观与马克思主义纪律观之契合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自律观尤其强调律己慎独、省察克治,这与马克思主义注重自我约束、内在自觉的纪律观高度契合。中国古代士大夫注重个人自觉的内在修养,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也鲜明地强调勤省察而自我革新,于细微处严以律己。强调正是先验的道德纪律既存,反省活动才得以向着理想目标无限趋近,才得以始终保持与失德失序的言、思、行保持分野。這种推崇自我约束与革新的修身,说到底推崇的就是一种向善向美的道德纪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纪律是介于道德(内在的靠养成和直觉)与法律(外在的靠强制或暴力)之间的规范,既具有某种内在性、自觉性,又具有某种外在性、强制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4]77这就是说要在各种斗争中改造社会,更重要的是改造自身。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高标准在前,以德为先,既发挥道德感召力,又强化纪律约束力。”[5]在严明的、高标准的纪律要求以及道德感召下,人们的改造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内在统一和自觉统一,主张将其外在性转化为内在性、强制性转化为自觉性。这种转化与中国古人的修身自律有相通之处。中国古人对于行为规范的最高追求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切自然而然。马克思主义纪律观还将“修身”的主体由个人扩展至一个组织即共产党组织,主张“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6],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可见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自律观与马克思主义纪律观不仅在世界观层面强调“省察克治”“变革自新”,在方法论层面也存在高度契合的道德规范与实践要求,其认识与实践皆指向“修身”“自我变革与完善”这一理想目标。
(二)中华传统践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契合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践行观尤其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如一,这与马克思主义注重以行践思、知行结合的实践观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改造客观世界出发展开理论阐释,是认识论、价值论意义上的实践观。中华文化的践行观是从改造个人的自我心性,即从道德修养意义上进行理论阐释,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践行观。然而,两者的差异并未否定其内在的契合,两者实际上是内圣实践与外王实践的互补相成、相类相通。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阐明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还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期在思想与行动上“志于君子,期于圣贤”,通过“言行一致”求修身之真,通过“身体力行”务修身之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服务于实践,主张掌握先进的理论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其变为客观现实,以实现对现存世界不合理现状的否定性变革与批判性改造。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践革命运动。”[7]要做到正确的实践,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学习和修养。所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140,就是马克思对实践作用的突出强调。
可见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践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世界观皆实现,强调“以行践思”“知行如一”,两者在方法论层面皆指向“修身”“自我变革与完善”这一理想目标。
(三)中华传统群己观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契合
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群己观尤其强调舍私为公、修己安人,这与马克思主义注重集体主义、舍私为公的集体观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舍私为公、修己安人”视为修身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中国古人的修身观已不再局限于内在的自省维度,而是扩展到一个人对待外在人物、事物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舍私为公,修己安人”,是古代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于道德领域的投射,是古代修身智慧对美善理解的具象化表达。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在马克思主义集体观视域下,虽然集体由个体组成,但个体对集体的依赖性,以及集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证自明的,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与他人交往,以及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只有在集体中,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才得以保障,“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44。个人发展要兼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且应将个人利益符合统一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了助推社会历史进步以谋求个体的长远利益,个人必要且应该将集体利益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可见中华传统修身智慧的群己观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在世界观层面皆强调“修己安人”“舍私为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方法论体现着鲜明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围绕群体本位建构修身方法,“从价值取向来看,二者都认同集体主义或群体本位;从相互关系来看,二者都认同群己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10],两者在实践追求上高度契合,其认识与实践皆指向“修身”“自我变革与完善”这一理想目标。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达:共产党人“心学”
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心修身之统一”的共产党人的“心学”,于修身的自律维度,要求严守党性规范,做到“不忘初心”;于修身的践行维度,注重坚定理想信念,做到“身心一致”;于修身的群己维度,强调服务人民群众,做到“注重民心”。
(一)在“省思正心”中永葆先进本色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主张“律己慎独,省察克治”,这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的内在本性高度契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将优秀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变革主客观世界的强大实践力量,以刀刃向内的态度和决心进行自我革命,在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中巩固与保持党的先进本色。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做到清正廉洁。习近平强调,“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11];“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12]。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强调作为修身主体的人的自觉,自觉反思作为一个平凡人经受得住道德考验的韧性与觉悟,自觉衡量自身与“圣贤”“君子”这般理想人格的道德距离,在这两个自觉耦合共生中,达到完满、美善的修身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理论标识之一,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即在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及认识能力进而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人的能动性实践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马克思主義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将共产主义变为现实。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做到舍我其谁。“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愧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无愧为致力于推进历史进步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锤炼党性修养、加强党自身建设的生动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同一切消极因素作顽强斗争,“以主动、彻底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方式促使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13]。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刀刃向内,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明纪律,保持自我革命定力,把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在反对和遏制“四风”中,按照党规党纪时常审视、严格要求自身,弘扬自我批判精神,以坚强的意志抵制诱惑,在自我锤炼中诠释中华风骨,在“省思正心”中永葆先进本色。
(二)在“身心一致”中践行理想信念
“志于君子,期于圣贤”“内圣而外王”是中华修身智慧的价值追求,围绕臻至于美善道德、完满于理想人格,中华古代先贤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形成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超越资本逻辑与私有制度而实现共产主义,克服阶级剥削与异化劳动而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与使命归旨,服务于理想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相应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指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所强调的“正心诚意,知行合一”,并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将其创造性发展为“在真学真信中筑牢纯洁信念”的话语表达。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强调,“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14],“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15]518。马克思强调哲学的目标旨归是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其内在要求便是知行合一。恰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9]66。可见,一种信仰真正的内容,是使它得以表达的行为,而不是其理论本身。一个人,尤其是集体中的人,其真正信念或原则的表达形式就是实践,言行是信仰的真实表征,也是信仰的检验标准,理论与实践是同一的,或者说在应然的意义上两者是同一的。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坚定知行如一。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要以“刀刃向内”之决心、“壮士断腕”之勇气,将党的自我革命贯穿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推进党的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尤其是在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设与增强理想信念,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培养臻于“忠”“诚”兼备、内外如一之理想人格等方面,不仅是延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精髓的使命呼唤,更是与时俱进完善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时代要求,需要知行如一,有效推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关涉理想信念层面进行自我革命的伟大创举,“本质上是自我革命的具体彰显,旨在深刻反思‘我是谁、精准定位‘我在哪、逐本溯源‘为什么要出发、展望未来‘要到那里去的问题”[16]。新时代开展党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目标归旨,与共产党人的‘心学的自我要求具有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在“身心一致”中筑牢理想信念,通过加强党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增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本领,达到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修为与境界。
(三)在“注重民心”中牢记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其目标归旨与价值主轴皆表现为鲜明的人民性。以“舍私为公,修己安人”为价值标准的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分野于以服务上层社会为导向而脱离群众的空谈说教,亦区别于以得道成仙为目标而脱离社会的个人修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于服务奉献、践履使命中吸取加强党自身建设的经验,于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中检验党自身建设的成效。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务实为民、博施众利的实践中赋予“舍己为公、修己安人”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崭新时代内涵。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5]16-17,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5]33。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公”之所谓,就是“大局”之所谓,就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勇气与底气之所谓。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心学”出场,就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原则坚定不移的重申,就是答好时代答卷的历史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阅卷人与评判者,“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7],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为人类社会谋大同”的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系。由此,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不忘初心”必然要“注重民心”,而“注重民心”则要求党在保持忠心、坚定信心、坚守决心、贯彻廉心的自我修身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与德性。
修好共产党人“心学”,要牢记初心使命。着眼于当下的客观实际,在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征程中,坚持党的初心使命至关重要。唯有不忘初心,正己心,守公心,发挥人民公仆的奉献服务精神,才能在人心向背中赢得民心。这既需要广泛听取民声,汇集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诉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改善民生,又需要听取民声民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固本则元培,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保持党的初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养实践,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大局意识、奉献精神、服务本领,在服务奉献中做到“修己安人”,在厚植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践行使命初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 吴文新.共产党人的心学:致党性——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学[EB/OL].(2019-03-03)[2022-
02-01].http://www.kunlunce.com/llyj/fl1/2019-03-
03/131561.html.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本书编写组.坚持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目标任务不动摇: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7]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张峰,刘璐璐.马克思主义群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群己观的融通[J].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2019(2).
[11]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45.
[12] 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
[13] 彭莉,张志勇.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自我革命的四重逻辑[J].领导科学,2021(17).
[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6.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 李建軍,张文龙.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出场语境、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理论视野,2020(5).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责任编辑:祝远娟
收稿日期:2023-0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KSB045)。
作者简介:王久燕,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靳东超,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吴文新,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