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皮肤病初探

2023-07-12 15:12:10姚再业陈昕月郭金孟杨鑫源杨欢崔天琪欧阳晓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皮肤病

姚再业 陈昕月 郭金孟 杨鑫源 杨欢 崔天琪 欧阳晓勇

摘要:气机升降失常是皮肤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皮肤病虽发于体表,其根本与人体气血、脏腑均关系密切。从气机升降理论出发,通过对气血升降的调节治疗皮肤病,对丰富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和拓展诊疗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6-0100-03

皮肤病患者因瘙痒、疼痛、损容就诊,其常伴有汗出异常、口干口苦、胁胀腹满、二便失调等症,女性患者还可能伴月经失调等。导师欧阳晓勇指出:上症皆与升降出入失常相关,治疗除改善患者皮肤症状外,更需从整体辨病辨证,调畅气机,使气血升降复常,津液出入开阖得当,如此可巧愈顽疾。现将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气机升降理论的溯源与含义

“河图”“洛书”按方位布阵和数理顺序阐释的“左升右降,左旋运动”自然运动规律,被认为是气机升降理论的源头[1

氣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起源于《黄帝内经》[2,《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顺应天地之气机升降则有动静变化,万物得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可见《黄帝内经》将“升降出入”作为万物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导师欧阳晓勇基于此认为:“升降出入”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若升降出入失常,则阴阳反作,形神无存。

《脾胃论》将《黄帝内经》中的升降理论作出进一步发展[3,指出“脾胃是元气之本,升降之枢。”作为枢纽之脾胃若升降如常,则全身气机亦可调达。脾主升清,脾阳升发,则元气上达;胃主降浊,胃阴下沉,则糟粕下行。

黄元御开创“一气周流”理论,于《四圣心源》载:“脾升则肾肝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旋,降而化水。”指出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升降之枢纽在土。天人一也,人之先天元气可推动后天脾胃之气运动,脾胃之气的升降可带动肝、肾、心、肺之气左升右降,形成“一气周流”之循环[4。其在李东垣的基础上阐述了脾胃如何在气机升降中发挥枢纽作用,以及五脏升降运动之基本规律。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身之气化,原左升右降。”[5其汲取前人经验并结合天人相应理论,延伸出了人之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亦为左升右降。

基于先贤诸多论述,笔者认为若人体气机调畅,升降有序,则精、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散布,脏腑、经络得其所养,平衡协调,阴阳和合。若升降出入失常,则气血不畅、津液失和、神机失养、百病丛生。

2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认识皮肤病

2.1  从气机升降理论探析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2.1.1  气血失调  人体气机运动中,气与血关系密切,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行则血行。若气血运行失调,气滞则血行不畅,血瘀则气行受阻,气机升降失常,气与血代谢障碍,运行异常,难以抵御外邪、濡养皮肤,外邪侵袭肌表,肤生诸疾。

2.1.2  出入失常  水谷得入,糟粕得出,此为出入平衡。升降出入失常表现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临床患者若见纳差、便秘、小便不利、汗出异常者亦属出入失常。纳差、腹胀致饮食水谷难入,泄泻则使精微物质未能吸收,二者均可导致气血生化乏源,皮肉失养;便秘、小便不利则使糟粕难以排出,郁而化热,成积蕴毒,出入失常,发为皮疾;若汗出过多,则耗伤卫阳与营阴,玄府开泄,皮肤难抵御外邪;汗出过少,则玄府郁闭,气血津液失布,皮肉孔窍失养,久之皮肤粗糙、干燥,甚则状如鳞甲[6

2.1.3  三焦不畅  三焦为气血精津升降出入之通道,既可通行诸气,又能运行水液。若三焦不畅,则精、气、血、津液之通行皆受其扰,气机不利,水液布散失常,引起肌肤失养,皮肤干燥脱屑或皮肤肌肉肿胀。

2.1.4  脾胃不和  脾胃为水谷升降出入之枢纽,脾升胃降,则肝肾之气得升,心肺之气得降,气机条达,元真通畅,五脏安和。若脾气不升或脾虚气陷,则气血精微难以上布,肌肤失养;若胃气不降或胃气上逆,则饮食水谷难以腐熟,甚则出现呃逆、呕吐等症,糟粕难以下传,致五邪内生,肌表受扰。

2.1.5  木失调达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若肝木失于调达,致肝郁气滞,则全身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口苦、胁肋胀痛等症。肝亦主藏血,有濡养形体官窍之用,若气机失调,则其藏血功能亦受影响,难以发挥滋润濡养作用,皮肤失其所养。

2.1.6  水火不济  水火一般指肾水与心火,气机升降失常,则肾水难以上济心火,致心火上炎,灼伤口腔黏膜,头面皮肤受袭;心火不下温肾水,致肾阳不温,易出现手足皮肉厥冷,甚则出现冻疮、脱疽。

2.2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索皮肤病的诊治思路

2.2.1  治皮肤病之关键,在调节气机升降  前人多从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滋阴助阳等方向论治皮肤病,究其本源,治疗关键点在于调节气机升降。气机升降失常,则气血失调,气难以发挥推动、防御的作用,致风、湿、热等外邪直犯肌表;血则难以发挥滋润、濡养作用,致皮肤失养。脏腑升降异常,则脾胃运化功能首当其冲,致使后天之本生成无源,皮肉亦失所养。此外,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之中轴失衡,则心肺、肝肾之升降皆逆乱失序,致水火上下不济,肝木失于调达,元真不畅,五脏失和,百病丛生。

导师强调药为方用,方随法出。调节气机升降,常用方剂如四逆散、逍遥散等,可调理全身气机,使气血升降如常;升降散、半夏泻心汤等,可使中焦脾胃升降有序,以助力中土之枢轴作用;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使三焦得以通畅,精、气、血、津液运行得当;导赤散、肾气丸、潜阳封髓丹,可滋肾水,降心火,并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水火相济。常用药对如川芎配牛膝,一升一降,调节气血升降效佳[7;角药柴胡、牡蛎、龙胆草,升肝气,降胆气,使肝胆调达,疏泄得当;角药黄芪、土茯苓、刘寄奴,升清气,降浊气,常用于皮肤疾患久不愈,损及脾胃,湿热下注之证;黄芪、三棱、莪术,气能行血,血可载气,调理气血升降,常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2.2.2  治皮肤病之巧妙,在调治出入开阖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出入开阖失常,则致精血乏源,皮肉失养;或糟粕难出,内生五邪,皮肤受扰。治疗皮肤病,若配合对出入开阖之调节,常收效显著。导师常用药对牡蛎配升麻,一收一散,一降一升,既调腠理,又疏气机,常用于阳虚气陷,皮肤瘙痒等证;角药黄芪、麻黄、红花重在疏通玄府,常用于汗出不畅、玄府郁闭之证;枳实、厚朴、大黄即小承气汤,常用于中焦气滞,大便秘结,郁而化热,熏蒸皮肤之证。

3  典型病案

陈某,女,27岁,2022年3月11日初诊。主诉:面部红色丘疹、结节反复6月,加重1周。患者6月前无明显诱因于面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伴少许脓疱、结节,反复发作,时轻时重。1周前因食辛辣之品后上述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颊、额部泛发红色丘疹,部分呈小脓疱、结节,伴轻压痛,皮损左轻右重,无明显口干口苦,纳眠可,小便黄,大便2日1行,月经尚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诊断:粉刺,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消疮。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15 g,野菊花15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15 g,紫背天葵子15 g,牛膝30 g,牡蠣30 g,升麻15 g,皂角刺20 g,蜈蚣1条。4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剂2 d。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每日2次。火针治疗1次。

2022年3月21日复诊,患者诉经过上述治疗后,面部丘疹颜色明显变暗,脓疱已结痂,部分结节变小。现舌质红,苔白腻,脉细缓,药既奏效,守一诊方减野菊花、紫花地丁加枳实、厚朴、仙鹤草,增强行气导滞、益气补虚之功,继予7剂,巩固疗效。随访3月,病无复发。

按:本案中患者升降出入皆失其宜,热性食物从口而入,脾胃升降功能失司,火热之气难随糟粕而出,郁于体内化为毒热之邪,上炎皮肤,发为肺风粉刺。      皮损表现为左轻右重,其升降出入失常中,脾气不升则肝气难升,胃气不降则肺气难降。水火为气机升降之动力,水曰润下,若不荣养上焦,则肺气难以沉降;火曰炎上,若不温煦下焦,则肝气难以升发。患者右侧皮损严重,表明浊气难以沉降之矛盾尤为突出,于治疗中应注重降胃气、补肾水,以加强降气之力。

四诊合参,知患者属本虚标实,急则治标,热升应以寒降,以苦寒之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实热,解上炎之火毒;重用牛膝既可补肝肾,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又引气血下行,加强沉降之力以降浊;牡蛎既可软坚散结,又能重镇下气;升降相因,欲降先升,故重用升麻升散,兼可解毒,此三药组成角药,既可加强全方清热解毒之功,且降大于升,又能推动浊气下行;皂角刺取其清热解毒,透脓敛疮之用;蜈蚣尤善解毒,既可疗疮,又因其辛温之性起到反佐之用。二诊患者皮损颜色已暗,疮已结痂,可知热势已退,故去野菊花、紫花地丁,据舌质红,苔白腻,脉细缓,知患者降浊升清之力不足,加枳实、厚朴、仙鹤草以消补并用,且行大于补,降大于升,如此补气以行气,气行则浊降。

本例医案属粉刺之火毒蕴结证,诊治紧扣“皮损左轻右重”,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气降则火邪随之而下,面热得解;血降则浊毒随之亦去,疮疹得除。皮肤病虽发于体表,其根本与人体气血、脏腑均关系密切,临床诸多皮肤病皆可从调节气血升降着手,升降如常,开阖得当,则皮疾亦愈。

参考文献:

[1]彭鑫,杜松,于峥,等.《黄帝内经》“中气”理论的渊源与构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5):665-668.

[2]杨曙光,王鹏.从《黄帝内经》气机升降出入学说谈升降沉浮药性理论之渊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2):698-701.

[3]徐佳,姜希,陈彤云.从“脾升胃降”谈陈彤云论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2):869-871.

[4]孙洽熙.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2.

[5]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1:468.

[6]黄南,李梦琪,邓洋,等.基于玄府理论辨治鱼鳞病[J].中医杂志,2021(15):1377-1380.

[7]欧阳晓勇.刘复兴——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第2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

(收稿日期:2022-09-01)

猜你喜欢
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8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炎夏应慎防皮肤病
冬季皮肤病多数是过敏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4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华人时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7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家兔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5年9期)2016-01-04 1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