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然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苦学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推广者,一些曾经“古老、稀缺”的老手艺正在被一群“新匠人”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5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苦学技艺,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推广者,一些曾经“古老、稀缺”的老手艺正在被一群“新匠人”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
年轻人成为新匠人
“新匠人”一词是由财经作家吴晓波于2016年提出的概念,区别于传统匠人,新匠人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等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非遗已从以往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重回现代人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这当中,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功不可没。
可以说,这届年轻人把非遗“玩”活了!
2012年大学毕业的高焱是典型的“非遗二代”,父亲高光友是国家级非遗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与漆器相伴30余载。但高焱对于大方漆器有着自己的见解,那就是漆器应用场景应该更多变,万物皆可“漆”。
“父亲做的大方漆器几乎都是摆件和观赏性的产品,我更希望让大方漆器融入百姓生活,挖掘传统技艺与烟火生活的契合点。”高焱解释说,漆器回归大众生活,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吗?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要是我只带一个回去就不好交代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驻足在一个面塑展位前,难掩喜爱之情。捏出这个冰墩墩面塑的,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0后青年郎佳子彧。
郎佳子彧出生在面人世家,爷爷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家族的传承让他早早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但光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人还不够,这位年轻的传承人最想做的是让面人再度流行起来,得到新一代受众的喜爱。郎佳子彧认为,要想创作出流行于当下的面人作品,一方面要在技巧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在创作主题上与时代结合。
…………
如今,一群“非遗二代”“非遗三代”从父母或祖父母的手中接过非遗传承的“担子”,以非遗传承为己任,成为做老手艺的新匠人。与上一辈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但精益求精传统的非遗工艺,而且还在时代的推动下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事实上,这群新匠人并不都是“非遗二代”“非遗三代”,其中很多人最初只是老手艺的爱好者,他们曾经或是白领或是技术工人,但都在机缘巧合下走上了老手艺的传承之路。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津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90后青年畅杨杨从小跟着祖母学剪纸,工作后他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剪纸解闷。2010年偶然间,他参加剪纸大赛获了奖,并发现,很多传承人都将剪纸当成一项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深深打动了他。于是,畅杨杨辞去了工厂的工作,从一名流水线工人,转行成为职业非遗传承人。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在手机镜头下,畅杨杨开始了网络直播。从甄嬛小像、皮卡丘、雪容融等年轻人喜爱的形象,到吉祥窗花、凤戏牡丹、福娃等孟津剪纸传统的民俗题材,网友们如同“点菜”一般在评论里提出创意,畅杨杨则通过剪纸将大家的想法一一呈现。
“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湖南省永州市的道州龙船赛开赛在即,非遗传承“龙船头”雕刻的手艺人陈兵寿也开始忙碌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陈师傅的家中来了一群大学生,因为兴趣,她们把“龙船头雕刻”选作研究课题,一边拍摄一边跟着陈师傅学习。古老的技艺在她们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开始我们是被龙头上面精美的图案和艳丽的色彩所吸引,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喜爱,到后来呢,我们开始对整个龙船文化感兴趣。”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潘丽喜悦地说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界,新匠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且包袱轻、顾忌少,他们敢于创新、无惧失败,乐于通过尝试和探索,抓住非遗的更多表达可能,让老手艺在全新的设计与创作下摇身变成大众喜爱的新时尚。
诚如畅杨杨所感慨的:“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了?其实,他们的热情高着呢!”
武汉面塑传承人刘洁的徒弟、科班出身的徐杨,将面塑与翻糖技艺相结合,作品曾两届蝉联英国国际翻糖蛋糕大赛金奖。结合当下受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游戏手办等元素,她正和师兄弟们一道,将面塑技艺在年轻一代中推广。2022年多家元宇宙公司上门沟通合作,一套《四大天王》上架后,迅速以19.8万元的高价被网友买断。“上线1年不到,仅平台收入就接近40万元,未来将有更多作品‘云上见。”
“你在玩毛线?”本是年轻人间的一句玩笑话,却被武汉毛线钩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凃洁“玩”出了一番新天地。“只有脱离低层次的竞争,向创意要活力,非遗才能继续活下去。”在创业的沉寂期,凃洁持续精进设计体系和钩编技术,将其延伸至拖鞋、玩偶、服饰乃至装饰画、家居软装等领域,让这门老手艺全面焕新。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有一间“东西锔工作室”,主人是90后小伙赵凤林,不管是茶壶磕了,还是杯碟破了,他都能用锔瓷工艺修复。赵凤林也被评为非物質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锔瓷技艺传承人。“过去民间锔瓷主要是修残补漏,以恢复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现代社会,随着人们需求发生变化,我在瓷器修复中更多地融入花钉錾刻、大漆描金等工艺,更注重艺术美感。”赵凤林拿出一个用“花钉錾刻”修复的茶杯,只见茶杯原来的破裂处被银质花纹覆盖,与茶杯风格完美契合,锔钉却不见“钉”。
中国作为全世界非遗体量最大的文明古国,近年来,不管是“非遗二代”还是“非遗三代”,抑或是老手艺的拥趸,年轻的新匠人们正在通过不断创新“活化”非遗,并开启跨界合作方式,接棒玩出非遗的新花样。
老手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老手艺人的慢慢老去,老手艺的传承一度面临传承发展之困。近些年来,随着一批批年轻人怀着敬畏之心,将纺染织绣、编结扎制、雕刻堆塑等“指尖技艺”当作自己的职业,在创新思维与古老技艺之间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新匠人盘活老手艺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黄土铺镇三星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1990年出生的李海玉就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打小就过着靠红薯充饥的贫困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海玉接触到了隔壁谷陂塘村的“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红薯粉加工技艺。
于是大学毕业后,23岁的李海玉毅然决然选择回老家创业圆梦,无论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创业扶贫的角度,他都想深入挖掘手工红薯粉加工技艺,让“指尖技艺”蜕变成“指尖经济”遍地开花。
“现在公司年产值达1.2亿元,平均每个月能给农户带来3000元~6000元的收入。”李海玉介绍,公司还对种薯的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并给予200元/亩的补助。迄今为止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岗位,帮助1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1990年出生的谷聪,从小就在灯厂里长大。2013年,谷聪大学毕业后回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从父辈手中接过宫灯生意,开始研究电商。
“老宫灯到了我们手里,得焕发点儿新青春不是么?”谷聪笑着说,“2016年,我就在拼多多开了店,从研究平台规则一点点做起。”现在,谷聪不仅用心地经营着她的拼多多店铺,为自家宫灯开辟了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销售市场,更善用电商的直播间,给广大消费者讲述藁城宫灯的起源、文化、制作工艺等。
曾经,宫灯难做更难卖,都是村民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一盏一盏地售卖。但在这些年轻匠人们的努力下,近几年来,屯头村的宫灯年产销量超过1亿对,年产值15亿元左右。这里每年售出的宫灯,占到了全国宫灯总产销量的80%。
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萬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同时,濒危非遗全类目都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过去一年来,有116位30岁以下的认证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平台上。除认证传承人外,超1000位00后在抖音身体力行弘扬非遗传统文化。过去一年,抖音上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达194%;在平台购买非遗好物的消费者数量为上一年的1.62倍。过去一年,抖音电商销售额最高的100位非遗传承人中,90后占比37%,带货成交额破百万元的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
亮眼的成绩,与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息息相关。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成为新匠人,他们不仅让老手艺融入到现代生活,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老手艺。《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90后最爱在抖音上购买非遗产品,00后购买非遗好物总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倍。
由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推出、阿里研究院牵头撰写的《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店铺数为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达亿级,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
数据表明,人数超过3亿的中国“Z世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消费力拥抱非遗。在旺盛的需求下,一批批让人眼前一亮的国潮IP、中国设计应运而生并风靡全球。
可以说,年轻的新匠人们正在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着非遗,用青春力量唤醒了传统文化之美;而极具内涵的非遗文化也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走近年轻人,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