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 陈腾
【摘 要】华盖双狮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泰和县万合镇一种集武术、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它在舞狮为单狮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狮舞,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价值,是江西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江西民俗生活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本文采用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通过泰和华盖双狮舞传承人口述文本及一手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与分析,总结泰和华盖双狮舞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让大众熟悉和了解江西的非遗文化,提高社会与群众对江西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意识。
【关键词】口述史视角;华盖双狮舞;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72—03
一、泰和华盖双狮舞历史渊源分析
(一)泰和华盖双狮舞的地理、人文环境
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中心的吉泰平原,境内地形以赣江河谷地为基准,四向延伸逐级高起,形成东南部和西部高起,中间递降,呈东北~西南向的盆地地貌。交通方面,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连接全省各个县市,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气候上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四季分明。境内矿藏丰富,已发现钨、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20余种矿种。森林覆盖率51.6%,森林蓄积量450万立方米。已知的高等植物资源有25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达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①
拥有平原河谷地形,便利的交通,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丰富的物产的泰和地区,当地人民更多的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农耕文化的孕育下,泰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舞蹈和表演活动。在众多民俗活动中,当地的舞狮活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在进行节日庆祝时,人们便经常性的将舞狮表演融入到节日庆祝中去,预祝来年的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这也促进了舞狮表演的发展。泰和文化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是指以庐陵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因此,庐陵文化对泰和华盖双狮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再加之泰和县万合镇人民深受庐陵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因素相结合、相融合形成了泰和县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泰和华盖双狮舞就是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里受到滋养和熏染,获得生长与发展。也正因为此,泰和华盖双狮舞这一传统舞蹈没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几经波折甚至没落,并最终能够流传扎根于此,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这与泰和县万合镇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功劳”是不可分割的。
(二)泰和华盖双狮舞的历史渊源
舞狮是中华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象征着吉祥、欢乐和幸福。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关舞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②,其中有提到“象人”一词,依照三国时期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意为扮演鱼、虾、狮子的表演艺人。由此可见,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舞狮这一民间艺术了。经过多年时代的变迁,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狮舞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有记载:“旧以上元张灯,叠灯为山形。”另外《泰和县志》还记载:“自宋以来,泰和的龙灯、狮灯、虾蚣灯……各种灯彩遍及全县。”由此可见,舞狮在泰和县的流传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华盖山村民素有尚武的习俗,时常聚集宗祠祠堂进行武术的练习与排练,直到现在也依然保持这种传统,未曾间断。后来,中国传统的舞狮技艺传入当地,本就拥有习武传统的當地人对于舞狮技艺更加容易掌握。由此,舞狮表演便成了当地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年的春节、元霄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村民们都会不辞辛劳,放下手中的农活,以舞狮的方式来表达对节日、庆典的祝福,并以此祈祷来年能够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数百年来,华盖山舞狮技艺日臻完善,在三十年代初一位安徽耍狮艺人在观看华盖山狮舞表演后,认为单狮的舞狮表演还能在丰富,建议再加上一只狮子,于是鲍维玉听取建议,将华盖山狮舞进行修改、完善,将单狮改为了双狮,便成为了如今颇具民间地方特色的泰和华盖双狮舞。
二、口述史视角下的泰和华盖双狮舞形态
我国的狮舞分南狮和北狮,南狮的舞动造型套路一般为: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打滚、舐足、捋须等,如灵狮再现,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常态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泰和华盖双狮舞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南狮的舞动造型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变革与创新,形成了如今颇具地方民间特色的泰和华盖双狮舞。
(一)泰和华盖双狮舞的基本内容
笔者通过与传承人的交谈和对表演内容观看研究,总结了泰和华盖双狮舞表演的具体内容。首先在双狮舞表演前,村民们先燃放鞭炮,以祭祀祖先,随后一龙灯队出动,先行打耍,进行热场,而后才开始双狮舞的表演。双狮舞的演出主要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是引狮人和双狮的亮相,由引狮人肖章材先出场,首先进行一番武术表演,武术表演包含了传统武术套路,以及各式空翻和造型,亮出扎实的武术功底。随后,由肖章材的徒弟所扮演的两头狮子在引狮人肖章材手中绣球的牵引下,先后亮相,并在地面上迈步、抖动、翻滚,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戏耍动作。第二段为引狮人耍双狮,引狮人要猛地跃上一张单桌。引狮人上桌后,转动彩球,百般逗引两头狮子。下面的双狮围绕引狮人不住地摇头、跳跃、扑腾。忽而引狮人在桌上逗引,忽而狮子跳抢上桌子取代引狮人,相互逗耍,相映成趣。此段,引狮人手拿彩球与双狮并未有接触。第三段是双狮抢球。这一段落,最为惊险,也最为抢眼,全部动作均在高台上完成。三张桌子单叠上去,然后引狮人一个空跃上高台,挥舞彩球逗引双狮,两狮形成对峙,争相跳上高台,双方尽情展示对打、抢球等惊心动魄的高难度动作。至此,引狮人与双狮有了接触,彩球也在引狮人与狮子之间运动。三人共舞,可谓险象环生,精彩不断,将整个舞狮表演推向高潮。最后,双狮累了,于高台下偎在引狮人脚边,作歇憩状,一副娇憨可爱的模样。至此,表演结束。
(二)泰和华盖双狮舞的主要特征
1.外在特征
在外部形态动作上,华盖双狮舞的表演融合了南狮中文狮与武狮的特点,既有细腻诙谐的情趣表演,又有威猛惊险的技巧表演。泰和华盖双狮舞的表演以步伐的变换为主,包括但不局限于武术步伐与表演步伐。引狮人动作融合了武术动作并结合不同呼吸方式进行演出。一般的情况下,由低到高或做跳跃的动作时,用“提”的呼吸方法,吸气、提高身体的重心。在做高或者低静止的动作时,用“拖”的呼吸方法,呼吸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呼吸停止,以达到稳定身体重心的目的。在进行干脆、短促有力的动作时,用“聚”的呼吸方法,注意力主要在呼吸的整个过程;由高到低时,用“沉”的呼吸方法,呼气后短暂停止吸气,达到下降重心的目的。引狮人的脚下通过不同方向的跳跃、空转、小翻侧手翻等技巧以及马步、弓步、扑布等步伐结合,形成在地面与高桌上不同方向、空间的变化;手部动作则是手上手握绣球通过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变化,于鼓、钹、铜锣、碗锣、唢呐等音乐声中不断逗引双狮。引狮人的表演要求表演者具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否则,很难完成空翻上下高桌、倒立等高难度动作。而扮演双狮的四人,除了会武术之外,还需灵巧的身段,娴熟的技巧,再加上扑、跌、蹲、翻、滚、跳跃、搔痒等舞狮表演为主的各种表演步伐,扮演狮子的两人必须做到协调一致,相随而动,前后配合,才能很好地把狮子的各种特性表现得活灵活现,把狮子舞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
服饰上,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舞狮人上披用彩绸、彩纸、布、竹、麻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狮被,下着与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造型酷似真狮。狮头上缀红结者为雄狮,缀绿结者为雌狮。形神毕至,惟妙惟肖。
音乐上,运用鼓、钹、铜锣、碗锣、唢呐等乐器进行音乐演奏,以二拍子和四拍子为主要节奏,情绪上大多以欢快,激昂为主。引狮人随着这些音乐不断逗引双狮。狮子的眼睛、嘴巴、耳朵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时开阖,时而显得活泼可爱,时而显得威武勇猛。
2.内在特征
狮子在中华民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的美好意愿。舞狮活动也自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在特征,而从中国传统醒狮继承而来的泰和华盖双狮舞,自然继承了中国传统醒狮的一些内在特征,并经过了长期以来当地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泰和华盖双狮舞形成了如下一些内在特征:
一是精神性。民间的狮舞灯彩活动,除为活跃民间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欢度节日外,还有其另一重要的精神作用,即“瑞灯兆吉祥”。人们认为通过闹灯活动,可保“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文鼎盛”。
二是群众性。泰和华盖双狮舞,是当地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一种舞蹈活动,有其广泛的群众性。因而每到春节、元宵期间,群众就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活动,除在本乡的村镇表演外,还外出邻乡、邻村、邻县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在田塅村,过去全村有一半以上的群众参加龙狮灯彩活动,这可见,民间灯彩活动是广大群众参与、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娱乐性。华盖双狮舞系集武术、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家族宗祠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表演融合了中国传统狮舞中文狮与武狮的特点,情趣表演细腻诙谐,技巧表演威猛惊险,极富观赏性、娱乐性。
(三)泰和华盖双狮舞的重要价值
1.武学和艺术价值
华盖双狮舞系集武术、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华盖山田塅村村民素有尚武的习俗,时常聚集宗祠祠堂进行武术的练习与排练,直到现在也依然保持这种传统,未曾间断。为村民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对传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具现实价值。
2.民俗学价值
民间的狮舞灯彩活动,除为活跃民间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欢度节日外,还有其另一重要的精神作用,即“瑞灯兆吉祥”。人们认为通过闹灯活动,可保“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文鼎盛”。这一精神支柱在人们身上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过去新屋要“开厅”、圩镇要“开圩”,都要大闹狮舞,以保“长发其祥”。这一民间习俗活动保留了当地传统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当地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本研究在对泰和华盖双狮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多次田野调查的情况下,通过整理分析,总结了泰和华盖双狮舞的历史起源、表演内容和动作的艺术形态,望可以对泰和华盖双狮舞资料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对其他学者在“非遗”狮舞的考察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注释:
①出自搜狗百科:江西省泰和县.
②《礼乐志》是《汉书》中的一篇,主要介绍的是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情况,作者班固.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2]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高度,黄奕华,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口述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定宜庄.口述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向平.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罗斌,朱梅.舞龙舞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8]梅佳琪.江西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深度研究[J].当代音乐,2017(23).
[9]石磊,谌佳.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J].戏剧之家,2016(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赓续“文化记忆”背景下的江西地区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YG2021111)。
作者简介:王孟(1983—),女,江西吉安人,艺术硕士研究生,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间舞蹈;陈腾(2000—),男,江西吉安人,2019级舞蹈本科生,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