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李苗钟,李学渊,王晓峰
腕管综合征(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所引起的神经症状及体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症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状较重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切口较大,术后瘢痕长,容易引起柱状痛。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微创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内窥镜微创治疗。然而,对于中、重度滑膜增生引起的CTS,内窥镜治疗在切断腕横韧带、减轻对正中神经的压迫时,无法完整切除滑膜、松解正中神经的外膜。本文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6 年11 月至2020年12 月收治的滑膜增生型CTS 患者85 例,均采用开放或小切口微创术式进行治疗,分析该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有桡侧3 个半手指麻木,夜间麻痛的症状;(2)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正中神经中度及以上卡压;(3)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滑膜增生;(4)经保守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理疗及腕管内注射治疗等)3 个月无明显缓解,要求手术。排除标准:(1)同时伴有正中神经返支压迫,合并腕部骨折、脱位、关节炎等诊断;(2)合并糖尿病、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等疾病;(3)合并腕部占位性病变、痛风及感染等疾病;(4)患者无法配合随访的。
1.2 一般资料 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6 年1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滑膜增生型CTS患者85 例。男21 例,女64 例;年龄45 ~67 岁,平均(52.6±5.6)岁;左手34 例,右手41 例,双侧10 例;按顾玉东CTS分型:中度51 腕,重度34 腕。其中开放手术组21例(24 侧),微创组64 例(71 侧)。由于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多于2016 年11 月至2017 年11 月期间进行。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获得宁波市第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学审批号:L2021088)。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行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后,上臂上止血带。术中沿拇指尺侧平行于近侧掌横纹画出KAPLAN线,沿环指桡侧画出向近端的延长线,两条线相交点为腕管的出口体表投影、并标记;环指桡侧的延长线画至腕部。开放组在此延长线上作长3 cm切口,远端为腕管的出口体表投影。直视下切开腕横韧带,观察正中神经卡压形态、肌腱滑膜增生情况,松解正中神经,并切除滑膜,配合腕关节及1 ~5 指屈伸活动,见图1。微创组以此延长线为中心、在掌长肌尺侧、中间腕横纹处作长1.5 cm的横切口。用Swiss 推刀切开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外膜,并配合腕关节及1 ~5 指屈伸活动切除增生滑膜,见图2。
图1 开放手术治疗滑膜增生型腕管综合征
图2 微创手术治疗滑膜增生型腕管综合征
切口彻底止血,在神经外膜下注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 ml,5/0 线间断缝合。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于腕关节功能位制动,24 h 后开始手指活动,1 周后去掉石膏托行功能锻炼,术后应用神经营养类药物。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资手外科主任医师主刀完成,并由两位手外科专业医生在术前、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两次评估,分别测量两次,取平均值。评估指标包括:(1)视觉模拟评分(VAS);(2)肌电图检查,评估患者腕部正中神经-中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腕部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运动潜伏期(ALT);(3)运动评估,采用捏力计测量患肢拇示指捏力,进行术前及末次随访前后对比;(4)波士顿腕管评分(BCTQ),包括症状和功能两部分评定内容,即11 项症状评估和8 项功能评估。每个问题分值1 ~5 分,1 分表示没有任何症状及功能感觉评估,5 分表示症状或功能受限非常严重;(5)测量患肢中指末节指腹的静态两点辨别觉(TPD);(6)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肌腱损伤、柱状痛和瘢痕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患侧及CTS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和随访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瘢痕疼痛及血管神经损伤,在麻木缓解、手功能、日常活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拆除石膏后均恢复轻体力劳动或工作,根据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3.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 ~20 个月,平均7.5 个月,夜间麻醒全部消失,85 例患者术后麻木完全消失,8 例患者仅遗留2~3 指末端的短暂麻木;6 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轻至中度的墩柱区压痛(开放组4 例,微创组2 例),79 例患者术后未诉明显压痛等不适。
两组末次随访时,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长于微创组、VAS评分高于微创组(均P<0.05),但两组肌电图检查、捏力及感觉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疗效指标比较
滑膜增生型CTS 是由于腕管内滑膜组织病理性增生,导致隧道内容物体积增大[1],压迫正中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指体麻木[2],甚至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症候群。目前,CTS 的治疗方法有传统开放式[3]、内窥镜[4]和小切口[5],然而目前对于滑膜增生型CTS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小切口swiss推刀治疗滑膜增生型CTS,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优势在于:(1)切口小,瘢痕隐蔽,术后并发症少;(2)与内窥镜相比,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少;(3)暴露充分,随着腕横韧带的切开,可通过左右牵拉,屈伸手指间关节及手腕,完整切除腕管内及周围的滑膜组织。
正常情况下,腕管内屈肌腱及正中神经之间连接着多层滑膜组织,包括壁层滑膜、脏层滑膜和滑膜下结缔组织[6]。随着肌腱的移动,连续的松散滑膜下结缔组织(SSCT)被拉伸,后者形成一个滑动单元,并对肌腱的滑动产生限制。当邻近手指明显或重复不同的运动时,肌腱反复不同方向的牵拉,超过各层次滑膜组织的弹性限制,产生的剪切力则会损伤SSCT。导致SSCT 纤维化、硬化和组织增大,并改变了其滑动和连接的功能[6],限制了正中神经的移动,增加了腕管内压力和无症状的正中神经损伤的进展[7]。
女性是原发性特发性CTS 的危险因素,女性患CTS 的概率是男性的三倍[8]。雌激素能通过ER 的介导,有效的调节I 型胶原和III 型胶原蛋白表达[9]。当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导致这种调节功能紊乱,使SSCT 内胶原的比例增加,促进SSCT增生和纤维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高血压[1]等。Schreiber 等[10]回顾了2 357例腕管松解术患者的临床系列,发现其中48 例患者需要第二次手术,其中大量患者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
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了解腕管内滑膜组织增生的情况[11]。研究发现,CTS 滑膜组织厚度比对照组增加了38.5%[12]。然而术中仅简单切开腕横韧带,释放腕管内压力是不够的,这也是导致CTS 复发常见的原因。在200 例复发的CTS 手术中,108 例患者复发的原因是由于腕管内压力释放不够彻底,两次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40 d[13]。相比之下,由于纤维化或瘢痕形成导致正中神经再次受压的63 例患者复发的时间间隔更长。完整切除增生滑膜也是作为一种“解除”隧道和缓解正中神经压力的方法,相比较单纯腕管切开,同时行神经松解和滑膜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恢复体力劳动更快、握力更强。
本研究中,滑膜增生型CTS 女性多于男性,更多见于更年期之后及从事手工业者,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对两组术后患者SNCV、ALT、捏力、BCTQ 及TPD 对比,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组手术效果相近,但手术切口及术后疼痛评估中,微创手术组明显优于开放组,推测可能与过长的手术切口,导致术后瘢痕挛缩产生的不适感有关。但本研究为了避免基础疾病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并未把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纳入研究之中。
综上所述,CTS 手术的目的是增加腕管容积或减少腕管内容物体积,利用小切口微创切开腕横韧带,清除滑膜组织能有效的减少腕管内压力,解除正中神经受压状态,兼顾微创和手术疗效。因此,除了选择传统开放手术与内窥镜的这两种选择,小切口微创治疗滑膜增生型腕管综合症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