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栋 桂雅清
【摘要】基于2010 ~ 2020年长三角地区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分析法, 探讨创新投入及其与市场地位协同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U型激励作用, 而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协同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受所处省份、 产业类型的影响,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存在分异特征, 且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也表现出差异性。进一步通过门槛分析发现: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 仅在投入具有规模优势时表现为激励作用;而市场地位在二者间存在双门槛效应, 需注重培育企业竞争地位优势以充分调动协同效应发挥作用。
【关键词】创新投入;市场地位;企业竞争力;协同作用;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 F273.1;F27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3-0024-7
一、 引言
目前, 我国企业正处于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时刻, “十四五”规划也指出“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构建优质高效、 结构优化、 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明确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推动产业链升级中的关键位置。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使企业困于国际市场中低端环节, 被迫进入“低端锁定”陷阱, 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已成为此阶段的目标和难点所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强盛的区域增长极, 塑造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 而且是使该区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驱动力。同时, 作为我国区域创新高地, 技术创新是城市群内企业突破技术封锁、 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殷德生等,2019), 低水平创新投入难以支撑企业获取持久动力, 必须通过铸就创新意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加速建立数据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 保障创新要素持续性投入, 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创新投入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力就成为值得关注的现实论题。此外, 在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地区间实现协同和融合的情况下, 市场规模扩大在为企业提供生存空间的同时, 企业间对于创新资本、 人才以及隐性知识等研发要素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而市场地位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资源、 掌握信息的重要因素, 有助于及时应对外部竞争不确定性, 形成创新导向的良性循环(李德辉等,2019)。因此, 研究企业所处市场地位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可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也适应长三角当前的发展战略。
二、 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 自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以来, 学术界普遍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助力企业良好经营、 扩大市场势力的重要推动力, 进而国内学者金碚(2003)在综合考量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后, 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企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 关于企业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苏媛和李广培,2021),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研发投入驱动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效果愈发显著, 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创新投入与企业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基于短期效益视角, 部分学者认为创新的不确定性高且转化周期较长, 短期内只会加剧企业经营风险而带来负回报(Vithessonthi和Racela,2016); 但后续学者考虑到创新活动跨度长等特点, 对创新投入进行积累效应分析后发现, 创新投入能带来盈利性的提升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Baumann和Kritikos,2016), 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越来越强(刘云等,2020)。由此可知, 创新投入作用效果存在累积性, 需投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激励效应(张永安和严嘉欣,2020), 而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是否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还需深入探讨。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市场地位作为企业获取信息优势和市场主导权的关键力量, 有学者发现其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交互作用, 企业创新能加强技术资源储备以引领产品变革进而稳定企业地位优势。而市场地位优势上升能帮助企业获取充足的外部资金和市场信息, 加速创新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有效积累从而带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邵伟和刘建华,2021; 何培旭等,2019)。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企业创新与市场地位能否形成相互融合、 合作发力的协同作用模式, 进而赋能企业竞争力提升,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 学术界针对创新投入和企业竞争力的单方面研究已有一定基础, 但是缺乏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综合研判, 更缺少细致性分析, 并且在分析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时, 较少考虑到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基于此, 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面做出努力: (1)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 利用长三角地区企业数据考察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非线性影响, 确定创新投入的适当规模以充分调动创新驱动作用, 满足长三角区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迫切需要; (2)在长三角市场一体化进程中, 企业间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将市场地位纳入创新投入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 并通过门槛效应确定有效作用区间, 可为企业制定竞争优势策略提供一定的启示; (3)长三角进一步扩容后, 区域、 产业发展水平异质性明显, 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本文针对区域、 产业层面进行细致考察, 为更具针对性地解决竞争优势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三、 理论分析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竞争力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 但创新过程具有特殊性, 在创新投入较少阶段难以塑造竞争优势(霍晓萍,2019), 原因在于: 创新过程不确定性强导致创新行为盲目性较高, 创新投资决策颇为分散致使创新投入整体水平偏低, 难以取得规模优势、 无法形成技术回报, 此时创新活动仍处于技术摸索阶段, 尚未建立系统化流程, 因而创新要素利用率低, 对其他生产活动存在挤出效应而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随着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增加, 企业积累的技术知识存量得以迅速增长, 劳动力要素更倾向于在创新过程中“干中学”以实现经验积累, 资金在流入创新的过程中能高效利用创新要素增加要素边际产出, 创新活动不确定性明显减弱, 创新投资决策逐渐集中, 能减少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浪费并保障其他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挤出效应有效得以缓解。同时, 在创新投入达到较高水平后可形成规模效应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 将逐渐积累的技术知识和创新经验倍数转化为生产力,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形成新的生产模式, 以支持企业突破技术障碍, 实现技术创新, 获得区别于市场的差异化产品优势, 从而使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竞争力产生正向影响。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U型激励作用。
(二)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对企业竞争力的协同作用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协同作用。一方面, 企业扩大创新投入能创造新知识, 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和新渠道的拓展, 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和利润增长点, 从而改善企业市场地位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并且资源投入和技术资本积累能缓解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 驱动企业率先完成技术突破以摆脱竞争漩涡, 形成该领域的进入壁垒而确立领导地位并提升企业竞争力(苏昕和周升师,2019)。另一方面, 外部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因素, 市场地位能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天然屏障(Datta等,2013)。因为拥有地位优势的企业在信贷歧视和规模歧视的双重作用下, 仍能获得稳定的资金链, 为企业创新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刘慧芬,2017), 保障创新活动存在长期试错空间; 同时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可凭借其掌握的及时且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有效避免创新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盲目投资行为, 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使其流入收益可观的研发项目(Kim和Atuahene,2010), 提高创新回报率, 进而强化创新导向形成良性循环, 为扩大企业竞争优势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因此, 技术创新和市场地位能强化彼此间的作用, 二者协同能形成“双轮驱动”实现螺旋式上升, 继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创新投入和市场地位优势在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时具有协同作用。
四、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 ~ 2020年长三角地区A股上市公司数据, 具体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此基础上, 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对数据进行如下筛选: 剔除ST、 PT企业; 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样本; 剔除创新投入为零以及缺失的样本。通过上述筛选, 最终得到2299个观测值, 并且为避免极端值对结果产生影响, 将数据进行前后1%的缩尾处理。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1. 被解释变量: 企业竞争力(Com)。企业竞争力水平难以从企业现有财务数据中找到代理变量, 以往研究主要采取两类方法进行量化: 一是以企业资产贡献率作为代理变量(苏媛和李广培,2021); 二是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得出综合性竞争力得分(王運陈等,2020)。本文认为以单一变量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准确性较低, 因此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具体计算过程为: 首先,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并结合指标可获取性和综合性等因素, 借鉴黎新伍和黎宁(2021)的指标体系, 选取规模子因素、 增长子因素、 效率子因素和营运子因素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四个维度, 并在每个维度上设置二级指标; 其次, 为避免偏差, 对所有指标测算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并参考刘婷婷和高凯(2020)的指标权重设置, 进行加权得出企业竞争力最终得分。指标标准化公式如式(1)所示:
2. 解释变量: 创新投入(Rd)和市场地位(Rpcm)。现有学者主要采用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创新投入水平, 即采用研发支出的自然对数或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创新投入。本文参考尚洪涛和黄晓硕(2018)的做法, 采用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创新投入, 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用于创新活动的资金越多。
产业组织理论采用勒纳指数(价格-边际成本)来衡量企业市场地位。但囿于数据可得性, 陈志斌和王诗雨(2015)将勒纳指数进行改进, 认为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可以以远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进行定价, 在扣除生产经营所耗费用后仍可赚取“经济租金”, 可定义勒纳指数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收入”, 该指数越大说明企业在行业内的定价能力越强, 企业市场地位越高。
3.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Size), 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企业年龄(Age), 采用企业自成立至观测年份的时间跨度来衡量; 资产周转率(Ato), 采用企业年度销售收入与总资产之比来衡量; 资本结构(Cap), 以企业净资产与总负债之比来衡量。本文所选取变量的定义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
五、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被解释变量Com的均值为0.2887, 最小值为0.2305, 最大值为0.4237, 表现出一定差异, 且均值大于中位数, 说明部分企业竞争力水平较高。解释变量Rd的均值大于中位数, 说明数据具有右偏分布性, 并且其标准差较大也间接表明样本企业之间的创新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Rpcm的最小值为-0.1595, 最大值为0.4671, 而均值为0.1098, 说明多数企业的市场地位优势不明显。控制变量中除了企业年龄(Age)和资本结构(Cap)的标准差较大, 其余变量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综合来看,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基本符合预期。
(二)全样本回归
表4列(1) ~ 列(3)为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回归结果, 逐步引入控制变量后发现, Rd2的系数始终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即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U型特征, 说明企业为获得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 需持续开展创新活动以加快技术知识存量和创新经验的有效积累, 进而充分利用已有研究基础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以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 促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H1得证。列(4)和列(5)为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协同效应的回归结果, Interact的系数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即市场地位与创新投入协同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说明在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 企业市场地位与创新活动互为支撑, 两者合力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H2得证。
从控制变量来看, 企业规模(Size)、 资产周转率(Ato)和资本结构(Cap)对企业竞争力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 表明扩大企业规模、 提升资产周转率以及优化资本结构均可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 但企业年龄(Ag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 说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企业成长转型空间有限, 随着企业年龄的不断上升, 内部逐渐进入成熟衰退期, 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效果并不总是显著的。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通过更换解释变量和增加控制变量的方式重新进行检验。一是参考解维敏和魏化倩(2016)的方法, 采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创新投入水平, 并重新进行回归; 二是增加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后重新进行回归。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下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方向与显著性基本与表4的回归结果一致, 说明上述分析结果是有效、 可信的。
(四)异质性检验
1. 分省份检验。长三角进一步扩容后, 区域内产业转移与承接加速了知识的溢出与传播, 企业创新活动深受影响, 但区域内创新基础和技术资本积累存在较大差距, 地区间发展水平异质性明显。因此, 本文进一步分省份进行研究, 为区域内加快产业互补、 实现一体化发展提供思路,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关于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 上海市、 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U型激励效应, 因为三个省市内大部分区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时间较久, 经济区位优势更为显著, 会产生“虹吸效应”, 加速创新资本和人才流入, 企业内部技术资本和创新隐性知识能实现迅速积累, 进而当创新投入规模扩大至阈值时技术创新突破“低端锁定”以显著带动企业竞争力提升。但是,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安徽省来说, 区域内由于受“虹吸效应”的影响, 使得创新资源、 人才流失严重, 在此情况下企业主要通过开展研发水平较低的模仿式创新, 节约创新资源, 实现成本优势, 从而获取竞争力; 但研发投入高的自主性创新活动只会挤占其他生产活动的作用空间从而产生负向影响。因而, 安徽省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
关于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 上海市与江苏省的交互项(Interact)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两省市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及时更新产业结构, 已实现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 同时区域内通过转出劣势产业以集中培育新兴产业, 能建立更为雄厚的企业市场地位, 因而二者相互作用时可实现有效协作, 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浙江省与安徽省则或多或少存在企业市场地位与创新投入相脱节的情况。浙江省内企业创新能力对比其市场地位发展相对较弱, 因为区域内一地一产的块状经济模式能形成具有市场地位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区, 导致市场地位与企业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两者匹配度较差使得交互项(Interact)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安徽省在先进入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下, 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增速明显, 城市间合作促进企业市场地位提升, 但省内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差, 且存在创新资源流失严重的问题, 因而市场地位与创新投入脱节问题更为严重, 两者难以发挥协同作用, 对企业竞争力表现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
2.分产业检验。不同产业由于信息化水平、 发展阶段等因素而呈现出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内部创新活动異质性明显, 因此划分产业进行研究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现将全样本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进行研究①, 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关于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 先进制造业内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最强, 生产性服务业次之, 而一般制造业内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不显著。这与各产业对技术依赖性的强度相符。先进制造业对技术依赖性最强, 只有当行业内进行投入高、 研发性强的创新活动时, 创新投入才能跨越阈值实现技术创新, 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而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依赖性的差异较大,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及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等部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服务质量, 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技术依赖性较强, 但其研究成果不直接面向市场而需其他部门转化(谢兰云,2015),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内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效果有限, 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对于技术依赖性最弱的一般制造业而言,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导致其创新性不高, 内部创新活动较少且会挤占其他经营活动的作用空间, 从而使得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关于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 交互项(Interact)的系数仅在先进制造业内显著, 这是因为先进制造业内技术更迭速度快, 使得其持续性增加创新投入的意愿强烈, 且行业内经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后发展迅速, 促进市场地位快速提高, 二者协同匹配度强, 从而协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产业链所处环节较高, 能建立市场地位优势, 因而引入市场地位后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 但产业内技术依赖的差异性和创新成果市场化等问题使得企业创新与市场地位相脱节, 因此协同作用为正但不显著。对于一般制造业而言, 面对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和新技术冲击, 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而处于劣势地位, 因而引入市场地位后企业创新投入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仍不显著, 且市场地位与技术创新均处于较低水平, 协同效应作用失效, 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向作用。
六、 进一步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 创新投入与企业竞争力存在非线性关系, 且市场地位与创新投入的协同效应在不同省份、 不同产业也有所差异, 说明创新投入和市场地位的合理作用阈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文采用门槛效应进行检验。Hansen(1999)提出的非动态门限面板模型不仅可以估计确切的门槛值, 而且能对门槛值的准确性和内生性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将创新投入(Rd)和市场地位(Rpcm)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 模型设定如下:
首先, 为确定门槛个数, 依次进行门槛效应检验, 结果如表7所示。创新投入单门槛检验P值显著而双门槛检验P值不显著, 可认为模型仅存在单门槛效应; 市场地位单门槛检验和双门槛检验P值均显著, 但三门槛检验P值不显著, 可认为模型存在双门槛效应。由门槛值估计结果可知, 创新投入门槛值为20.3948, 市场地位上下限值为0.0700和0.0904。
其次, 根据模型(4)进行单门槛回归分析, 表8列(1)的结果表明,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无效后促进的作用效果。具体来看: 当创新投入低于门槛值(20.3948)时, 其未能有效作用于企业竞争力, 说明此时企业尚处于技术能力和创新经验的积累阶段, 创新投入规模未能带动技术成果转化, 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以获取竞争力; 当创新投入高于门槛值时, 创新投入规模优势逐渐凸显, 能加速技术创新经验有效转化为研发成果, 显著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这也从侧面说明创新投入必须经过充分的积累, 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进而助力企业竞争力攀升。
最后, 根据模型(5)进行双门槛回归分析, 表8列(2)的结果表明, 仅当市场地位高于第二门槛值(0.0904)時,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说明当市场地位处于较低水平时, 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无法得到市场地位优势带来的持续资本、 信息等资源的支持; 只有当市场地位高于第二门槛值时, 市场地位优势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为创新活动营造稳定有序的研发环境, 同时加速创新资本、 人才和信息资源流入并促使要素配置更为合理, 两者协同发力更好地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由此可知, 对长三角地区企业而言,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也应注重培育自身市场地位优势进而形成协同作用, 以有效驱动企业竞争力提升。
七、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10 ~ 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分析法考察市场地位作用下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并得出以下结论: 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U型激励作用, 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协同能显著驱动企业竞争力提升。具体而言: 从地区层面来看, 在江苏省、 浙江省、 上海市三个省市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存在显著的U型激励效应, 而安徽省内两者呈倒U型关系, 而且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仅在上海市和江苏省有效; 从产业层面来看, 创新投入的U型激励效应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均能有效发挥, 而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仅在先进制造业内效果显著。进一步通过门槛分析发现, 创新投入需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且培育企业市场地位优势能使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的协同效应达到最佳作用水平。
(二)研究启示
1. 加强创新宣传, 落实创新激励政策。长三角地区政府应结合创新实践, 加大创新扶持力度, 并结合创新短期风险与长期效益宣传, 促进政府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同时, 应设计更合理完善的信息来源渠道和研发知识溢出路径,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资本积累, 避免短视性而落入“低端锁定”陷阱。
2. 充分考虑城市、 企业层面发展水平的异质性, 因地制宜, 因企施策。长三角地区应加强省域间的协调联动, 在保障先进入地区经济优势的同时, 以先进带动后进, 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波及机制带动后发地区实现技术资本积累, 推动区域内整体竞争优势提升。同时, 应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优势互补, 生产性服务业应统筹兼顾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 并注重研发成果的市场导向性, 一般制造业则应提升与高创新效率企业间的关联程度, 逐步开展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研发活动, 获取创新经验, 进而塑造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3. 统筹兼顾市场地位与技术创新, 注重提升二者协同程度。市场地位对创新投入影响企业竞争力存在门槛效应, 应积极塑造企业地位优势并掌握创新主动权, 从资源、 信息获取和风险抵御等方面强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 保障二者协同水平以更好地激发调节效应, 合力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
【 注 释 】
①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的划分标准, 并综合数据可得性及本文研究目的, 选取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根据《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的划分标准, 将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划定为先进制造业,其余制造业为一般制造业。
陈志斌,王诗雨.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双重考量[ J].中国工业经济,2015(3):96 ~ 108.
何培旭,王晓灵,李泽.市场创新关键资源、市场创新模式、战略地位优势与企业绩效[ J].华东经济管理,2019(2):44 ~ 53.
霍晓萍.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抑制还是促进?[ J].社会科学家,2019(2):38 ~ 45.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 J].中国工业经济,2003(3):5 ~ 13.
黎新伍,黎宁.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J].国际经贸探索,2021(10):22 ~ 37.
李德辉,范黎波,吴双.企业市场地位、信息优势与创业导向:基于法制环境调节效应的考察[ J].管理评论,2019(4):58 ~ 69.
刘慧芬.商业信用、市场地位与技术创新——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 J].经济问题,2017(4):12 ~ 17.
刘婷婷,高凯.产业政策如何影响长三角地区企业竞争力?[ J].产业经济研究,2020(1):71 ~ 83.
刘云,马志云,张孟亚等.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 J].中国科技论坛,2020(12):67 ~ 75+85.
尚洪涛,黄晓硕.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动态交互效应[ J].科学学研究,2018(3):446 ~ 455+501.
邵伟,刘建华.客户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市场地位的门槛视角[ J].软科学,2021(4):43 ~ 48.
苏昕,周升师.双元性创新与企业竞争地位——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 J].南方经济,2019(5):52 ~ 77.
蘇媛,李广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竞争力——基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分析[ J].中国管理科学,2021(4):46 ~ 56.
王运陈,左年政,谢璇.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49 ~ 61.
谢兰云.创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2):51 ~ 59.
解维敏,魏化倩.市场竞争、组织冗余与企业研发投入[ J].中国软科学,2016(8):102 ~ 111.
殷德生,吴虹仪,金桩.创新网络、知识溢出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证据[ J].上海经济研究,2019(11):30 ~ 45.
张永安,严嘉欣.政府研发资助、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动态关系[ J].科技管理研究,2020(2):1 ~ 10.
Baumann J., Kritikos A. S.. The link between R&D,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Are micro firms different?[ J]. Research Policy,2016(6):1263 ~ 1274.
Datta S., Iskandar-Datta M., Singh V.. Product market power,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3(8):3273 ~ 3285.
Hansen B..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2):345 ~ 368.
Kim N., Atuahene Gimak K.. Using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market learning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4):519 ~ 536.
Vithessonthi C., Racela O. C.. Short- and long-ru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D intensity on firm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16(34):28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