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王海林,蔡艳艳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甘肃兰州 730050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 SD)作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不明的神经性听力损失疾病,其常表现为耳鸣、眩晕等症状,且部分患者常合并有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常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通过调节耳部的血供状态来改善内耳微循环,但常规治疗对于机体神经元的改善作用甚微,临床效果不佳。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蛋白,其可高效的促进机体神经元的恢复,修复损伤的神经元,进而改善局部的神经功能,最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1]。本研究选取2021年2 月—2022年2 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 例SD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经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其听力状况、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68 例SD 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发布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诊断标准[2]。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4例;年龄22~68 岁,平均(45.62±7.03)岁;病程5~30 d,平均(21.02±3.47)d。观察组男18 例,女16 例;年龄20~70 岁,平均(45.65±7.00)岁;病程6~34 d,平均(20.87±3.5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入院经听性脑干反应、纯音听阈等检查确诊且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身体整体健康状况、精神状况较好者;为72 h 内突发性的非波动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入组前无对症治疗史者等。排除标准:经医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中耳疾病、神经瘤等颅脑或内听道器质性病变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血管扩张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即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准字H20143136;规格:40 mg)1 mg 与0.5 mg 的氯化钠注射液耳后注射治疗,1 次/2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8 µg 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52;规格:18 µg/瓶,)耳后注射治疗,1 次/2 d,两组患者药物注射部位均为耳廓后上方耳后沟上1/3 处乳突表面进针到达乳突骨膜下,接触骨面时停止,随即完成注射。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
①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听力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达到患病前水平,且0.25~4 kHz各频率的听力阈值水平正常;显效:治疗后,0.25~4 kHz 各频率的听力阈值水平提高>30 dB;有效:治疗后,0.25~4 kHz 各频率的听力阈值水平提高为15~30 dB;无效:治疗后,0.25~4 kHz 各频率的听力阈值水平提高<15 dB。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对比两组各频率听力平均阈值。
③对比两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oluble vasc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HMGB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水平。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各频率听力平均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频率听力平均阈值水平比较[(±s),dB]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频率听力平均阈值水平比较[(±s),dB]
注:相较于本组治疗前,*P<0.05
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 值P 值0.25 kHz治疗前62.85±7.5962.72±7.430.071>0.05治疗后(45.42±5.57)*(29.15±3.34)*14.607<0.050.5 kHz治疗前60.36±6.7060.44±6.910.048>0.05治疗后(33.11±4.75)*(25.62±3.57)*7.350<0.051 kHz治疗前58.72±7.5358.85±7.460.072>0.05治疗后(28.67±4.18)*(20.71±3.82)*8.197<0.05
治疗后,血清hs-CRP、sVCAM-1、HMGB1 水平比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比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sVCAM-1、HMGB1、IL-10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sVCAM-1、HMGB1、IL-10 水平比较(±s)
注:相较于本组治疗前,*P<0.05
组别对照组(n=34)观察组(n=34)t 值P 值hs-CRP(mg/L)治疗前25.86±3.5225.73±3.450.154>0.05治疗后(10.45±1.56)*(5.12±0.83)*17.588<0.05 sVCAM-1(µg/L)治疗前312.32±47.76314.47±48.940.183>0.05治疗后(234.18±27.70)*(167.65±16.52)*12.028<0.05 HMGB1(mg/L)治疗前4.74±0.634.81±0.620.462>0.05治疗后(1.97±0.24)*(1.56±0.22)*7.343<0.05 IL-10(µg/L)治疗前17.72±2.6417.85±2.870.194>0.05治疗后(35.84±5.27)*(42.91±5.15)*5.595<0.05
临床上SD 患者常给予常规的营养神经、血管扩张等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扩张血管、提升机体的免疫作用来改善患处的血流,调节免疫功能,最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3-4]。但常规治疗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临床应用受限。
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作用于神经元,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对机体内受损的神经元起到修复的作用,进而使得耳内的受损神经系统得以修复[5],此外,于耳后给药还可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提升药物的利用率,让药物更为有效的发挥修复耳部内外毛细胞的作用,最终提升SD 患者的听力水平[6]。此研究直观可见,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5)。且0.25~1 kHz 各频率听力平均阈值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提示SD 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与李翠[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其研究中,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单一常规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72.50%(P<0.05)。进一步验证结论。
血清hs-CRP、sVCAM-1、HMGB1、IL-10 作为较为常见的SD 疾病相关因子,其中hs-CRP、IL-10 可反映炎症损伤的严重程度,sVCAM-1 可反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HMGB1可反映SD疾病的严重程度,当其在血清中水平出现异常时,可表明机体存在炎症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8-10]。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蛋白,其可与耳蜗内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直接进行结合,进而发挥靶细胞的作用,促进机体局部微血管的循环,起到改善血流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效果,最终调节机体水平[11-12],此外,其还可对机体的周围神经产生保护作用,直接对损伤的神经进行调节,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使得神经元快速的恢复,抑制细胞因子的损伤,使得血管的内皮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减轻,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13-15]。
综上所述,SD 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提高听力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